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记忆障碍的测量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发展的一些常见记忆障碍测量标准工具及其它方法,认为这些工具或方法的形成依据于当时流行的记忆理论,但目前流行的记忆理论都存在一些不足或缺陷,不能正确刻划人类记忆现象、阐述记忆机制,导致这些工具或方法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烙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提出记忆研究或遗忘症研究都迫切需要加强对新的测量方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高情绪刺激引起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闯入、闪回、病理性重复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和回避等症状严重损害其认知功能。PTSD患者记忆形成了情绪网络。情绪记忆具有强烈、持久的特点, 在记忆中具有优势地位。回顾PTSD患者情绪记忆优势的行为及脑成像研究发现, PTSD患者情绪记忆优势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黎琳  王丽娟  刘伟 《心理科学》2012,35(3):569-573
对47名大学生被试依次进行自然情境中的人为任务、自然情境中的自然任务、实验室情境中的人为任务和实验室情境中的自然任务的测试。结果发现,相同任务情境中的不同性质的前瞻记忆具有一致性,特别是在自然情境中的一致性更为明显;相同任务性质但不同任务情境下的前瞻记忆没有一致性,实验室中的前瞻记忆与自然情境中的前瞻记忆不能相互预测。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的联结记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普遍损伤, 这种增龄性联结记忆损伤究竟是因捆绑功能受损导致的特定损伤还是因整体认知机能受损导致的信息表征能力的整体损伤, 还存有争论。以Naveh-Benjamin (2000)的联结损伤假说(ADH)为代表的特定损伤观认为, 增龄性联结记忆损伤与老年人捆绑不同项目和提取这些捆绑的特定加工过程的损伤有关; 而以Benjamin (2010)的DRYAD模型为代表的整体损伤观则认为, 增龄性联结记忆损伤与老年人因老化而导致的记忆保持精度的整体损伤有关。二者在基本观点、实验支持及存在问题上各有侧重。此外, 影响增龄性联结损伤的因素还可大致分为刺激信息特性、被试主体特点两方面。同时强调未来研究不仅要关注老年人联结损伤的认知机制和影响因素, 更应关注其实际应用和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东莨菪碱所致记忆障碍的脑内突触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问题是东莨菪碱所致记忆障碍的脑内突触机制,在东莨菪碱所致记忆障碍模型上定量分析屯小鼠海马CA3区GrayI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尼莫地平改善高钙所致记忆障碍的脑内突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子贵  徐晓虹 《心理学报》2006,38(3):436-441
海马内微量注射高钙造成小鼠记忆障碍后,观察了尼莫地平(腹腔注射)对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并用透射电镜和图像分析仪对海马CA3区Gray I型突触界面结构参数进行了观测和定量分析,进一步探讨尼莫地平改善高钙所致记忆障碍的脑内突触机制。结果表明,尼莫地平确能改善高钙所致记忆障碍,并能显著逆转高钙所致的小鼠海马CA3区突触间隙宽度显著增大,PSD极显著变薄,平坦型突触显著增多,凹型和穿孔型突触显著减少等一系列突触界面结构的病理性变化。提示海马CA3区Gray I型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逆转可能是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改善高钙所致记忆障碍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尼莫地平对高钙和东莨菪碱所致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氯化钙和东莨菪碱(海马内注射)分别造成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观察了尼莫地平(腹腔注射)对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并以3H—Leu为标记物进行同位素示踪,观察了三种药物对小鼠海马突触体摄取3H—Leu的影响。结果表明,尼莫地平能改善氯化钙和东莨菪碱所致的学习记忆障碍,但不能逆转这两种药物导致的3H—Leu掺入量的减少。提示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改善化学性记忆障碍的作用不通过促进突触蛋白合成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机棋局存在专家记忆优势效应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家在其擅长领域中 ,对有意义刺激所表现出的记忆优势效应 ,已为诸多研究所证实。然而 ,对于随机刺激 ,专家是否存在记忆优势 ,尚未有明确的研究结果。文章以中国象棋为实验材料探讨这一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先前研究中实验材料的局限性。实验结果表明 ,随机刺激不存在专家记忆优势效应。作者还比较了模板理论和限制调节理论 ,认为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右侧基底神经节损伤对言语记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WMSCR、MMSE和临床记忆障碍问卷发现一例单纯性右侧基底神经节损伤患者, 临床表现为单纯性记忆功能障碍, 无其它认知或精神障碍。采用自由回忆、再认两项任务观察了该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记忆功能, 结果发现该患者两项记忆任务明显受损, 认为该患者基底神经节损伤与记忆功能障碍有关。提出基底神经节可能参与或具有言语记忆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0.
结合经典的自传体记忆测验(AMT)和反转-自传体记忆测验(AMT-R)探究创伤青少年自传体记忆具体性减少的原因。首先通过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LIET-S)和创伤后症状自评量表(CROPS)对630名青少年进行筛查, 然后结合访谈, 并采用儿童事件冲击量表-修订版(CRIES)测量创伤程度, 最终选取有创伤后症状的青少年63名, 分为高创伤组和低创伤组, 另无创伤经历的青少年30名作为控制组。三组被试均参加AMT和AMT-R实验。结果发现, 在AMT中, 创伤青少年表现出自传体记忆具体性减少的特点, 且创伤后症状越严重, 具体性减少越明显; 在AMT-R中, 创伤青少年提取的具体记忆数量与控制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 创伤青少年自传体记忆具体性的减少是情感调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尤其是冠心病及高血压病逐年增加,人们的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就诊患者症状表现的多种多样。心血管疾病中常伴有的社会及心理因素使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20世纪80年代及21世纪初以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在基本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数也迅速增加,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同时患有心理障碍,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导致疾病恶化。二者共病率高,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并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ology)或称双心医学。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内观疗法结合叙事疗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人际关系问题的疗效,以1例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为对象,进行为期三周的干预,共计11次内观疗法和7次叙事疗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宗氏抑郁自评量表(Zung Self-Rang Depression Scale,SDS)、宗氏焦虑自评量表(Zung Self-Rang Anxiety Scale,SAS)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以及出院后3个月的状态进行测评。11次内观疗法和7次叙事疗法干预后,患者GWB总评分从73分升至115分,SDS标准分从38分降至31分,SAS标准分持平为38分,SCL-90评分从103分降至91分;三个月后随访GWB、SCL-90、SDS、SAS评分分别为:112分、91分、41分、25分,测评分值与治疗后差别较小。内观结合叙事疗法让患者意识到过去生活中的问题所在,有助于改善患者人际关系、稳定情绪并提升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是一种较为常见且难以治愈的精神疾病,常共病其他精神障碍,从而导致病情复杂化,需从多角度进行综合性护理。文章介绍了以认知行为治疗(cogn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为核心,结合精神科安全护理、用药护理、营养与进食管理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护理1例BN共病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厘清自传体记忆功能对失独者延长哀伤的影响,以及家族主义情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生活经历回想问卷、家族主义情感量表和延长哀伤问卷对372名失独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失独者自传体记忆的自我功能、社会功能和指导功能均能负向预测其延长哀伤水平;(2)家族主义情感在自传体记忆的自我功能和指导功能对失独者延长哀伤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对家族主义情感水平高的失独者来说,自传体记忆的自我功能和指导功能能负向预测其延长哀伤水平,但对家族主义情感水平低的失独者来说,自传体记忆的自我功能和指导功能对其延长哀伤水平没有预测作用;(3)对罹患延长哀伤障碍的失独者来说,自传体记忆功能对延长哀伤水平的预测作用和家族主义情感的调节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AI)所开启的人类与类人类共处的生存际遇,是否意味着一种新文明的突破?从儒家情感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单向度的机器人由于脱离亲身实践的伦常关系,缺乏社会生存的经验累积,机器人的情感——只是面临不同情境的表现状态,而非实有诸己的情感能力。无论机器人如何"人性化",都难以建立与生命息息相通的同理心与意义世界。因此,无论奇点是否终将来临,人类都应该更加关注人的类本质和尊严,开掘属人的人性能力和情感独特性,守护人与机器人的分际与相际。面对后人类时代的新型伦理关系,儒家情感伦理学或许仍然可以对人类文明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