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禅宗,以后不再另换题目了.佛家的各宗各派,老实说,其目的都是为了开悟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以开悟而成佛,他根据他的开悟——亲证境界变成语言文字而传播他的教.在各宗各派中特别强调开悟的是禅宗.并且从原理到方法上都有其特殊风格.而其他各宗各派呢,虽然都讲开悟,大多以为开悟是逐渐的,要依照一定的次第渐修渐悟.禅宗则主张顿悟,不论次第的.现在先就禅宗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2.
现在有些人,由于对禅宗不理解而产生了种种偏见及非议,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佛教的教义和历史没有认真地进行学习体会和研究;二是对禅宗根本就没有一个全面正确和科学地了解.于是乎便只从皮毛名相上立论乃至于以谩骂为辩理,这种轻率肤浅的态度,其实也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但我希望:众位不要被那些不三不四的说法而动摇对禅宗之信念和研究.现在中外的学者们,对佛法的研究和探索,明显地有一种注重原始佛教的倾向.我认为,如果比较一下佛敬各大宗派的教义、教理,只有禅宗最接近于原始佛教,那么,我们就上溯到释迦牟尼佛,从佛说起吧!  相似文献   

3.
根据习惯的说法,中国的禅宗是从印度直接传过来的,在《景德传灯录》中又有"拈花公案"之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人天百万众前拈花示众,大众茫然;唯有大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世尊便传给他"不立文字"的"正法眼藏",并付衣为证.禅宗就这样地以迦叶尊者为第一祖而代代一脉相承,且自标为"教外别传".直传到第二十八代达磨大师时,恰值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达磨于梁武帝普通七年(526)经广州而至金陵,在金陵会见了梁武帝,但语不投机,遂北行达魏,止息嵩山少林寺.壁观之余,以"二入四行观"教人.后来大师把自己在印度继承的"教外别传"的祖位授给了一个叫慧可的中国高僧,并付以《楞伽经》印心.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给弘忍,弘忍最后传给了慧能大师,他是东土禅宗之第六祖.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影响于中国佛教最大的是他,光显禅宗的是他,使佛教摆脱教条主义的是他,使佛教深入生活和中  相似文献   

4.
王源 《佛教文化》2016,(6):76-83
白瓷制的释迦牟尼佛结跏跌坐于干净的木台子上,垂下的衣摆线条流畅清晰.如流水瀑布,如朵朵祥云,释迦牟尼佛眉眼低垂,面态安详,形态间透出一股沉淀已久的宁静。这尊“瀑布佛”,是90后雕塑家蒋晟的作品,正如他所说:“看佛像,能够看出佛像雕刻者的心态是怎样的。”蒋晟的作品,似乎总带了一丝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沉静与内敛。  相似文献   

5.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最早创建于古印度。它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5年,在世活了80岁。早期佛教着重理论,而不重视偶像崇拜,故不雕塑佛像。佛教最初崇拜释迦牟尼为佛,而只是把他作为教主。当时人们礼拜的具体对象是纪念佛的菩提树、法轮和浮图。自从佛教僧侣传教活动开始以后,才开始把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9,(6)
据新华社香港四月十九日电(记者 )世界最大的青铜释迦牟尼佛像今天在香港大屿山的木鱼峰顶开始安装第一块铜板。这座大佛高达二十六点四米,由二百余块青铜板组成。因座基的形状是仿照北京天坛的圜丘而设计的,故取名为“天坛大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9,(10)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中观”,本来计划讲一次“唯识”,结果讲了三次,还有些应当讲而未讲到的。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如此。我主要是给大家讲“论开悟”,很希望在讲的当中或讲后对大家能有所启发,获得利益。希望同学们听讲后能鼓起开悟的勇气,至少引起大家对开悟的兴趣。或许有因听讲而开悟的,这虽是大胆的想法,但按道理讲也绝非不可能。前几天有几位同学问我:“你开悟没有?”这叫我很难以回答,只好以不回答作回答了之。记得有人问佛,我们这个世界有始无始?这个世界有边无边?佛没有回答,我模仿佛的办法,似则似是即不是。佛是  相似文献   

8.
鲁迅曾感叹过:"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当然要想获得真知,也要磨练一番识别筛选的硬功夫.所以具有科学见识的一些文学家,思想家,并不拘于"佛说正义",而是吮吸其中的滋养.  相似文献   

9.
佛祖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在他出家以前作太子时,就精通当时印度的医方明。所谓医方明,就是关于治病处方的医疗知识。在他证悟成佛以后,获得了自在无碍的神通,利用天眼通、他心通,释迦牟尼佛对人体有着超人的认识能力。在  相似文献   

10.
二○○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一日,来自中国陕西扶风法门寺的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飞往韩国供奉四十天,这是两个相邻国家佛教徒千余年宗教交往史上新的一页。尽管佛指在韩国供奉时的参拜规模与人数远不能与其在台湾、泰国等地的相比,但这在韩国已是登峰造极了。佛指赴韩谱写了中韩佛教交流史上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11.
1.天津大悲院达五百里定所,岂是易事,要几经险阻。到三百里幻城,也要靠他人指导、自己脚力因线条件具足。行脚参方更须多种善缘助力,才能完成。天津大悲院不座于山林中,它挤身于天纬路四十号。1976年唐山大地震毁坏严重,今日规模是77年修复,属开放焕场。香客如潮水,当我们跨进三门,见到灰砖玄瓦,和谐的每一座殿堂,配合着花木扶疏的环境,亦相仿佛有山林中寺院的幽胜。先礼天王殿,笑脸迎人的弥勒当中坐,行脚族人的倦意,都被这一笑靥而湮消了。各殿礼佛,心唱“若人散乱心,入干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循序来到右厢…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6,(6)
(一)前言天坛大佛座落于香港大屿山木鱼峰,由香港宝莲禅寺筹建,中国航天工业科学技术咨询公司承建。大佛高二十六点四米,是全球最高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像,预计于一九八九年建成。由于大佛的坐基是仿照北京天坛的圜丘而设计建造,故名天坛大佛。这座宏伟的大佛寓意世界和平,是香港开埠以来宗教界的盛事,并将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吸引中外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朝拜,对香港社会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具重大意义,盼能在  相似文献   

13.
憨山大师     
佛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彻悟,即是洞见自心。他曾赞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此后,佛说法四十九年,大小三百余会,即是让众生放下执着,洞见自心。故古德云:“吾佛大法,以识心达本为宗极,以忘情默契为入门。”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开悟呢?俗话说:“鸡寒上树,鸭寒下水”,因每人机缘不同,故其开悟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从本期始我们将简单介绍一些古德开悟的经历,冀发幽光于万一。  相似文献   

14.
开悟一词可用于世间善法之上,也可用于出世善法之上。若能深知十恶业是感三途苦果之因而不作;知十善业是感人天福报之因而勤修,这是人天乘人在世间善法上的开悟。若于四谛法上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终得解脱,是为声闻乘人在出世善法上的开悟。若能深知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而勤修观行,断除无明而永得出离,是为独觉乘人在出世善法上的开悟。上述三种开悟,虽皆是善,而较低级,不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开悟。若人能彻底通达缘起性空的绝对真理、人生宇宙的真实面貌,而在生活实践中不取不舍,真参实悟,达到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的见性证真,这才是至极高尚、无与等伦的开悟。这种开悟是自觉觉他、成就无上佛  相似文献   

15.
一、"以戒为师"的缘起释迦牟尼佛悟道12年后才首次制定戒律,此前他一直致力于宣讲教义、化导信众趋入定慧法门。因为佛陀以智慧法眼看到众生皆具佛性,故而生起无上信心。但佛陀也看到五欲六尘对众生的诱惑,意识到制戒的必要性,这就如同治理河水,开河疏导的同时也应重视修筑堤坝的道理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6.
佛教画藏     
君冈 《佛教文化》1995,(3):49-53
《佛本生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前生的事。 佛教讲因果,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 佛教认为一般人都离不开轮回之道,只有成了佛才 能超出轮回。那么,释迦牟尼佛怎么也有前生之事呢? 这里要给读者说明一下。在佛经中释迦牟尼成佛之 前还是菩萨,仍脱离不了轮回。因此才有佛的前生 故事。 这些故事大都是寓言、童话,长期流行在印度民 间,内容生动,寓意深长。作为一种寓言可以通过说 因果,讲轮回明白善恶的真理。正如佛经所说:“  相似文献   

17.
明海 《法音》2006,(9):46-48
《善生经》的缘起是有一天早上,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到一个长者子沐浴之后向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礼拜。长者是指那些很富有,在地方上颇具影响的人。这位长者的儿子叫善生。释迦牟尼佛就问善生在做什么?善生恭恭敬敬地答道,他的父亲去世时叮嘱他要每天礼拜六方,如此就能够得到幸福。佛陀说这六方确实应该礼拜,而我的教法中也有六方,但我的六方跟你所礼拜的六方不太一样。于是善生就问世尊,在你的法中如何礼拜六方呢?佛陀就讲了下面的教法。从《善生经》里面可以看出,那时候人们追求幸福和快乐的心愿是非常真诚的,你看那个年轻人,每天早上洗完澡…  相似文献   

18.
宋代马远《三教图》中儒佛道始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画像,透视出人们对三教认知在认同基础上的差异。此图原解为佛坐、道立、儒作礼,显示出扬佛抑儒倾向。南宋理宗令儒臣江子远作解,则旋转了三祖画像的原解之意,儒居于上,并深得理宗赞赏。理宗对新儒学即理学思想崇敬有加,将其立为官学,却又与理学家朱熹等不同,对佛、道表现出更多尊崇,历代少有。南宋后期,三教并尊成为时代特征,包括理学人物真德秀等。人们围绕马远《三教图》的解读,体现出那个时代的三教观。后世对此图的关注,对宋人作解的赏识以及一些新的解说,反映南宋以后儒学官学延续、三教并行的社会现实,也是三教认同思想的延伸。"心同"而"迹异",正是三教长期共存、发展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陈星桥在中国,几乎在每一座寺院或佛教徒自家的佛龛中,都可以看到观世音菩萨的身影。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不一定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但说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就实在太少了。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观世音菩萨就与老百姓结下了很深的因缘,以至曾出...  相似文献   

20.
心中的佛     
今年是佛历2550年,释迦牟尼诞生至今已经2550年了!当今世界上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到拜佛的普通人,都对佛怀有崇敬、感恩的心情。“众牛难度誓愿度”,佛就是为度众生而来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人在佛面前都是平等的,众生对佛的敬仰十分自然。但是人们心中对佛的认识与理解却同各自不同的因缘并不一致,关于这一点我想得很多。陈秉之先生曾多年在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工作,作为教务方面的负责人他接触到了大量现象与事实,同时也深深地认知了佛祖的深意。他写道:“巍巍足下俯群生,室盖幡幢簇众神,倘使当年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