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考察人际关系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以机车道德两难困境为材料,采用2(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陌生人)×2(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陌生人)×4(年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被试间实验设计。结果发现,计划路线受害者和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显著,计划路线受害者为陌生人时,被试在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时则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当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被试在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时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年级与计划路线受害者的交互作用显著。研究支持了道德社会关系规则理论,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受到道德情境中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强,转折点在初二与高二之间。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考察了在一个道德两难的情境中, 权威人格和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研究以某市公检法系统的122名公务员为被试。首先采用权威人格问卷筛选出高权威人格组和低权威人格组被试, 然后分别进行高、低权力感的启动, 最后让被试对一个道德上的两难情景做出选择, 选择的结果可以反映被试的道德思维方式。研究结果显示, 高权威人格组被试在启动了他们高的权力感后, 产生了明显的以规则导向为主的道德思维, 而对低权威人格被试, 他们道德思维方式则不受权力感启动的影响。由于社会冲突的产生常常与冲突情境中的道德思维方式有关, 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某些社会冲突产生的原因, 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考察了被试的移情特质以及权力感启动后,对个体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通过对250名被试进行移情能力测试和高低权力感启动后,让他们在道德两难情境中做出选择。结果表明:在低移情被试组,无论是启动高权力感还是启动低权力感,被试都呈现出以规则导向为主的道德判断;对高移情被试,启动高、低权力感后,两者在道德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不显著。研究揭示了权力感是调节移情和道德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变量,这为我们合理看待社会道德冲突,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讨救援决策者与被救援者的关系密切程度以及思维方式与决策风格对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方法:实验一采用3(关系密切程度:高、中、低)×2(思维方式:直觉性、分析性)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68名;实验二采用3(关系密切程度:高、中、低)×2(思维方式:直觉性、分析性)×2(决策风格:直觉型、分析型)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93名。研究结果:(1)救援决策者与被救援者的关系密切程度越高,风险偏好越高;(2)直觉性和分析性思维方式之间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3)直觉型决策风格的风险偏好显著高于分析型;(4)关系密切程度与思维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而言,采用直觉性思维方式时,关系密切程度的效应显著,关系密切程度越高,风险偏好越高;采用分析性思维方式时,关系密切程度的效应不显著。结论:直觉与风险偏好的关系更密切。面对关系亲密的被救援者,决策者采用直觉性思维方式时的风险偏好较高。  相似文献   

5.
抑郁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G×E)机制已成为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之一。然而,既有G×E研究大多关注遗传基因与不利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对忽视了积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1025名青少年为被试,运用问卷法与 DNA分型技术,采用间隔3年的追踪设计(T1小学六年级—T2初中三年级),考察 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同时采用新兴的探索性与验证性方法检验G×E交互作用的素质–压力假说与不同易感性假说。结果显示, 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行为交互作用于女青少年的抑郁,母亲支持性教养显著负向预测 GG 基因型女青少年的抑郁,但对 TT基因型女青少年抑郁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该交互作用符合不同易感性假说。MAOA基因 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男青少年的抑郁无显著交互作用。本研究发现推进了抑郁遗传机制的研究,并为不同易感性假说提供新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6.
袁晓劲  郭斯萍 《心理科学》2017,40(3):651-656
本研究采用外部情感西蒙任务(EAST),以36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自我词及亲人、熟人、陌生人三种人际关系词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检验个体对自我和不同人际关系对象的情感是否存在差序格局的表现形式。结果显示,在EAST中,对自我词和亲人词作积极反应比作消极反应时间更短;对陌生人词作消极反应比作积极反应时间更短;对熟人词作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的时间差异不明显。并且,自我词的EAST效应值最大,接着依次是亲人词和熟人词;陌生人词的EAST效应值为负值。表明了在个体的认知图式中,对自我、亲人持有积极的情感,而对陌生人持有消极的情感,对熟人情感偏向不明显;且不同人际关系在情感的联结强度上表现出差序格局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吴岩  李天虹 《心理科学》2018,(3):572-578
采用启动范式,利用词素语义透明度效应,在汉语词汇识别过程中探讨了三、五年级儿童对词素语义的加工。实验采用3×2×2混合因素设计,变量分别为年级(三年级vs.五年级vs.成人)、启动词类型(词形相关vs.词形无关)和目标词类型(透明词vs.不透明词)。结果发现启动词类型和目标词类型交互作用显著,当词形相关时,被试对透明词判断的正确率更高;当词形无关时,被试对不透明词判断的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快。此外,未发现启动词类型、目标词类型和年级两者或三者的交互作用。结果说明三、五年级儿童在汉语词汇阅读过程中,词素语义可以被激活并影响到当前词汇的加工,词形相似性会对这种词素语义透明度效应产生影响。此外,词素语义透明度效应在三、五年级以及成人间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8.
采用环境×基因×环境(E×G×E)研究设计, 以637名青少年为被试, 考察了负性生活事件、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和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早期抑郁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且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和父亲积极教养行为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但该调节作用仅存在于男青少年群体中:在携带Val/Val基因型的男青少年中, 当父亲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低时, 青少年的抑郁水平随负性生活事件的增多而显著上升, 当父亲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高时, 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无显著预测作用; 在携带Met等位基因的男青少年中, 上述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京地区选取两所中学初一至高二年级1155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来探讨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特点。研究共涉及道德、传统、交友、个人、安全5个领域以及家庭规则、父母权威认同和自主行为水平3个层面的内容。结果显示:自主性在整个青少年期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在不同领域中和不同的层面上,各年级不同性别的青少年自主性发展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2×2×2匹配分组实验设计,以176名初中三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源问题呈现方式对中学生认知负荷及类比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归纳、源问题内容相似性和源问题结构清晰性对认知负荷均有显著影响。(2)归纳和源问题结构清晰性对类比推理均有显著影响,且归纳、源问题内容相似性和源问题结构清晰性三者之间在对类比推理的影响上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121名2,4,6年级小学生为被试,采用计算机呈现的方式,探讨了子目标和次佳路径这两个问题结构因素对伦敦塔问题解决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子目标和次佳路径两个因素存在交互作用,解决有子目标-无次佳路径问题时的计划指标要高于其他类型问题。根据被试在伦敦塔任务上的表现,划分为三大类7种表现类型。当存在不同的问题结构因素时,问题解决表现类型体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李婕 《心理科学》2016,39(2):424-429
本研究从侵犯者角度出发,探讨受害者不同应对策略是否会影响侵犯者的再次侵犯。研究1采用囚徒困境范式,考察62名大学生应对策略和报复机会对再次侵犯的影响。研究2采用故事情境法,考察227名被试应对策略、年龄对悔改动机和再次侵犯的影响。结果发现,应对策略、年龄的主效应显著,二者交互作用显著,被试年龄越大对报复者侵犯的可能性越低。启示我国目前仍应以报应性司法模式为主,可在青少年群体尝试恢复性司法。。  相似文献   

13.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一所普通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中选取90名被试,结构访谈法考察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表达策略的使用。结果表明,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在一到三年级阶段获得快速发展,三到五年级变化很小,而且在积极和消极情境下发展趋势比较一致,但性别和情境交互作用显著。不同年级儿童对策略的使用表现出类似对情绪表达规则理解的变化趋势,全部被试中,平静化策略使用最多,掩饰策略次之,在掩饰策略的使用上,性别和情境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认知-经验理论,采用行为实验法和情境故事法,探讨了不同信息加工方式对不公正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以及受害者敏感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与理性加工相比,经验加工下个体对不公正有更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合作意向更低;受害者敏感性调节加工方式与不公正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即受害者敏感性低时,加工方式与人际公正对合作意向交互作用显著,受害者敏感性高时,加工方式与人际公正对合作意向没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失望情境下小学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91名小学一、三、五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故事访谈法探讨了失望情境下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运用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小学儿童在失望情景下的真实情绪和表面情绪都变得越来越积极,且失望情境下无论是在真实情绪上还是在表面情绪上,都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2)三种人际关系类型下儿童的表面情绪和真实情绪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而且人际关系类型不同儿童使用表达规则的情况也有很大不同,这可以用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不同来解释;(3)失望情境下,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使用受到不同人际类型的影响,这可能与儿童对情绪表达社会影响的不同预期有关;(4)儿童的情绪表达目标不受其所处的人际关系类型影响,且不同人际关系下儿童的情绪表达目标不受其年级、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以12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 (心理控制源: 外控型、内控型)×2 (自我道德感: 内疚感、羞耻感) 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了外控和内控大学生在内疚感和羞耻感两种不同的自我道德情感下反事实思维内容的差异。结果表明:(1) 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反事实思维不同内容的诱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外控者更倾向于产生行为和情境导向的反事实思维,而内控者更倾向于产生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内疚感和羞耻感对大学生反事实思维内容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影响;(2) 反事实思维内容的产生受到了心理控制源与内疚感和羞耻感两种自我道德情感的交互影响:外控者在羞耻感的启动条件下比在内疚感的启动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多的行为和情境导向的反事实思维,而内控者在内疚感的启动条件下比在羞耻感的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以中西方不同被试而得出的内疚感和羞耻感与反事实思维关系的矛盾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年级青少年的友伴网络结构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方晓义 《心理学报》1995,28(4):363-370
选择小六、初二和高一学生共1040名作被试,采用十项友伴提名法,要求被试至多提名10个友伴,通过网络分析,从友伴提名数、友伴选择的双向性两个方面探讨不同年级学生友伴网络结构,结果显示,青少年平均拥有6~7个友伴,在这些友伴关系中,单向选择占明显的优势。性别、年级和学习成绩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结构之间的交互作用(包括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除个别外,均不明显;性别、年级和学习成绩的主效应较明显,而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结构的主效应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刻板印象信息常借助人际关系链得以沟通和传递。而沟通是一种社会情境活动,故人们对信息的沟通和传递依赖于沟通的社会背景,关系亲密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系亲密度指的是沟通者间相互依赖和了解的程度,以自我包含他人量表得分作为判断指标。本研究的目的即为扩展已有的刻板印象沟通研究,采用Ruscher等人提出的二人对话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探索关系亲密度如何影响人们在谈话过程中对刻板印象相关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实验1中的关系亲密度由自然存在模式建构,共32对同性别被试参与;实验2中的关系亲密度由RCIT三阶段自我表露任务实验室诱发模式建构,共38对同性别被试参与。所用的沟通材料均为Klein 等 人编制的刻板印象信息故事,并使用自我包含他人量表检核关系亲密度。实验均为2×2×2三因素混合设计,其中,关系亲密度(陌生人和朋友)为被试间因素,刻板印象信息的一致性(SC一致信息与SI不一致信息)和故事情节的核心性(核心和次要)为被试内因素。在实验1中,三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刻板印象信息的一致性主效应显著,核心性主效应显著,刻板印象信息的一致性和关系亲密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在陌生人关系条件下,被试传递的 SC 信息显著多于 SI 信息;而在朋友关系条件下,被试并没有显示出这种SC偏差,反而传递了稍多的SI信息。在实验2中,三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刻板印象信息的一致性主效应边缘显著,核心性主效应显著,刻板印象信息的一致性和关系亲密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在陌生人关系条件下,被试传递的SC信息显著多于 SI 信息;而在朋友关系条件下,被试并没有显示出SC偏差,同样传递了稍多的SI信息。因此,可以认为人们倾向于向陌生人传递显著更多的刻板印象一致信息,而向朋友则未显示出这种特点。谈话中,关系亲密度影响刻板印象信息的沟通和传递。  相似文献   

19.
刻板印象信息常借助人际关系链得以沟通和传递。而沟通是一种社会情境活动,故人们对信息的沟通和传递依赖于沟通的社会背景,关系亲密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系亲密度指的是沟通者间相互依赖和了解的程度,以自我包含他人量表得分作为判断指标。本研究的目的即为扩展已有的刻板印象沟通研究,采用Ruscher等人提出的二人对话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探索关系亲密度如何影响人们在谈话过程中对刻板印象相关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实验1中的关系亲密度由自然存在模式建构,共32对同性别被试参与;实验2中的关系亲密度由RCIT三阶段自我表露任务实验室诱发模式建构,共38对同性别被试参与。所用的沟通材料均为Klein等人编制的刻板印象信息故事,并使用自我包含他人量表检核关系亲密度。实验均为2×2×2三因素混合设计,其中,关系亲密度(陌生人和朋友)为被试间因素,刻板印象信息的一致性(刻板印象一致信息与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和故事情节的核心性(核心和次要)为被试内因素。在实验1中,三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刻板印象信息的一致性主效应显著,核心性主效应显著,刻板印象信息的一致性和关系亲密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在陌生人关系条件下,被试传递的刻板印象一致信息显著多于不一致信息;而在朋友关系条件下,被试并没有显示出这种刻板印象一致性偏差,反而传递了稍多的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在实验2中,三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刻板印象信息的一致性主效应边缘显著,核心性主效应显著,刻板印象信息的一致性和关系亲密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在陌生人关系条件下,被试传递的刻板印象一致信息显著多于不一致信息;而在朋友关系条件下,被试并没有显示出刻板印象一致性偏差,反而传递了稍多的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因此,可以认为人们倾向于向陌生人传递显著更多的刻板印象一致信息,而向朋友则未显示出这种特点。谈话中,关系亲密度影响刻板印象信息的沟通和传递。  相似文献   

20.
李占星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15,(6):1377-1383
为考察道德情绪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研究以123名13岁和16岁的青少年为被试,采用2(年龄:13岁、16岁)×2(情境类型:亲社会、反社会)×2(情绪预期:道德定向、自利定向)的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在不同的情境中和不同定向的情绪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情况。结果表明,年龄和情境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反社会情境中16岁青少年比13岁青少年更倾向于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亲社会情境中两个年龄组的道德决策判断无显著差异。情境类型和情绪预期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反社会情境中,青少年在自利定向情绪预期下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道德定向情绪预期;亲社会情境中,两种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判断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说明,道德情绪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在不同的情境中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