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唐思鹏 《法音》2003,(5):11-16
三、超诸寻思是胜义谛上面说过,胜义谛相是离言语的不二相,若欲实证胜义谛者,也就无法用言语概念来推比寻思拟议而证了。所以《解深密经》中佛陀说:胜义谛是诸圣者内自所证、无相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而诸凡夫依于寻思,对胜义谛一者辗转所证,二者有相所行,三者行于言说,四者有诸表示,五者起诸诤论。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境相。1、胜义谛是内自所证非展转所证胜义谛相是诸圣者内自所证的境界,所谓内自所证者:唯识常言:众生各一宇宙,各一满分世界。何谓满分世界?《成唯识论》卷七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  相似文献   

2.
胜义谛又名真谛、第一义谛,此对世谛或名世俗谛而言。谛是真理的意思。真理有二:一是相对真理,二是绝对真理。世俗谛多为相对真理,胜义谛多为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由世间有漏智慧所通达,绝对真理由出世间无漏智慧所亲证。故胜义谛者,世尊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说:“若自内证最胜义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胜义谛。”[1]此中的“义”即是境,“胜”即殊胜的无漏智慧,意思是说,真如实相的绝对真理,是最胜智慧所行(证)之境,故名“胜义”。胜义谛既是绝对真理,当然绝对者,非转变性,非虚假性,常恒如如,故又名“真谛”。真谛于诸谛中第一…  相似文献   

3.
研究一切思想和学说,都要掌握它的基本定律。佛教的基本定律是什么?龙树在《中论》里已有答复:“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学佛者懂得这一道理,即可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现在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请海内的善知识指教。一、性空无我律一切事物,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情与无情,都是缘生缘灭,无有自性,无有实我(我是主宰义,自在义),故曰性空无我。它是佛教探讨宇宙真相的基本原则,也是佛教的本体  相似文献   

4.
法本无诤,起诤由人。建立此论,五门分别。一、略明《大乘起信论》之宗旨,二、略明真如、唯识二宗缘起之开合同异,三、正结于随缘真如之四难,四、正答四难,五、结文回诤。略明宗旨者。《起信》以一心为体,依一心开二门,依二门立三大,依三大起四信,依四信修五行,...  相似文献   

5.
主持寄语     
理诤 《佛教文化》1997,(4):37-37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可见众生关心吃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对于那些“食不厌精”,成天念叨吃喝的人,老百姓很反感,并不认为这是正常的事。可见“食”这个字是很值得思考研究的。前些日子,我读《出曜经》,编辑了这样一个故事,希望对己对人都有益处。理诤主持寄语@理诤  相似文献   

6.
释则生 《法音》2012,(2):17-21
唯识宗内部对二谛的安立并不统一,对外与中观宗形成了空有之争,其主要原因是二谛的安立标准不同。而探讨唯识宗中道的论文对二谛并不明确,本文主要依《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等唯识宗中早期文献探讨唯识宗二谛。《成唯识论》的思想不便加入考察。  相似文献   

7.
主持寄语这个故事出自《六度集经卷第四·戒度无极章》中《清信士本生》。说的是佛在前生用坚定的持戒奉斋精神 ,使国中民众积功行善 ,成为风尚的事。当时的佛持戒奉斋完全是为了能够亲近三宝 ,得到无上真谛。因此即使舍弃生命也毫不动摇。而许多人为六欲所惑 ,只图眼前享乐 ,表面为善 ,目的全是为了私利 ,不知道人身难得 ,佛法难求的道理。我想这个故事对于身处种种诱惑 ,不能自持 ,而放纵自己的人来说 ,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六度集经》故事——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8.
一,夏日大旱,饥民离乡背井,四出求生.二,商人钱百万广设粥棚,救济灾民,人称之钱善人.三,村中韩老汉磨豆腐为生,家道中平,尽其所能将豆饼,豆浆捐献灾民.四,人问三个和尚:钱善人广施粥饭,矗老汉仅献豆饼,豆浆,二个功德孰重孰轻?五,胖和尚答:无有差别,问者不甚解.六,小和尚道:昔日佛在基本国似法,国王设布施供养佛及众僧.主持寄语今年的灾情牵动了亿万人的真情,也显现了亿万颗赤诚的善。。。善的大小,无法用物质衡量,关键在于真诚。这个故事出自《众经撰杂譬喻》,联系现实生活,读者当有收益。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9.
智顗“三谛圆融”的学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谛圆融,是天台宗实相论的根本原理。本文追溯了南北朝的二谛义之争,从中抽绎三谛思想的理论源起,论证法华圆教里的三谛就是二谛,揭示三谛圆融的实质就是“圆融相即”,说明智顗的实相论调和了“言教”和“境理”的矛盾,达到了本体论与真理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理诤 《佛教文化》1997,(2):36-37
这故事出自《阿育王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党,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人生于世自然难免烦恼,要求得解脱,只有面对现实。世间的人都是因缘相生的,想避开众生求解脱是一种妄想,把自己置身于众生的心愿中,才能得到真解脱。闭关是需要的,但不是目的。证菩提是为众生,为众生也是为证菩提。“众生不度尽,誓不成佛”。这才是大乘的菩萨道。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11.
吉藏讨论二谛义时有于谛和教谛两种二谛,于谛中又分为所依于谛和迷教于谛。清楚辨析两种于谛差别对准确理解吉藏二谛义具有重要意义。今结合日僧实敏等人文献,对吉藏所言两种于谛“得失”“通别”“能所”“前后”四种差别进行梳理辨析。通过分析,两种于谛最大的差别即是所依于谛比迷教于谛多出了但得非失且为能化的因果位大圣于谛。以此结论为依据,对过往学者认为所依于谛中不包含佛于谛,并且同迷教于谛一样面对教谛二谛皆失的观点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2.
主持寄语小和尚的故事出自《生经》。附佛外道往往利用众生不明佛法,假借佛教片言只语装点自己、迷惑群众,众生一旦接触佛法真谛,佛法光辉自然使附佛外道黯然失色,自惭形秽,象乌鸦一样逃离开去。三个和尚新传@理诤  相似文献   

13.
《成实论》的两重二谛理论,将空有问题安立在不同层次上,论述了修行中的次第。于此主要研究一下“二谛”这一重要观念在《成实论》中的特定形态和内容,以及在此架构中五阴、涅槃、四谛的空有问题,从而探讨此论两重二谛安立的原因,以及其对有部学说的扬弃和对大乘空观的靠近。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文化中,儒佛二家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世所共认,提起道教,人们多以为道教“杂而多端”,并无多少哲学思辩。道教到底有无自己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末五代时期著名道教理论家杜光庭思想内容的分析,来展示道教的思辨水平。 马端临《文献通考》云:“理致之见于经典者释氏为优,道家强欲效之,……祈祷之具于科教者道家为优,释氏强欲效之……。”此语正道破道佛二教相互涵摄的秘要,道佛二教除了在民间争夺信徒、抢占地势外,更在朝廷唇枪舌战,辩难教理,“不依国主,法事难立”是两教所共晓的道理。对于道教而言,要在对立氛围的诘难中占取上风,  相似文献   

15.
<正> 在明初思想家中,薛瑄(敬轩,1389—1464)继曹端而起,在北方开创“河东之学”。他摒弃一切空虚浮游之说,追求实理,讲究实用,重视实践,公开揭橥“实学”的旗帜,声言“读圣贤之书,句句字字有实用处,方为实学。若徒取以为口耳文词之资,非实学也。”(《读书续录》卷三)明人遂称其学为“践履笃实之学”(李贤:《文清公神道碑》),称其人为“实践之儒”(《明儒学案·师说》)。其主要著作为《读书录》、《读书续录》(阎禹锡仿《近思录》体例,将此二《录》类编为《读书全录》)和《薛文清先生全集》本文拟就其“实学”思想作一探讨,以就正于方家。一、实理实气说实理实气说是薛瑄“实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为一名笃实的程朱理学家,薛瑄也以理气观念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发育。不过,他在运用理气概念时,更加强调理气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法谛哈”是“开端”之意,也有“开宗明义”之意;“法谛哈”章亦有《古兰经》之母、《古兰经》精髓、《古兰经》基础、《古兰经》缩影等几十个美誉,更可以说“法谛哈”是浓缩并代表了《古兰经》的中心思想。《古兰经》云:“我确已赏赐你常常反复诵读的七节经文和伟大的《古兰经》。”(15:87)所以,认真地学习“法谛哈”,掌握“法谛哈”的讲义,深刻领悟“法谛哈”的内涵,对于穆斯林的信仰和行为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宋代天台宗僧慈云遵式《注肇论疏》通过将僧肇《肇论》中的般若圣智诠释为“般若真心”,将二谛说与般若鉴照诠释为“二谛互具”“遮照互具”,以及以“一心三观照一境三谛”来诠释僧肇《般若无知论》与《涅槃无名论》,从而以天台宗思想异质化地诠释了《肇论》。这不仅是遵式对僧肇思想继承与发展中的宗派意识体现,也是历代注解《肇论》者普遍采取的方式,是中国佛教文化圆融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儒佛道文化的精神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18.
赵朴初居士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文中写道: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谛的意思是真理):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因谛(或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是痛苦的消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佛经所说的道理非常多,其实都是围绕四圣谛而展开讨论的.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  相似文献   

19.
叶少勇 《世界哲学》2017,(2):148-159
本文基于龙树的《中论颂》等著作,考察其哲学体系中"缘起"、"中道"、"不立自宗"和"二谛"几个关键概念,指出这些理论皆拱卫其认识论虚无主义立场,即一切概念唯是空名而无所指对象。龙树的缘起观否定了缘生法的存在,而将"缘起"等同于空性的无生之理。其中道观是由彻底否定以远离二边,而非调和二谛。其不立自宗的声明有助于避免虚无主义悖论,破尽一切概念而不确立任何概念。其二谛理论只是为了教化权便,而不是对空观做重新布局。因此,龙树的思想与后世中观论师以二谛为框架的理论体系有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小和尚讲的故事出自《众经撰杂譬喻》,在《大庄严论忡也有类似的内容。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佛教提倡正信,反对迷信。有没有神通这回事?什么是神通?怎样正确看待神通?这个问题一时不好说。就佛教而言,神通是不究竟的,即使有神通也不能用来哗众取宠。佛教要求证得了生脱死的大智慧,断除个人因无明而生的烦恼。各种修行法门都是弓1导人求得解脱道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个故事会给读者一些启发,从而更加了解佛教。(理净)六师:释通牟尼同时代的外道。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