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儿童空间物体位置编码(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找物范式研究小学 7、9、11岁儿童利用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对目标物位置进行编码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 :两点距离编码和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的年龄效应显著 ,9岁组和 11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显著好于 7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两个不同实验任务对儿童认知成绩的影响不同 ,7岁组儿童两点距离编码认知成绩显著好于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 ,9岁组和 11岁组两个任务的认知成绩差异不显著。提供编码线索后 ,认知成绩有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田学红  方格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3,26(3):441-444
采用找物范式研究小学7、9、11岁儿童利用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对目标物位置进行编码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交点位置编码和平行线上对应点编码认知成绩的年龄效应显著。实验任务对儿童认知成绩的影响不同,11岁组儿童交点位置编码认知成绩显著好于平行线上对应点编码认知成绩,7岁组和9岁组两个任务的认知成绩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小学儿童空间物体位置编码(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找物范式研究小学7、9、11岁儿童利用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对目标物位置进行编码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两点距离编码和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的年龄效应显著,9岁组和11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显著好于7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两个不同实验任务对儿童认知成绩的影响不同,7岁组儿童两点距离编码认知成绩显著好于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9岁组和11岁组两个任务的认知成绩差异不显著。提供编码线索后,认知成绩有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张博  黎坚  徐楚  李一茗 《心理学报》2014,46(12):1823-1834
以北京市某中学和某小学11~14岁之间294名学生为被试, 其中超常儿童131人, 普通儿童163人。采用推箱子任务, 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追踪数据, 从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认知效率三个维度来考察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差异。结果发现超常儿童在问题解决能力的三个维度上均优于普通儿童, 两类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模式不一致:超常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先快后慢, 快速发展期在11~12岁半之间; 普通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先慢后快, 快速发展期在12岁半~14岁之间。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差异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个典型的随机性认知任务(点分布认知,一维分布认知,二维分布认知)系统考察了7~14岁儿童随机性认知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随机性认知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动态变化,7~10岁表现出上升趋势,而11~14岁表现出下降趋势。点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1岁为缓慢上升,至12~14岁保持稳定。一维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0岁为缓慢上升,在11岁开始迅速下降,至13~14岁趋于稳定。二维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4岁始终处于较低水平。10~11岁是随机性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是根据1981年全国十个地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协作组》共同拟定的研究方案在上海地区进行实验的结果。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控制儿童的认知条件,初步探讨影响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的因素,以及7—11岁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趋势。实验对象取自华东师大附小,分7—11岁五个年令组,每个年令组均按±4个月为范围,每组20人,共  相似文献   

7.
攻击性儿童的P300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林芹  张文新 《心理科学》2008,31(2):299-303
运用听觉P300任务对攻击性儿童(17人,其中16名男孩,1名女孩)与对照组的正常儿童( 人数与性别分布同攻击组)的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比较,发现攻击性儿童P30 0的潜伏期较长,波幅尤其是额部波幅较小,表明攻击性个体存在认知加工缺陷,特别是选择性注意与调控机能缺陷.研究结果同时表明P300可以作为鉴别攻击性个体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6-10岁儿童对几种常见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文  刘范 《心理学报》1982,15(4):15-24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儿童对几种常见的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的问题。共有太阳、月亮、空气、云、雨等自然概念19个,分为四组。个别地要求儿童逐一回答“是什么?”“有无共同的地方?”“为什么”?被试是6—10岁的儿童,分为5个年龄组,每组20人,共100人。 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对常见的自然现象的认知水平随年龄而增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不理解和含混阶段;过渡阶段。6—10岁儿童的认知水平大都处于过渡阶段。2.对本研究所涉及的内容的认知,8—10岁儿童是认知发展的飞跃阶段。此外,儿童对自然事物的概念的认知较早,对一类自然事物的共同属性的概括稍晚,对自然事物的因果联系的认知更晚。3.利用自身经验解释自然现象是儿童认知的一个重要特点。决定这一特点的因素,除年龄外,还有对象的性质及儿童经验的多寡等。4.环境教育和文化影响对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设计了长度比较的实验,检查了5—11岁青海高原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5—11岁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藏汉儿童的成绩,10岁以前各年龄组均无显著差异,唯有11岁组差异显著,而其中了,9,10岁是几个值得注意的转折年龄。(2)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大致有四个思惟水平,据此可以划分成几个年龄阶段,但各个阶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是各种认知成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3)概念“守恒”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的矛盾关系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4)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对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负启动范式,设置不同的认知负荷任务,探究抑制控制在儿童和成人类比映射中的作用。实验一中,31名7岁儿童、33名10岁儿童和34名成人完成高认知负荷的相对大小类比映射的负启动任务。结果表明,所有群体均出现负启动效应,且负启动效应随年龄增长而减小。实验二中,30名7岁儿童、30名10岁儿童和32名成人完成低认知负荷的相对大小类比映射的负启动任务。结果表明,所有群体均出现负启动效应,但负启动效应无显著年龄差异。本研究的结果揭示了抑制控制和认知负荷在类比映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