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究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隔代教养对儿童人际和谐的关系。方法:采用祖父母隔代教养问卷和自编的少数民族地区儿童人际和谐问卷对贵州省都匀市6~14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并使用Spss15.0和Amos7.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女生在家人和谐与传统型教养方式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族际和谐上与父母同住的儿童要显著高于与祖父母同住以及与父母、祖父母同住的儿童;各种隔代教养类型与儿童人际和谐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隔代教养对儿童人际和谐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隔代教育”已成为“亲代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隔代教育对祖孙两辈人的身心健康均存在“双刃剑”效应。生物进化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为理解隔代教育对孙辈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 角色紧张和角色强化理论可以加深隔代教育对祖辈影响的认识。未来研究应明确隔代教育的定义和类型, 控制边界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的综合性研究, 并进一步推进隔代教育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考察隔代照料与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家庭亲密度的中介作用。采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亲密度分量表测量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生活满意度和家庭亲密度。自编隔代照料问卷测量中老年人的隔代照料频率。共计325位45岁及以上有照顾孙辈经验的社区中老年人参加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第一,隔代照料强度与中老年人的抑郁症状、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第二,家庭亲密度部分中介了隔代照料与抑郁症状、生活满意度的负向关系。结果表明,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家庭亲密度在一定程度上部分中介了上述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庆明  姚本先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149-150,193
隔代抚育中出现了普遍的隔代“亲”现象。本文分别从文化传统(血缘宗亲)、心理需求、社会现实、补偿心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隔代“亲”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年轻家长把孩子托管父母或亲属,甚至让儿童自己在家就学,在农村出现远离父母的就学一族——“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状况如何呢?这是当前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一)学习成绩普遍不佳,由于临时托管,特别是隔代托管,监护人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同时由于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老师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所谓的“优等生”上,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关心不多,故使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长时间提不上来,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刘丽  张日昇 《心理科学》2003,26(3):504-507
近几十年核心家庭取代大家庭成为家庭结构的主要模式,使亲子关系研究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目前一些研究[1]表明,老年人依然占据着抚育孙辈的重要位置。特别是隔代抚养中,祖父母代替父母的养育职能,使老年人在孙辈抚养中更是起重要的作用,祖孙关系及其功能更为重要。这里祖孙关系指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祖孙之间接触频率(身体卷入)和亲密  相似文献   

7.
<正>心理剧《孩子的烦恼》让隔代教育这一话题再次升温,很多家长在肯定这部剧的同时,也思考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老人带孩子确实给家长省了不少事,但由此而激发的家庭矛盾接踵而来,"家和万事兴"一时难以实现,稍不小心火就烧到了孩子身上。专家指出:隔代教育中的问题对孩子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年轻家长绝不能撇清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1.家里学校祖父母出镜频率高最近,校园心理剧《孩子的烦恼》受到家长们  相似文献   

8.
<正>当下,亲子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小别离》《小舍得》《小欢喜》等电视剧,更是将“原生家庭”“鸡娃”“隔代教育”等关键词引爆。如何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成才,不仅是我们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焦虑。作为一名学校心理老师,我在咨询室里见过了太多亲子冲突,也看到过许多家长因为亲子教育长吁短叹、束手无策。根据工作观察与实践经验,我认为,如果家长可以在亲子相处过程中做到“无条件”但“有边界”地爱孩子,就能有效规避许多雷区。  相似文献   

9.
为检验亲隔代协同教养家庭中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质量的一致与不一致对儿童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78个亲隔代协同教养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响应面分析发现:(1)拥有一致高质量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关系的儿童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2)亲子依恋与祖孙依恋质量不一致时,亲子依恋质量高于祖孙依恋质量的儿童生活满意度更高,且高质量亲子依恋或祖孙依恋均能提升儿童积极情感。本研究加深了多重依恋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也提示在亲隔代协同教养家庭中可以从依恋入手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横截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探讨隔代抚养与老年人抑郁水平的关系。在三个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EBSCO和PubMed以及两个中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检索2021年6月29日前发表的横截面研究以及病例对照研究, 共纳入原始文献22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总体标准均值差(d)和95%置信区间,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d值分别为-0.05 (95% CI为[-0.18, 0.08])和0.22 (95% CI为[0.04, 0.40])。此外, 在东方文化背景下, 抑郁测量工具的类型、研究设计类型、性别和配偶状况, 能够显著调节两者的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 只有抑郁测量工具的类型和研究设计类型能够显著调节两者的关系。在东方文化背景下, 隔代抚养对老年人抑郁水平没有显著作用;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 隔代抚养对老年人抑郁水平起显著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方父母控制研究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父母控制是父母对儿童实施教养活动的重要方面,对儿童的发展有直接影响。西方学者在本世纪用年代就已注意到父母控制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由此进行了系统研究,至今已获得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下将西方对父母控制领域各侧面的研究作一简介,以期对尚缺少系统研究的国内研究有一启示。2父母控制模式的研究在对父母控制研究的大量文献中,虽然各个研究者对父母控制的定义和测量不尽相同,但却有一致看法,即父母控制不是父母的即时行为,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控制模式,父母是以某种特定的控制模式教养儿童的。在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和母亲知觉的差异及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从辽宁辽阳市选取605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及其母亲为被试,探讨青少年与其母亲对父母冲突知觉的差异,以及这种知觉差异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要求青少年和其母亲分别报告父母过去一年中在10个方面的冲突频率,同时要求青少年报告自己在过去一年中20种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知觉明显比母亲消极,但是到了高中.两者知觉的差异不再明显;青少年与母亲在指向父母自身冲突方面的知觉差异大于指向孩子的父母冲突方面两者的知觉差异;青少年知觉到的父母冲突多于母亲知觉到的父母冲突的人数比例高于青少年知觉到的父母冲突少于母亲知觉到的父母冲突的人数比例;青少年与母亲对父母冲突知觉的差异会增加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渊声 《天风》2018,(12):52-52
问:可能是因为习惯了双方父母的悉心照顾,我们年轻人不太懂得应该如何去照顾父母,尽管我们知道应当孝敬父母,但做起来确实也不容易。请问,我们当如何尽孝?答:张怡姊妹,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父母悉心关怀照顾,孩子集宠爱于一身,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太会注意到如何去照顾、关怀父母。所以我的建议是:1.尽量抽时陪伴:现在很多父母缺乏的已经不是物质,更多的是精神或心灵方面的需要。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真的老了,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孤独,最需要的就是有人陪伴。而这一点却恰恰是儿女们最难做到的。许多子女都与父母分居两地,要陪伴父母谈何容易?因此,儿女要想尽办法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让父母孤单的感觉少一点!特别是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生命有限,你浪费一天其实就少一天了!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与小孩     
爷爷奶奶与父亲母亲无话,父亲母亲与儿子女儿无话,这叫代沟。爷爷奶奶宠着孙子孙女,孙子孙女缠着爷爷奶奶,这叫隔代亲。老人,望着夕阳西下,懂得了一切的无。小孩,站在生命的起点,尚不知一切的有。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运用结构性观察方法对两组4岁儿童与父母在四种活动中的互动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一组儿童为书面数符号测查高分者,二组儿童为书面数符号测查低分者。85对父母一儿童对子参加了4个各有15分钟的共同活动,阅读、数学题、纸和积木,并完成一个微型问卷。结果表明,在这些活动中包含了多种数学知识学习和多种以父母为主导的互动策略;两组对子之间在数学事件频次上无差异,但一组父母更多地运用了一些积极策略,二组父母更多地运用了一些消极策略;二组中有更多儿童对互动表现出消极回应和注意力问题。两个组的父母在家中与儿童一起进行诸如阅读和做数学题的共同活动的频次与质量上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6.
孝养义务是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所具有的照料、陪伴及满足合理需求的道德义务。就其伦理基础而言,一种主流的观点是感恩理论,即认为,子女应该孝敬赡养父母是因为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然而,这一观点面临诸多挑战。感恩理论总的说来是基于"生养有利论":把一个人生下来并(或)把这个人抚养长大是有利(benefit)于这个人的。正因为子女从父母那里得了利,而且是很大的利,所以才应该感恩回报父母。针对这一观点的批评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被父母生下来这一事实本身,并不能算是得利。另一方面,感恩义务的来源是超义务的行为,而抚养子女是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父母仅仅是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子女不需要因此感恩父母。如果,"生"不算是利,"养"又是父母的道德责任而无需被感恩,那么,子女似乎不必对父母具有孝养义务。面对上述挑战,本文尝试对感恩理论进行修正:子女的孝养义务源于父母的抚养之恩,但并不是所有抚养行为都应该被感恩。只有超出抚养义务要求的行为才值得子女感恩,也才是子女孝养义务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小A是一名初三男孩,最近陷入深深的烦恼。因为近期学习成绩滑坡,父母对他开始严厉要求,首先不允许他晚上上网,又没收了他的手机,还给他规定了严格的睡觉和起床时间。这令他非常不满,在与父母发生多次冲突后,他给父母写了一份"最后通牒",在上学前偷偷放在爸爸每天放手机的茶几上。  相似文献   

18.
谈到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要不忘著名画家卢沉一句名言,"吞吐古今,涉猎中外",对传统要"学深学透"。如同孩子和父母,要认得"亲父母"和"祖宗",不仅要血液相融,更要灵魂相融,建立深厚的感情,把根扎好。等待孩子长大思想成熟了,然后再谈"涉猎中外",否则就乱了。孩子从小被拐骗抱走了,长大了认养父母而不认亲父母,即使别人帮他找到亲父母,也没有了感情,融不在一块;如果孩子对父母有印象有感情,即使被拐骗走,长大也能像"塞翁失马"故事,带一群马跑回来。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们心中,父母好像总是强势的一方,小时候我们反抗、争论、摔门而走,都没什么用。直到我们长大,慢慢长成可以和父母平起平坐的年纪,突然发现,你的父母已经开始看你脸色了?不知从何时开始,父母已经不再逼着你做你不喜欢的事了,就连对你好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惹得你不开心。前段时间,朋友的爷爷生病住院,朋友一家居然隔了一周才知道。其实期间老人给孩子们打  相似文献   

20.
基于代际传递视角,亲子配对调查了439户家庭,考察了父母性别和教养方式对双元孝道代际传递的心理机制。结果:(1)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存在直接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2)父母权威性孝道正向预测父母心理控制,父母心理控制在亲子权威性孝道代际传递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3)父母互惠性孝道正向预测父母心理自主,父母心理自主主要在亲子互惠性孝道代际传递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4)父母性别在父母双元孝道、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双元孝道之间起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