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及其家长应付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芹  徐文艳 《心理科学》2004,27(5):1251-1253
研究者通过对800名12——16岁中学生及其家长的测试,比较了青少年及其家长应付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和相关,结果表明:1、中学生的积极、成熟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成年人;2、青少年的应付方式与其家长的应付方式呈现出同质化的特点,观察、模仿家长是形成青少年应付方式的重要途径;3、“合理化”应属于不成熟的应付方式。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广州地区143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1)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2)随着年级的升高,主观幸福感逐渐降低,成绩差的学生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显著高于成绩中等和较好的学生;(3)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上优于女生,年级和成绩也对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4)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和良好心理健康的发展,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尤其是消极情绪关注的应对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中学生述情障碍状况,探讨中学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42)对666名中学生进行测查分析。结果 1当前中学生述情障碍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学生述情障碍总体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关系感知、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3中学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预测效应。结论述情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中学生负性情绪的多少,并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车马中学的450名初中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调查,并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教养方式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项目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理论体系,确立了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科学评价系统,编制了包括8个分量表的、信度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并对全国6大行政区的23个省市自治区的51399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各分量表得分处于"高水平"和"中等水平"的人数百分比约为96.5%-98.8%,处于"低水平"的人数百分比为1.2%-3.5%.结论认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总体状况是好的,各类心理健康素质"低水平"的人数的百分比很低.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吴念阳  张东昀 《心理科学》2004,27(4):812-816
本文采用亲子关系测验(PCRR)与SCL-90量表评定了349名青少年的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亲子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80%以上的青少年家庭至少存在一种不良的亲子关系,其中最突出的类型为期待型亲子关系、溺爱型亲子关系和不安型亲子关系;青少年在强迫症、人际关系不良、焦虑和敌对等方面存在比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高相关,不同类型的不良好亲子关系与青少年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4063名青少年人际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我国青少年人际素质处于较好的发展水平;(2)青少年在整体人际素质及人际交往、人际调控、人际知觉等各维度上的年级变化呈现一定差异,整体人际素质与人际交往、人际调控维度得分随年级增长呈现下降趋势,人际知觉维度得分随年级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183;人际素质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4063名青少年人际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我国青少年人际素质处于较好的发展水平;(2)青少年在整体人际素质及人际交往、人际调控、人际知觉等各维度上的年级变化呈现一定差异,整体人际素质与人际交往、人际调控维度得分随年级增长呈现下降趋势,人际知觉维度得分随年级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的适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问卷》问卷,对1274名中学生的适应状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和初中生的适应及其子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中学生的适应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生理适应、人际适应和社会适应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个性素质、自我、人际素质、应对风格和年级组五个变量对中学生适应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青少年手机依赖、学业倦怠、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初中生学习倦怠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对黑龙江、天津、山东、河南、江西8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以及河南省2所初中、2所高中的中学生共1191名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1)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学业倦怠在手机依赖和心理健康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消极应对方式调节了手机依赖通过学业倦怠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中介作用的后半段路径,相对于低消极应对的青少年,中介作用在高消极应对的青少年中更显著。该研究结果对维护和促进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亲子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23个省(市)共10190名初一至高三年级的中学生展开调查。结果表明:(1)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均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负相关;(2)相比于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3)亲子关系通过三条中介路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①是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单独中介作用;②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亲子关系和中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心理机制,同时能帮助教育工作者预防和干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青少年心理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家楣  陈宁  胡霞  丁志刚 《心理科学》2008,31(6):1291-1295
心理适应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更是现代社会中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为了了解处于社会迅速转型时期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地区青少年心理适应的状况,在全国调查的背景下,通过对上海地区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三年级1515名青少年的调查和对仝国数据的比较发现:(1)上海市青少年的心理适应性总体水平略低于全国;(2)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与全国不同的是初二年级的心理适应性最差;(3)适应性在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女生在生理适应方面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在人际适应方面显著高于女生;(4)学校性质、年龄、性别、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月收入等因素与青少年心理适应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李金钊 《心理科学》2004,27(4):980-982
该研究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852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单因变量多维交互效应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消极应对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显著;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具有主效应和缓冲效应;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彼此独立起作用,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城乡结合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校承担“十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一级子课题《卫星城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辛自强  张梅 《心理学报》2009,41(1):69-78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真的在逐渐下降呢?为回答这个问题,研究采用“横断历史研究”这种特殊的元分析方法,选取1992年至2005年间107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分析了111925名中学生在该量表9个因子上得分随年代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SCL–90的7个因子均值与年代正相关显著(0.22~0.35),7个因子均值的增加量为0.09~0.22(效果量d为0.06~0.35),这说明1992至2005年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缓慢增加,即中学生健康水平缓慢下降。(2)SCL–90的7个因子的标准差与年代间正相关显著(0.19~0.38),这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再像以前那样趋同,而是逐年变得更为分化。(3)中学生SCL–90得分与社会威胁、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三方面的10项社会指标相关显著,这说明社会变迁是预测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大五人格量表和自编中学生吸烟行为调查问卷对241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压力与青少年吸烟行为显著正相关,大五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与青少年吸烟行为显著负相关;大五人格的宜人性在压力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性别在压力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运用SCL-90量表对农村54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存在一些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年龄、性别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发展。那么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到底如何呢?沈德立教授主编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这部专著作了明确回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际关系能力对青少年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社会适应性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人际关系能力问卷、社会适应性因素量表、社交自卑感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对841名中学生进行施测。采用中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多样本恒等性检验等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人际关系能力能够预测青少年的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2)社会适应性在人际关系能力与社交自卑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适应性在人际关系能力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重视人际关系能力这种基本人格特质对青少年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充分考虑到社会适应性在这种关系机制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适应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44063名青少年的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适应状况处于较好的水平。(2)青少年适应及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等各维度得分在小学五年级较高,从初中阶段开始呈下降趋势,高中阶段继续下降,到大学阶段又逐渐回升。生理适应维度得分在小学五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较高,大学阶段下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