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观的基本原则之一,在于从复杂性和多样性中研究系统的整体性,并研究系统内外的各种关系,研究系统有序无序的矛盾运动。这一原则为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提供了新的论证。一根据系统观,对一事物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必须密切联系世界的普遍联系之网,在该事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进行。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系统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整个人类社会是由各种系统规律、范畴、层次、因素联系起来的“世界体系”。在各种联系中,最  相似文献   

3.
平衡观从哲学层面来讲,即是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形成、存在与发展都是各种与之相联系的因素所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矛盾的双方应保持相对的平衡于同一统一体内才能更好的协调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非常重视平衡,用各种类型的平衡与不平衡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的治疗,形成了独特的平衡观。本文将从平衡的相对性、平衡的动态性、平衡的多样性、平衡的阶段性、平衡的规律性、平衡的因果性、平衡的机遇性和平衡的矛盾性等八个部分深入地探讨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的平衡观。  相似文献   

4.
科学表征是用一个人工设计的事物(如模型)描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如自然现象),其结果是形成科学知识或理论,它蕴含了构成、划界和规范问题,已经成为各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早期的图像论认为表征就是心理图像,后来的相似论主张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同构论认为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的数学的或者物理的结构,指代论认为表征是一个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推理观认为表征是一种推理力和认知能力。这些观点表现为科学理论的句法观与语义观之争、建模与理想化之争,形成了表征的紧缩观和实质观,以及分析方法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5.
客观事物联系的普通性、复杂性与多样性使得一事物除了同与自己相对立的事物构成特有矛盾外,还同其他相关事物构成非特有矛盾。认真研究事物的非特有矛盾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对立统一规律和加深对“普遍联系”原理的理解。 (一) 非特有矛盾是矛盾的一种。而矛盾是对立面的同一和同一中的对立,所以讨论非特有矛盾须从同一性开始。本质规定中具有共同前提、共同基础的诸事物具有同一性。例如男孩与女孩,男孩是尚  相似文献   

6.
以255名中学教师为被试,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编制了创造力形容词表,并结合个别访谈法,考察了中学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研究结果发现: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主要涵盖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教师一致认同高创造性学生有28个重要心理特征,其中,最重要的10个特征依次是想象力、喜欢思考、富有洞察力、自信、内部动机强、好奇心、关注新事物、透过现象发现规律、逻辑推理能力、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因素分析把教师内隐观会聚成了5个因素:新颖灵活的思维风格、好奇且善于质疑、逻辑思维、问题发现、自信进取的性格.  相似文献   

7.
三、走进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形式,如空间上的联系、时间上的联系。性质上的联系、因果联系、从属联系等。联想思维在创造过程中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联想思维越强越能把自己的有限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加以利用,越能把成千上万事物与某某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扩大创新思路,创造出新颖的、新奇的事物。例如,早期自行车是无胎轮,骑起来颠簸很厉害。有一次,英国邓禄普医生看到他的儿子在鹅卵石上骑自行车颠簸很厉害,他就想能用什么办法来减震。后来有一天,他在花园里浇水,用的是…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人类学一存在论视角重新界定了"希望"的具体内涵.希望会成为失望,而且会成为深痛的失望.因为第一,希望不是确信,希望与可失望性直接有关,本身包含有麻烦、迂回、挫折、失败等因素;第二,希望是一种向前开放状态,希望不是与既定的现存事物相联系,而是与为来的尚未存在的事物相联系.稳固的希望包含着事物的类本质,故通过对趋势-潜势的忠实观察而得到校准,并且依照自由王国的目标内容而成为尺度本身.对于一种政治制度来说,事先把握了的希望与原理,即人道的社会主义乃是检验其成绩的最可靠的标尺.  相似文献   

9.
初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习者的知识观、学习观又称“认识论”.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初一下半学期学生为被试,分别从“机械-辩证”、“零散-联系”以及“接收-建构”和“零散-整合”的维度,分析了被试对知识和对学习的看法。结果发现:1.被试在知识观、学习观上开始表现出辩证的、联系的、建构的倾向,但还不够充分。2.知识观的“机械-辩证”与学习观的“接收-建构”之间以及学习观的“接收-建构”与“零散-整合”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P<0.05).3.一般智力水平与知识观之间表现出较显着的正相关(P<0.05或。05相似文献   

10.
也许有人会问,音乐和建筑之间真的会有关系吗?换言之,我们会问,为什么建筑与音乐真的存在某种相关性?文章就该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作出相应分析。如果除去具体的音响效果这一问题的话,那么音乐和建筑联系起来就是将原本就不同的对象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研究,所以我们必须发现两者相似的地方。在这里,我们需要跳跃性的思维。也就是说,要用类比的方法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音乐与建筑存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美学原则,是指在保持统一的美学基础上组成物质的各个部分存在差异,进而又体现了事物的多样性。主从与重点也是音乐与建筑空间里所存在的美学原则,一件音乐作品和建筑空间作品都有其主要的部分和次要的部分,次要追随主要,从而使事物达到美学上的和谐。均衡与稳定是一切事物存在所必备的条件,同样潜藏在音乐与建筑空间中,均衡的建筑造型才能给人稳定的美感,均衡的音乐作品才不会杂乱无章成为噪音。  相似文献   

11.
每个事物都是系统或系统的成分。这一原理对具体事物和观念都同样适用。原子、人、社会以及它们的成分和由它们所组成的事物都是这样。观念也是这样:没有单独存在的观念,不论是在常识、科学、技术、教学或人文科学中都是这样。除非与其他观念相联系,否则很难理解如何掌握一个观念。至于具体事物,它们之间也以各种方式相互联系。只有作为  相似文献   

12.
要搞清本质是否是多方面的,首先必须明确本质的自身规定性。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黑格尔说:“联系则是本质自己特有的规定”(《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0页)。构成某一事物的诸方面要素和属性,正是在特定的联系中,构成了事物的存在。所以黑格尔又说:“就本质作为单纯的和它自身相联系来说,它才是存在。”(同上书第241页)本质规定所特有的这种联系,决定了在事物的本质规定中,事物的各方面属性不是各自独立存在,而是在联系中形成了一个整体,即“作为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编的《中学生知识学习观量表》,探讨了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的现状和特点。结果表明:(1)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观在总体上还是建设性的;(2)不同性别、文理科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初中生的知识学习观比高中生的知识学习观更具建构性;(4)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知识学习过程观、知识价值观、知识学习态度观是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4.
刘洪生 《哲学动态》2006,2(6):13-17
总体运动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人们对“总体”的认识,大体上走过了从总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总体这样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继承古代朴素总体观、批判唯心主义总体观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总体观,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创造。在当代,人们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世界和事物的总体性和复杂性。研究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研究世界和事物总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世界的总体运动人类世界包括自然物质世界、人类…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运用社会效度的方法,对中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等许多方面;2.在创造性内隐观上,高中生和初中生差异显著,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学生差异显著,男生和女生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总体上,还表现在许多具体的特征上;并且,各因素间交互作用显著,一种因素对创造性内隐观许多方面的影响通常会随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发现不仅加强了我们对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了解,还使我们认识到创造性内隐观的可塑性,这对我们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创造性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往学界对康德与海德格尔在时间观上的联系关注较多,而对他们在历史观上的联系则关注不足。但是,由于时间学说在二者的思想体系中都构成历史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将比较研究从时间观继续推进到历史哲学领域。康德基于其无限性时间观将人类历史看作无限的和普遍的,并且这种普遍性来自人类理性的先天预设。海德格尔彻底解构了康德的这一历史观。他将世界历史奠基于此在的有限性生命之上,后者决定了此在之生存的时间性和历史性都是有限的。从此在的有限生命到此在的有限的时间性和历史性,再到在世内照面的上手之物和现成事物,世界历史按照这个存在论秩序徐徐展开。这样的历史无法承载普遍法则,而是生动呈现此在及其生活世界的演历。  相似文献   

17.
受传统形而上学技术观的影响,技术始终被当做目的或方法而没有自身的动力:一切自然事物都明显地在自身内有一个运动和静止……的根源。反之,床、衣服或其他诸如此类的事物,在它们各自的名称规定的范围内,亦即在它们是技术制品范围内说,都没有这样一个内在的变化的冲动力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难度(有、无意义联系)的两种中文词对为记忆材料,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200名,采用经典的回忆-判断-再认(recall-judgement-recognition,RJR)范式,考察短时记忆广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在不同难度材料上元记忆监测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无意义联系的材料,个体在有意义联系的材料上,JOL、FOK和JOC判断等级更高,线索回忆测验成绩更好。但是,个体在不同材料上的JOL判断和线索回忆受短时记忆广度的调节。不同短时记忆广度的个体在有意义联系材料上的JOL判断等级和线索回忆测验成绩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无意义联系材料上,高短时记忆广度个体的JOL判断等级和线索回忆测验成绩均显著高于低短时记忆广度个体。同时,相关分析结果也发现,相比于低短时记忆广度的个体,高短时记忆广度的个体,其线索回忆测验成绩和再认测验成绩与JOL、FOK和JOC判断等级之间更加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作为一种人格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元记忆监测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而短时记忆广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记忆能力,是个体元记忆监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对难度较大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一、命运的含义 对命运的解释,历史上有多种多样的说法和描述。这些描述都说明,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生活过程,总会和社会的、自然的、精神的事物发生必然的或偶然的联系,联系着的事物又作用于人  相似文献   

20.
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已在我国长期流行。本人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有害的,应当抛弃。第一、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不符合客观实际。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实事求是的产物,不是主观杜撰的。作为反映辩证法内容的表述和提法,必须有客观根据。否则,只能变为谬误。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是否符合实际呢?我认为是不符合的。人们可以举出无数的实际材料说明,一切事物不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鸟和老虎都是事物,它们就没有什么联系;石头和禾苗都是事物,它们也没有什么联系,如此等等。有联系的只有下列情况:(一)一事物和它的各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它的各个方面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比如,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它的各个部门的发展,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工业的发展。(二)某一事物和其它几种事物有联系。比如生长中的庄稼,与土地、肥料、水分、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