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文言文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宝库,更是语言的宝库。文言文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今天的学生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我们认为,这是由教育的育人本质决定的。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具有中国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公民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的、地、得”三个词,在古代文言文中使用频率不高;在古白话中使用频率逐渐高起来了;到现代汉语中,它们的使用频率已经是相当高的了。对“的、地、得”三个词研究的文字、语言学家已有不少,并且已取得丰硕成果,但还缺乏系统性。因此,我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幅虽小,但是内容生动。小学生学好文言文,有助于汲取古代文化营养,润养儿童的语言体系,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同时,对小学与初中文言知识的衔接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还存在弊端,或教师一味逐字逐句串讲,或不关注文本思想文化内涵,或脱离学生实际过深拓展等等,这种现状削弱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悖逆了教材编写者的初衷。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笔者粗浅地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赵涛 《周易研究》2022,(6):100-103
从话语的层面深度挖掘中国学术本土资源,彰显其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无疑是从文化底层逻辑重绘中国学术地图的奠基之举,极富前瞻性。回归中国学术传统,建构本土话语体系,一种可能的选择就是文言文的重新出场。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话文早已取代文言文,成为当今学术表达的正宗文体,文言文想完全恢复到当年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完全不可能的。但若能“以文补白“,充分发挥文言文在当代学术重建中的“补白”作用,实现文言与白话并行不悖,共臻于极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大有助益的。这是因为:第一,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之根,以文言文写就的历代典籍是中国至为重要的本土话语与学术资源;第二,以文补白,正确处理好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绕不开的话题;第三,当代文言文的重新出场,是找回文化自信,重建对域外民族文化优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俭”的本义是对行为和欲望的约束.在不同的语境中,“俭”可以引申为谦逊、简陋、节省等.在今天看来,俭德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和一定社会的要求,节制自己的欲望,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美德.它反对奢侈和吝啬,反对浪费,追求“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7.
在希伯来神经中,上帝有着雅威(YHWH)、埃尔(El)、埃洛希姆(Elohim)、埃洛阿赫(Eloah)、埃拉(Elah)、阿东乃(Adonai)等称谓和表述.本文基于希伯来圣经文本对上帝的称谓进行了神话谱系学的研究,间接地证实希伯来圣经的底本假说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雅威”崇拜不单是希伯来人的信仰,它是古代迦南地区人们共同的宗教信仰;古代希伯来宗教曾经有着一段崇拜多神信仰的时期;在一神化的过程中,它排除了“雅威”的配偶亚舍拉等其它一些神灵.通过对希伯来圣经上帝称谓的谱系学研究,本文揭示了希伯来圣经与古代近东地区神话之间的复杂的神话谱系,这一神话谱系体现出希伯来圣经对古代迦南、古代近东文化的吸纳和包容.  相似文献   

8.
《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对句中“蓧”字,当今的《论语》译注本和古文选本、教本及与古汉语有关的大型辞书,多解为“古代耘田器”、“古代锄草工具”、“除草竹器”,有的学者干脆注为“锄头”。杨伯峻《论语译注》解为“古代除田中草所用的工具”①;金池主编《论语新译》译为“古代锄草的工具”②;李泽厚《论语今读》译作“锄草的农具”③;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注为“耕田器”④;王力《古代汉语》注为“古代除草工具”⑤;《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耕田用的农具”⑥;钱逊《论语浅解》:“蓧:古代耕田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古代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学与人生论,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构成了它的最精粹部分.信奉“尽心、知命、事天”的儒家美学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设定了审美价值的层面,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道家美学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拓展了审美心态的层面,而主张“一朝风月,万古长风”的禅宗美学则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开启了审美境界的层面.以儒、道、释思想为精粹部分的中国古代美学有着丰厚的人文蕴含,它体现着中国古人对人生诗意与心灵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它们对我们今天追求“诗意的栖居”显然也是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人类为解决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而制定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它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则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古代的一些哲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对于今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就有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其中中国古代道家关于“道法自然”的论述,在今天读来尤觉贴切.  相似文献   

11.
张岱年教授1984年6月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传统”讨论会的发言中,谈到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学说的特点,他认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学说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唯物观点与辩证思维的结合。他认为这首先由“气”这个范畴显示出来。中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时,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关注本体论,而中国古代哲学更加注重实际.事实上,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样,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关注本体论的事实.我们的祖先不但在古希腊哲学家之前就提出了“五行”的哲学思想,而且更在“五行”思想产生前,他们就已经在思索、研究“土”、“水”、“气”等元素,并朦胧地提出了它们是物质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古代希腊哲学家们对于物质世界起源问题的探索是没有间断过的,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中国古代探索世界本原的自然哲学则常常被以立身处世为目的的社会哲学所打断.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代发动的“白话文运动”,迄今已逾七十个春秋了。这七十年中,白话文不仅完全代替了文言文,成为汉语通用的书面语言,而且白话文自身也不断加工完善,形成了一种非常精确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民族语言。白话文的运用,给我国的社会、文化、科技,乃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风尚等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些是当初那些倡导白话文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士们也始料不及的。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是“五四”新  相似文献   

14.
浅谈“儒商人格”李健(陕西师范大学710062)何谓“儒商”?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它有着不同的界说。其中一种认为它是指中国古代具有一定伦理素养和品格的商人的简称。从这个称呼中可以看到,儒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商人存在巨大的影响,主导着...  相似文献   

15.
儒家学说的核心体现为一种伦理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以伦理化的政治为终极目标。因此,古代的经济观始终受到政治观的约束。先秦以来,儒家把“经世济民”的治道目标与“礼运大同”的政道理想结合在一起,将早期人本主义引申的“厚生”、“惠民”思想演化为“均富”、“公利”的追求,从而构成了儒家经济伦理的基本精神。这种缘于道德理想主义的古代经济伦理是与社会生产活动和财富分配机制相联系的。儒家一向认为,人类经济生活总是要在一定的约束体系下进行。这种约束体系包括了伦理规范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由“和论”“气论”与“易论”三部分构成.“和”包括生命本身之和及其所依托的环境之和(内在与外在)两方面,“和”是生命产生及存在的前提;“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易论”吸收了“和论”与“气论”于一体,较系统地论述了天地是万物生命的起源、养育的根本及具体生命的产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人的生命活动经过了这样的历史过程:有夫妻而产生人伦关系,有夫妻而有父子、君臣,从而产生上下等级、制度、礼法.道德,以维护社会秩序与统一.故此,古代生命哲学对艺术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中国艺术民族特色形成的主要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7.
关于“以人为本”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真实内涵,在发展实践中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需要理性地澄清如下一些问题。1.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人本”思想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提法在我国古代就有。“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最早提出‘夫王霸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夏甄陶,第63页)这种“以人为本”思想体现的是君对民的态度:凡是不横征暴敛、关心国计民生的君主均可看作是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明君”。在这里,用“以民为本”取代“以人为本”来描述这种古代“明君”的思想,实际上更为确切,而且这种“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18.
西藏活佛转世制的由来西藏的活佛转世制度,是西藏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着明显的社会政治根源。所谓“活佛”,藏语称作“朱古”,意为“转世者”或“化身”,蒙语称作“呼毕勒罕”。活佛转世的观念主要来源于古代藏族民间宗教灵魂不灭观念和佛教的化身理...  相似文献   

19.
“和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共同“理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西哲学的两大源头——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固然各有自己的具体生长环境和理论特点,但即使在源头处,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切入点.“哲学”讲的是一个“理路”,是对世上万事万物作“探本寻源”顺着一条“理路”“思(考)”下去,“理”到之处,任何事物的“奥秘”之“门”都要为之洞开,然后再是经验地、仔细地去具体研究其“奥秘”之内容.这是具体经验科学的事.哲学这种“探本求源”的精神,据亚里士多德说来源于“好奇心”.“好奇心”不是纯主观的,而是“被激发”、“被唤醒”的:“宇宙”之“奇妙”“唤起”了人们(有智慧的人们)的“好奇心”,于是乎上穷碧落下黄泉,打破砂锅“问到底”.  相似文献   

20.
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四个千古之谜。作为“易学”之源,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内在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自《易传》始,古代“易学”家们早就把它们四者拴在一起了。可这种必然的内在关系究竟表现在哪里?古往今来,谁也没有说清楚。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