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道德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来自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精神是对道德的敬畏、向往和坚守的心理意识和精神态度,培育道德精神贯穿于德育的整个过程,也是德育的根本所在.对道德的敬畏、向往和坚守不能仅仅靠道德理论的说服力,社会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当前大学生道德精神的培育面临着许多困境,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校教育和社会遭遇之间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社会对道德精神的支持不足和社会影响对道德教育造成的冲击.为走出这一困境,除了学校的努力,我们必须善于寻找道德精神培育的社会支持,以全景的视角应对高校德育面临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论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畅 《道德与文明》2008,46(3):75-77
道德能力是人认识理解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我国传统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造成道德能力培养中的错位和缺位现象。主体意识的凸显、新的交往形式的形成及德育的不断发展,为道德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诸多可能性条件。现代德育应面向生活世界,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结合,以"生成的人"的方式培养人,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3.
童晖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40-242
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冲击了德育效果,一直是一中学生德育中的难题。本文分析了中学生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的特点,略及诱发中学生在德育中产生消极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中学生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的几种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性学说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启蒙德育学说更是奠基于此。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人性论在启蒙德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性善论作为传统童蒙教育的理论基础,指向人之为人的应当,体现了理想化的道德诉求。探讨中国传统人性论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可利用的道德资源,以及如何吸收传统人性论的精华为当代启蒙德育构建新的人性论基础,对于建立科学的启蒙德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对于培养新一代道德公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富峰博士的《德育思维论》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该书凝结着著者几年精研和苦思的辛劳。该书的主要成果包括:(一)转换了透视德育低效问题的视角,突出了道德思维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二)根据道德思维的特殊性要求,重新审视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三)拓展和深化了德育研究领域,如详细探讨了道德直觉与道德信仰培养的内在关系,从道德思维的角度研究了道德评价问题,突出了道德语言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特别能激起我内心共鸣的是该书关于道德智慧的论述。著者探讨了古今中外关于智慧的观点,认为人的智慧是智…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括了道德情绪理论的一些重要观点,并从情绪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理性"德育方法的不足,提出要全方位实施道德情绪教育,发展人类的品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学生的学校道德氛围知觉与其道德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学校道德氛围知觉问卷、SROM-SF问卷及自编情境故事,对100名中学生进行了干预实验,运用SPSS 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干预,学生的学校道德氛围知觉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对学校道德氛围的知觉水平提高后,其道德判断能力有了显著发展。结论 学生的学校道德氛围知觉影响其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不仅是学生的必修课,而且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任务。其德育因素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身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增强课堂效果。同时我又是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我体会到对学生进行德育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我十分重视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以达到英语教学和德育建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传统的大学德育模式主要是给予性德育模式和选择性德育模式两种。给予性德育模式是极端功能主义,据此,人的道德是被给定的,道德仅仅由程序产生,具有唯一的合法性。选择性德育模式在激发人的创造性与主动精神方面具有进步性,但仍然是一种极端存在哲学,据此,人自己形成其道德。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认为,道德既是被给定的,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德育是一个“理解”和“建构”过程。德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在德育思想、内容与手段等三个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0.
谈教育方法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塑造美好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的树立却是基于人的尊严,人的尊严是在尊重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而尊重的前提是平等。一句话,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德育;没有尊重的学校,是没有道德的学校;不懂尊重的老师,是决计培养不出人格高尚的学生来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在实践层面都非常关注德育低效的问题。在各种原因的分析中,“知性德育”被认为是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而招致诸多批评,人们试图在超越“知性德育”方面做出种种努力,但德育低效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德育解决。事实上,问题不在于德育的批评过程和方法本身,而在于对批评对象的研究和探讨不够深入,即没有对德育对象———道德思维活动本身的特殊性、基本内容以及它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有效研究,或者把道德思维活动同其它思维方式等同起来,而出现了种种误解。黄富峰博士的新著《德育思维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6…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63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学校道德氛围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就中学生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现状做了调查.结果表明:(1)他们对关爱氛围的感知程度明显高于对宽恕氛围、对公正氛围的感知.(2)中部地区中学生对学校道德氛围的感知程度明显高于东部、西部.(3)初一学生对公正氛围、关爱氛围的感知程度明显高于高二、初三学生.(4)男生对公正氛围的感知明显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根据吉伯斯等人(Gibbs,etal,1992)发展的社会道德反应测验(SRM-SF)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二、三转折阶段,以第二阶段为主,未达到成熟水平;中学生处于第三阶段;大学生处于三、四转折阶段,已有相当程度的第四阶段倾向,大多数大、中学生已达成熟水平。本研究还考察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与其家庭亲密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略论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舍弃了学术道德教育的大学德育不是完整、科学的大学德育.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从更高层面和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完善机制,弥补欠缺.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更有利于高校学风建设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以谋求关于道德行为准则的共识为核心 ,可以避免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模式的弊端 ,使德育中的主体与客体、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 ,使德育服务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的培养 ,成为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和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小公民德育环境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公民道德教育是一项奠基性工程 ,道德环境对小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为对小公民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 ,必须优化社会综合环境、学校德育环境、家庭德育环境、社会德育环境 ,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功能互补的机制合力 ,为小公民道德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的道德意识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提升,因此在各个学科的每一节课中,都应该有德育渗透的痕迹。美育与德育是相通的,也是相互促进的。但是在哪个环节中渗透德育较自然,更容易引导学生,被他们接受呢?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小学美术教学中要靠视觉艺术形象和审美活动的感染、熏陶,启发学生,使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看、听正反面直观事  相似文献   

18.
〔教学要求〕 使学生懂得中学阶段将为人的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需要认真地进行修养;中学生加强思想修养主要是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学生要自觉学好《青少年修养》,按照《中学生守则》的要求,不断学习和实践,争取做一个优秀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19.
孔子非常注重道德教育,仁爱、礼义和诚信构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仁"为道德情感和道德原则、以"礼"为道德行为规范、以"信"为现实世界中的道德人格,从而形成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他丰富而系统的德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源,对现代教育颇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974名14-18岁的中学生为被试,通过道德情绪的词汇评定和情境评定,考察中学生对典型道德情绪种类和道德情绪典型属性的认识。结果表明,中学生对典型道德情绪的认识涉及情境性、导向性、批评性、赞誉性等多种情绪类别,并在总体上更容易把正性情绪词汇认同为道德情绪。在判断与评价具体情境中的道德情绪过程中,中学生更倾向把无私和有私因素诱发的情绪显著地聚类区分,从而将无私诱因视为其认同道德情绪的典型标准,这种内隐观不受其学段、性别的影响和情绪效价效应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