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中华同志的《试谈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见《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以下简称《试谈》),从终极关照角度,提出了一种以“自律”为本质、以“只为行善而行善”为动机的道德尺度,在人们欲得利而求之、求又常陷无度量分界的今天,有积极意义,但其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否定和市场经济与道德互斥的结论,未免过于消极;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间接统一和“严格划界”的论述,也显得无力,难圆其说。窃以为,这与作者采用的道德形而上学方法有关,与如何处置道德形而上学和现实的关系有关。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看法,求教于何中华同志。我同…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实施,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争论的一个热点。何中华同志的《试谈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文(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以下简称“何文”),以对话论述的方式,试图为市场经济与道德划界,确立“当归上帝的归上帝,当归凯撒的归凯撒”的合理态度和行为,以避免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扩散到其他人类活动领域,而产生金钱尺度独断化的拜金主义,或免于重蹈过去经济领域伦理化,而构成道德尺度独断化的泛道德主义。但何文在矫正偏差的同时,又否定了市场经济行…  相似文献   

3.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玉淑芹在《哲学研究》(1995年第2期)上撰文,针对有的学者否定市场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道德的本质特征是自律性和超功利性、而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是他律性和功利性;市场经济行为是非道德行为,不能作道德评价,无须道德调节等观...  相似文献   

4.
1994年第6期《哲学研究》发表了一篇题为《国粹·复古·文化》的文章,作者署名"罗卜"。胡绳同志在《历史研究》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特意向到会的学者介绍这篇文章,《燎望)}1994年第49期以《介绍一篇文章》为题加以发表。通过胡绳同志的介绍,我把罗卜的文章找来读了一遍。与此同时,我也读了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根据他在去年全国政协会上的书面发言扩充而成的题为《人文化思的盛世危言》的一篇文章(发表于《东方})rt月刊1994年第6期)。这两篇文章围绕着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心态之差异,观…  相似文献   

5.
来函照登     
《天风》编辑部: 1994年第七期《天风》上刊有汪维藩同工的《试谈中国教会治好之路》一文,其中第五自然段中有几句话与事实不符。这几句话是: “就中国教会的管理体制而论,50年代初期外资冻结之后,各宗派的总会、大会、区会等等,已经名存实亡。1958年实现联合礼拜以后,  相似文献   

6.
来函照登     
余江 《天风》1994,(9):26-26
《天风》编辑部: 1994年第七期《天风》上刊有汪维藩同工的《试谈中国教会治好之路》一文,其中第五自然段中有几句话与事实不符。这几句话是: “就中国教会的管理体制而论,50年代初期外资冻结之后,各宗派的总会、大会、区会等等,已经名存实亡。1958年实现联合礼拜以后,  相似文献   

7.
一年前我写了《关于〈内业〉等四篇精气思想的几个问题》(载《管子学刊》1997年第3期),其中涉及了乐爱国同志在《〈管子〉的精气说辨证》一文(载同刊1996年第1期)中提出的精气与形体的关系问题。我认为,此问题的确比较复杂,因为它“涉及了理解《内业》篇...  相似文献   

8.
“文王演《周易》”新说─—兼谈境遇与意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关于《易》学研究最重大的突破,是张政娘先生对甲骨、金文中所见“奇字”的破译——数字卦的发现(参见张政:《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载《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张亚初、刘雨两人在张政娘先生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搜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重新区别,认为它们分属商、周两个时代(张亚初、刘雨:《从商周时代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载《考古》1981年第2期)。由于六交所组成的数字卦已见于殷秀的陶器、卜甲、彝器等器物上,由此引起学者对重卦起源及其他《易》学史上的重要问题的重新审视(参见饶宗颐:《殷代易卦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商品生产的急速发展与社会道德领域消极现象的关系问题,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第11期以及1987年第9期,先后发表了王锐生《商品发产和道德进步》、张博树《也谈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陈瑛、朱勇辉《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之我见》三篇文章,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发表了一些不同的见解。现摘要如下: 一、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为了弄清社会道德消极现象与商品生产的关系,三篇文章都首先对商品生产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展开了探讨。王锐生同志提出为了研究的方便,在思维中应该区分“作为生产方式的商品生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国内学术界关于生态伦理问题的讨论中,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主张人类中心主义属于生态唯意志论,它的危害在于必然导致自然生活中的人类沙文主义,因此应坚决破除。(参看刘湘溶:《生态伦理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49、120-121页)另一种则主张扬弃人类中心主义。(参看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见《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7期)针对这两种观点,国内生态伦理学学者多有不同的看法。(见《哲学动态》1994年第2期)为推动国内学术界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的研究,本文首先评述西方人类中…  相似文献   

11.
(1984年10月26日至同年11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史论结合和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庄福龄 人文杂志1984年第6期对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一些理解金 顺福武汉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试谈马克思研究人的方法论问题裴烽王炳德 辽宁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矛盾转化的论述荣 开朗齐鲁学刊1984年第6期马克思恩格斯论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宋惠昌 人文杂志1984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决定意义的一步—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陶富源江西师 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哲学·智力·人才—学习《…  相似文献   

12.
再谈医学发明发现与机遇的关系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41000)周勤《医学与哲学》1993年第8期《也谈医学发明发现与机遇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关系一文)认为“机遇与发明发现的关系即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不能成立”。在这里,该文混淆了辩证法的基本范...  相似文献   

13.
谢洪恩同志在《哲学研究》1989年第3期和1990年第3期所发表的《道德的功能和本质》和《对道德适应性关系的辩证思考》两文,指出道德在具有社会功能、肯定性适应功能的同时,还兼备个体功能、否定性适应的功能。谢洪恩同志对道德功能类型的分析,是精辟的,读后深受启发。略歉不足的是,两文对道德本质以及本质的功能之间关系的理解,颇有偏差,尤其是在方法论上把道德的本质和功能与经济基础、社会物质结构割裂开来,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所刊夏伟东同志《略论道德的本质》一文(简称夏文)针对我的《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一文(刊于1986年2月3日《光明日报》)提出不同意见。对此我表示欢迎。但是夏文没有根据地指责我在把主体性问题引入道德领域时“以占领‘空场’为理由”,“把道德的规范性与约束性”“置之度外”,采用了一种“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方法论原则”。这种曲解原意,强加于人的讨论方法令人遗憾。因篇幅所限,我不想就夏文对我的指责进行辩护,只想就一些原则分歧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5.
对《质疑》的答复叶世昌1993年第3期张汉东先生的《(国蓄)》作于西汉说质疑》一文,对拙文《研究古书著作年代的一个方法论问题》(《管子学刊》1990年第2期)提出了商榷意见。拜读以后,觉得有两点收获:一、对"玉起于吕氏"作出了新的解释,言之成理,是我...  相似文献   

16.
今年八月份的《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了许启贤《关于道德的阶极性与继承性的一些问题》和吴晗《三说道德》的文章,就道德的阶级性和统治阶级的道德可否继承等问题展开讨论。吴晗曾在《前线》杂志1962年第10期和第16期上发表《说道德》和《再说道德》两文,谈到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许启贤表示不同意吴晗在上述文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首先,他不同意吴晗关于“阶级的道德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的观点,他说,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由于敌对阶级的存在,总是有  相似文献   

17.
杨友成同志在《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一文(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杨文的基本观点。同时,对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关系本体论(参见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以下简称“俞文”)或者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唯…  相似文献   

18.
伦理制度建设的新思路乔法容、刘怀玉在《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4期)上发表了《制度结构制衡:伦理制度建设的新思路》一文,认为,在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在实现由传统的高度一体化的社会制度结构向现代化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制度的功能性分化与整合转...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生长点陈根法在《复旦学报》1995年4期上发表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生长点》,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生长点问题,是当今道德建设的难点。不论是从理论上、逻辑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讲,市场经济并非必然伴随着道德堕落。尽管市场经济可以在...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文化和市场”的讨论中,有两种颇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主张把文化生产部门推向市场,将其变成“文比企业”,把文化生产活动变成盈利性的经营活动,并断言文化市场化是繁荣文化的根本途径。(参见《哲学研究》1995年第3期,《金钱、艺术与艺术市场化》一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文化市场化,提倡文化生产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文化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绝不是“并行不停”,反倒是格格不入的。(参见《哲学研究))1994年第10期,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一文)我以为,文化的市场化在逻辑上是否可能,是一个有待证实的问题。因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