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它既不同于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也不同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而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一般逻辑教科书把类比推理表述为: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方面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一些属性方面也相同或相似的结论。并常用如下公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时间压力对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以48名大学生为被试,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对不同相似性言语类比推理题进行喜好度判断和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用图形类比推理题代替语义类比推理题,以56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1)时间压力下,对跨领域言语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效应显著高于逻辑加工效应;(2)时间压力下,低难度图形类比推理题的直觉加工效应显著高于逻辑加工效应。无时间压力条件下,图形类比推理的逻辑加工效应优势明显;(3)时间压力对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和逻辑加工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纯粹归纳逻辑是卡尔纳普进路归纳逻辑的一种复兴,其基本的目标是把归纳当作数理逻辑的一个分支来研究。在纯粹归纳逻辑的框架下,类比推理被建立在一阶逻辑的基础之上,其理论的核心是用距离函数来刻画相似性,并且以相关性函数作为推理基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它看作是实例相关函数的一种延伸。而在实践的意义上,则反映了人工智能对类比推理形式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在类比推理的检索阶段和评价阶段的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内隐加工的影响。实验一以8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喜好判断范式探讨检索阶段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过程中直觉加工效应和逻辑加工效应的不同影响。实验二以8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评价阶段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过程中直觉加工效应和逻辑加工效应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检索阶段的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的影响不显著,评价阶段的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和外显加工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是形式逻辑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学习形式逻辑,一定要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每条规律的基本内容、逻辑公式、逻辑要求以及违反这些逻辑要求所产生的各种逻辑错误,同时还要弄清各条逻辑规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別,以及这些基本规律在各种思维形式的具体逻辑规则中的体现和作用等等。总之,要准确理解,要融会贯通。但从这次自学考试的情况来看,不少考生在这方面是存在问题的。这次逻辑试题中有一题是:“什么是同一律?它的  相似文献   

6.
因果模型在类比推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婷婷  莫雷 《心理学报》2010,42(8):834-844
通过操纵因果模型的特征维度及推理方向, 探讨因果模型在类比推理中的作用。实验一探讨了当结果特征未知时进行类比推理的情况, 发现在一果多因时, 被试采用因果模型进行类比推理, 而在一因多果时, 被试同时采用因果模型和计算模型进行类比推理。实验二探讨当原因特征未知时进行类比推理的情况, 发现在一果多因和一因多果时, 被试均采用因果模型进行类比推理。结果表明:(1)当结果特征未知时, 人们会建构因果模型进行类比推理。且当因果模型和计算模型处于冲突情境时, 人们会采用因果模型进行类比推理; 但当因果模型和计算模型处于非冲突情境时, 人们会同时采用因果模型和计算模型。(2)当原因特征未知时, 即按照因果模型推理的难度增加时, 人们仍会建构因果模型进行类比推理。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人性?有人认为人性即人的自然性;有人认为人性即人的社会性;还有人则认为人性即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二者的统一。我认为这些提法都是值得商榷的。人的自然性并不是说人性等于自然性,而是说人的各种属性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以及他的各种属性(如意志等)是怎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悖论”是什么?它就是挑战(或违背)常识的“大”理。所谓“挑战”,就有“矛盾”存在。所谓“矛盾”,当然是指“逻辑矛盾”:某一属性既属于同时又不属于同一对象。 这个简朴的“悖论”定义,比日常理解(和普遍辞典)只多添一个“大”字。无论是我这个定义,还是历来的绝大多数的权威定义,都认定“矛盾”就是“逻辑矛盾”,所以不时都可以省略“逻辑”一词,只不过,大家都认为,悖论不是普通的矛盾,而是一种“特殊”的矛盾。我要补充的是,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命题,即“非此即彼”,一直被人们误解为不相容选言命题,人们一直认为“此”与“彼”:是不相容的,而且有人进一步说,“非此即彼”是形式逻辑研究的范踌,而“亦此亦彼”是辩证逻辑的范畴,并认为两个命题是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理解,“非此即彼”的涵义。这里的联结词“非……即……”的涵义为“不是……就是……”,这是无可置疑的。我们也曾多次撰文论述,“此”、“彼”等指示代词是中国古典逻辑中的变项,现在,在逻辑中使用它们正是中国古典逻辑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诊断是一种新的测量范式。本研究首先根据Mulholland,Pellegrino&Glaser和Whitely&Schneider关于类比推理的研究结果,采用认知设计系统编制了几何类比推理测试题,并对所编制的测试题的质量进行验证,然后采用口语报告法分析解决几何类比推理所涉及的认知模型,结果表明:1)编制的几何类比推理测试题的质量比较好;2)学生解决类比推理所涉及的认知属性主要为置换、翻转、旋转、数量、大小、颜色与条纹和形状。  相似文献   

11.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6年第4期的一篇文章曾举了某逻辑教科书上的两个把比喻当作一类比推理的例子(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师生、青老年、前后人的关系;用“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比“反动派不打就不倒”),借以说明比喻是不能作类比推理的。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这两个比喻能否作类比推理,固然值得研究,但笼统地认为比喻一定不能是类比推理,我却以为未必妥当。  相似文献   

12.
类比推理,就是通过对两类对象进行比较,根据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结构和功能上相似,而且已知其中的一类对象具有其它属性,从而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可能具有其它属性。类比推理的适用范围更广。一、说服别人不露声色由于类比推理是把想说的道理用另一个或另一类事...  相似文献   

13.
犯罪侦查中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叫做并案侦查法。其逻辑依据是类比推理。类比理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的,而且已知其中一个(类)对象还具有其他的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类)对象也是有同样的其他属性的推理。犯罪侦查的许多实例证明,不少罪犯作案,在作案方法、作案手段、作案的目的动机、侵害的客体。甚至作案的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假如罪犯连续作案,那么在上列诸方面中会有相同之处。根据这一特点,侦查人员通常是把作案情况相同的几起案子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应用类比推理发现同一作案人(或同一团伙),并案侦查。例如,某地曾连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来,中国古代的推类理论被普遍认为有助于说明中国古代逻辑与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的不同。关于推类的逻辑本质——推类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究竟是何种推理关系,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将推类与类比推理等而视之。不过,伍非百、汪奠基、沈有鼎、刘培育、孙中原等对类同原则的适用范围与推类的逻辑本质做了更为全面与准确的诠释。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的推类实践,可以从中揭示出类同原则的工作机制,从而在经验层面上进一步确认类同原则对于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的普遍意义,最终证成推类与类比推理并不等同。  相似文献   

15.
尖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相似从而推出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相似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推理的公式如下:在刑事侦查中,常常用到类比推理,有些犯罪分子在作案的时间、地点、手段、甚至侵害的对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这些案件连续发生,就会呈现出某种相同或相似之处。根据诸方面的相同或相反之处,运用类比推理,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案情,串连案件,并案侦查。在并案侦查中,有时只要破获其中一起案件,就能顺利地破获其余的案件。侦查中的这种类比推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A案具有a、b、c,特征,已知A案是P…  相似文献   

16.
试论批判性思维与逻辑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熊明辉 《现代哲学》2006,28(2):114-119
“批判性思维”一词已成为当今教育界一个十分时髦的术语。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哲学家都在讨论批判性思维。但是,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其逻辑基础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目前学界对此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澄清。在逻辑学界,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当前逻辑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向。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两者可以不加区别交互使用。该文首先考察了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们分别给出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然后分析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形式逻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进而认为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共同构成了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7.
"西部开发"话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瑛 《道德与文明》2002,(5):18-20,49
公正这个概念、范畴,使用范围极为宽泛,内容极为丰富,它可以在任何领域、任何时间里应用;但是它本身又是个极为抽象的概念,如果没有更具体的内容充实,它在任何领域里都是软弱无力的.人们对于公正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一定要用历史的、具体的眼光对待.要弄清我们所追求的公正,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条件下的公正.我们所反对的不公正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条件下的不公正.  相似文献   

18.
基于概念辨析的类比推理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从概念的辨析上着手,不仅可以在相似的多个概念上理清各自的异同,更重要的是分析得出,作为科学发现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类比推理(狭义类比推理),它有着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中的类比推理(广义类比推理)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揭示其发生的规律,以利于更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若有人的能动活动参于,则该事物可以看作为人化物,它的存在有主体性。而在天文观测中看到的天体,只有在认识论的范围内才能谈主体性;就这类自然物自身存在的属性来说,是谈不到什么主体性的。也就是说,不能把认识的主体性混同于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相对论和量力力学等现代科学的成就也只能证明这个论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该实验采用2(类比推理类型)×6(组别)双因素实验设计来探讨工作记忆与类比推理之间的关系,尤其关注工作记忆的各个子成分对类比推理的影响。控制组的被试只需完成类比推理测验,而实验组的被试是在双任务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工作记忆是影响类比推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图形类比推理中,主要有视空间模板中的空间成分,语音回路中的发音成分以及中央执行器的参与;在言语类比推理中,则是视空间模板中的空间成分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