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晗 《世界哲学》2017,(5):130-136
世界问题与主体问题无疑是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在20世纪的哲学中,探讨世界问题最为深入的非现象学莫属。现象学对世界问题的讨论,在警惕世界丧失的同时,也将世界的技术化视为一个根本难题。然而,即便认识到了世界的技术化,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仍然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本文尝试引入福柯晚期思想中关于主体技艺化的论述,并试图表明,主体的技艺化是对于世界的技术化的一种可行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难题:宗教信念的认知合理性是否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宗教产生以来,有关其信念的知识地位与认知合理性问题,在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历史处境中逐步突显出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建构起了一个体系庞大的自然神学学说,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较为全面的解答。然而内在于其思想体系中的自然神学与启示神学之间的二元对立,使得他的理性化尝试遇到了不可克服的硬核而难以贯彻到底。阿奎那的信念理性化难题可说是基督宗教解决其信念认知合理性问题的一个基本难题。这一难题虽说在近代哲学家的宗教批判与质疑中被充分地揭示出来,但在基督宗教的背景中,解决这一难题的努力则不可能被彻底放弃。它构成了一种长期的历史过程,一种如何在处理哲学与基督宗教关系中阐释宗教信念认知合理性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晓秋 《思维与智慧》2007,(11):53-53
运用“避直就曲”解决生意上的难题,就是要以“U”型思维为基础。“U”型思维是一种非线性的思考方式,它的特点是避开问题的“症结”,通过迂回、转弯等方法寻找新的突破点。这种思维方式犹如走一个“U”字型的道路去接近目的。当然,解决经营难题应先尝试用直线性思考方法去直接求解,因为直线求解的思路最短。[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原则和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颐 《学海》2006,(5):34-38
农民工收入偏低是解决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第一难题”,接受或默认这一不合理的现实,实行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差别待遇”,不仅产生许多弊端和矛盾,也缺少法理基础。应当在严格执行《劳动法》,规范企业内部分配行为基础上,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切实解决农民工收入偏低、不同工同酬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生命言说问题是米歇尔·亨利生命现象学的关键主题。他试图在其文本中揭示生命言说的方式,以便为我们提供一种生命言说的模式。他认为,作为自我感触的生命言说完全不同于关于某物的言。我们也不能以一种对象化的方式去言说生命。那么,它究竟如何得到言说?这构成了亨利生命现象学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他在不同的作品中不断尝试言说生命,尝试展现生命的言说。但事实上,亨利的这些尝试都存在问题,甚至在他不同的文本中存在着一定的张。因此,有必要探讨他的尝试,阐明他作品间的张力,进而解释造成生命言说困境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面对纽康姆难题,主流的决策理论出现了分歧,采用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和占优原则分别会导向两种不同的选择,这对决策理论构成了一个挑战。通过合适的概率计算,占优原则可以看作一种极端的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所以决策理论的基础——追求效用最大化并不与占优原则冲突,问题是——如何计算期望效用。纽康姆难题背后的关键也是如何通过概率把握因果,其核心是归纳预测问题。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通用归纳、通用智能模型刻画的恰恰是因果预测问题,本文认为,为了解决纽康姆难题发展各种新奇的决策理论是不必要的,而借助通用智能模型AIXI探讨纽康姆难题中涉及到的因果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必须作一点说明:论题中的“语法意义”及“逻辑意义”不能被习惯性地理解为“关于语法的意义”或“关于逻辑的意义”。准确地说,这两概念实质是“某某在语法上所具有的意义”或“某某在逻辑上所具有的意义”的缩略形式。因此,本文仍然是对“意义问题”的一次尝试。一意义理论一直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也历来颇为逻辑学家所瞩目。在浩如烟海的意义理论的著述当中,有一共通之处即作者们都力图从中开辟一条准确理解日常语言意义的蹊径,麻烦的是,这种种努力一开始就遇到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什么是意义?(也可表述为“意义的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同一、差异和矛盾这三个辩证范畴的问题,是当代最微妙、最深刻和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因为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个充满着十分复杂和十分尖锐的矛盾的世界。南斯拉夫人从“友爱”、“统一”和“自治”这个革命的根本原则出发,强调必须遵循通过具体的“扬弃”来解决具体的“难题和矛盾”的准则和方法,这种“扬弃”其实也就是一种“创造性”行动,一种创造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渐进地、通情达理地改造世界、社会、人的思想和人的意识。从这个回答里我们不难看到,黑格尔辩证法的关键范畴“扬弃”主要地是作为否定的否定而发挥其创造性作用的,它用一种更高级、更发达的新创造来代替已经陈腐了的东西。正是  相似文献   

9.
自从本刊去年第10期发表《“社会科学与发展问题”征文启亭》并以此为主题开办专栏以来,引起了理论界的浓厚兴趣。从讨论的情况看,发展问题与哲学历史观的关系,似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篇文章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考察当代生态学的思维成果,并分析批判了所谓“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责难。应该说,这是一种有启发意义的尝试。进一步的研究似乎还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搞现代化建设,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才能在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的同时,有效地避免西方国家在发展工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消极后果(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文明与文化的矛盾等),进而减少或克服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阵痛”现象?如何认识发展科学技术与合理解决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全球性问题的关系及其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理解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与物、公平与效率、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经济增长与人本身发展的关系?如何看待改革和发展的关系、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代价”问题(代价的实质、代价与历史进步的关系、代价是否可以避免)?如此等等。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交往的普遍化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不发达国家搞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这的确是一项史无前例、今无范例的伟大创举,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在于:既要吸收、消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又要承担起解决生态、环境、人口和就业等全球性问题的历史使命;既要加速经济增长,又不可能将全球性问题置于尔后再去解决。(问题还在于,当下置之不顾能否保证经济增长的持久?)因此,发展问题、全球性问题从一开始就是由当代社会实践提出来的,其解决,最终也只能借助实践的方式。不言而喻,这类问题的实践意义上的成功解决,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人们对这类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归根到底,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显然,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同时,严肃的理论创造也应尽量避免那种回避问题实质,对现实生活作隔靴搔痒或“起哄”式议论的主观主义、浮躁之风。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完整、准确、深入地理解科学历史观的精神实质,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实践,有关这方面的探讨一定会有较大的进展。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一切蔑视理论思维,主张“哲学无用论”的糊涂观念的有力回答。  相似文献   

10.
作者将《纯粹理性批判》视为康德哲学的“哲学全书”,认为它不仅是对“我能够知道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而且也是对理性关切的另外两个问题,即“我应该做什么?”与“我可以希望什么?”问题的回答;同时,康德对于“知识”与“希望”的探讨最终都是为道德服务的。康德通过先天综合不但解决了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而且一举解决了道德及其基础———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从而使哲学不但具有了超越时代与文化的自明的有效性,而且也展示出其道德———实践的优先性,这使得《纯粹理性批判》成为了自然科学时代具有“世界公民”性质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1.
马皑  宋业臻 《心理科学》2018,(4):770-775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应当对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别于欧美的社会问题进行回应,对从改革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具体社会问题进行解决,以此建立中国特色心理学研究。应当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实、具体问题出发,提出具有现实关怀、解决社会发展中具体困难的学术问题;应当具有更深层的人文关怀、精神关怀,从心理学的角度回应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形成的当代中国人精神层面的巨大变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中国特色心理学研究应当在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特征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特色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均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R.?GrayEmail author 《Synthese》2005,147(3):461-475
Keeley has recently argued that the philosophical issue of how to analyse the concept of a sense can usefully be addressed by considering how scientists, and more specifically neuroethologists, classify the senses. After briefly outlining his proposal, which is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an ordered set of individually necessary and jointly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modality differentiation, I argue, by way of two complementary counterexamples, that it fails to account fully for the way the senses are in fact individuated in neuroethology and other relevant sciences. I suggest substantial modifications to Keeley’s account which would both solve the problem cases and make better sense of the actual classifications made by scientists. I conclude by noting some limits to the way of classifying the senses that I suggest. I conclude by suggesting that the problem I identify in Keeley’s account has arisen from a confusion that sometimes arises in the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between how we individuate the senses and what constitutes a sense.  相似文献   

13.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phenomena in early development is that babies not only understand signs others direct to them and later use them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but they also come to direct the same signs towards themselves in a private way. Private gestures become "tools of thought".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literature about private language, but almost nothing about private gestures. Private gestures pose an intriguing communicative puzzle: they are communicative, but with the self.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wo types of private gestures (signs) before language: (1) private ostensive gestures and (2) private pointing gestures. We show in a case study of one child between 12 and 18 months of age that both are used with a self-reflexive function, as a way of "thinking" what to do, in order to solve a problem in the conventional use of an object. The private gestures become self-reflexive signs.  相似文献   

14.
儒学是人类中心主义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学主张“以人为中心”,是指以人的问题为中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主宰、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儒学提倡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特征的德性主体,不是提倡以人与自然分离、对立为特征的认识和价值主体。儒学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同情、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与权利,以“万物一体”为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5.
《管子》论“国有四维”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义”、“廉”、“耻”为国家的“四维”,《管子》曰:“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可见“礼”、“义”、“廉”、“耻”犹如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如果有一根断裂,就会危及国家的安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我们要借鉴“守国之道,在饰四维”的治国之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的合理因素,加强道德建设,使我们的国家更加昌盛富强。  相似文献   

16.
Leadership behaviour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important antecedent of workplace bullying since managers may prevent, permit, or engage in the mistreatment of others. However, the issue of how managers respond when bullying occurs has received limited attention. With this in mi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how managers behave when bullying occurs in their work group and to elucidate the contextual issues that underlie this behaviour. This was achieved through analysis of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cases of bullying. The findings revealed a typology of four types of management behaviour in cases of bullying, each underpinned by contextual factors at the individual, 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role of leadership in workplace bullying is more complex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and suggests several ways in which managers and organizations could deal with bullying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7.
陈赟 《周易研究》2004,(5):72-80
易学具有一个言幽明而不言有无的视域,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的研究表明,从这个视域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际.天人之际的根本回答不在于流俗所理解的"天人合一",而在于天人相继.通过天人相继,确立的是人的自由以及人道的基本依据.而且,在幽明之故的视野中,还可以生发出中国古典思想对原善问题的基本理解,善不是别的,正是在人道的畛域内发生的对天人之间的存在连续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中西形而上学的异通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哲学属于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 ,它与西方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体形态的形而上学不同。亚氏的形而上学是由对是的逻辑分析开始的 ,即由对逻辑命题的分析而寻找不变的实体存在。亚氏的思维方式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则不然 ,它是由“省身”、“尽心、知性、知天”、“思诚”、“静观”、“玄览”、觉悟而去认识世界的本体 ,这种形而上学固然是境界形态的。至于现代 ,西方哲学出现了转向 ,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对存在 (是 )作了新的诠释 ,海氏的诠释在某种意义上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契合之处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哲学所潜含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It is not too early to suggest that the attempts to place medical cae in private hands (through group insurance arrangements) has not fulfilled its promise--or better, the promises that were made for it. Yet history has not been kind to plans to make government the single payer, and the laudable progress in medical technology has placed high-technology medical care beyond the reach of most private budgets. In this paper I suggest that the major problem of the U.S. health care system as presently conceived is a failure of legitimacy, and I put forward a proposal that purports to solve that problem. The proposal is to localize health care, on the model of a public school system, on the argument that such localization will answer most of the questions of legitimacy at the core of the private insurance imbroglio, provide a brake for medical costs, while preserving our ability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most advanced medical interventions. I present some initial arguments for the proposal, but await its proof in the dialogue emerging as the present insurance system collapse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