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哲学家联合委员会从1976年12月5日至12日在格拉和耶拿举行例会。苏联方面以S.F.奥杜耶夫为首参加的有:B.W.鲍格丹诺夫、W.L.加拉德沙、G.I.伊万诺夫、N.N.凯热罗夫、L.N.莫斯科维绍夫、A.G.梅斯里夫钦科、T.I.奧伊则尔曼、W.W.斯托里雅罗夫。以E.哈恩为首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有:D.柏尔格诺尔、M.布尔、W.埃希豪思I、W.埃希豪恩II、S.海本奈尔、A.考辛、G.麦尔特兴、F.鲁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哲学部于1956午3月8至10日在柏林民主区召开了一个学术会議。这次会議只讨论一个问题,即“用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来探讨自由问题”。出席会議的有民主德国主要的哲学家,还有从苏联、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法国、波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应邀前来的哲学家代表团。  相似文献   

3.
1957年7月17日至20日,在华沙召开了国际哲学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国际哲学研究所组织的。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欧洲、亚洲和美洲20个国家的各个学派的哲学家,其中还有来自9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家。中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哲学家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国际性的哲学会议,同时会议也邀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苏联代表团由别林斯湼夫教授(代表团团长),查金教授,施什金教授和扎伊切夫研究员组成。  相似文献   

4.
1976年10月,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在柏林举行座谈会,讨论“实验、模型和理论”问题。会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布尔院士致开幕词,接着,听取了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M.阿美里扬诺夫斯基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通讯院士G·格尔茨所作的两个主要报告,以及苏联《哲学问题》主编弗罗洛夫等人所作的十六个补充报告。阿美里扬诺夫斯基通讯院士在其报告中  相似文献   

5.
1977年6月19日,莫斯科大学附属社会科学教师进修学院,哲学教研室与校哲学协会分会就这一题目举办了理论会议。同苏联哲学家一道参与会议活动的有来自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捷克的高等院校教师和科学工作者。Д.桑金教授在“对唯物主义辩证方法的研究”的报告中,指出苏联哲学家就有关唯物辩证方法的性质问题所做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意义和  相似文献   

6.
去年九月在墨西哥召开了第十三届国际哲学大会,会上主要討論了“人的問題”和“我們时代的批判問題”。苏联派出了以費多謝耶夫为首的代表团去出席会議;回国后,費多謝耶夫、米丁和康斯坦丁諾夫分別在苏联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紹会議情况,吹嘘苏联代表团的“成就”。这里譯出的是其中报道最为詳细的一篇。米丁在这篇文章中首先就“人的問題”評述了法国基督敎存在主义者G.馬賽尔、西德托馬斯主义者F.林捷連、西班牙哲学家A.M.阿隆索、意大利唯灵論者M.沙克等人在大会上的发言,同时也闡述了他們自己的观点,宣揚所謂“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的深刻的人道主义”。其次,作者就“时代批判”問題評述了墨西哥哲学家协会主席、托馬斯主义者F.拉罗依奧、美国哲学家H.施奈德尔、反共主义专家G.維特尔等人在大会上的发言,同时也鼓吹他們自己关于和平共处、和平竞賽的修正主义論点。此外,还报道了在“哲学的人本学”、“哲学史”、“法律哲学和政治”、“美学与艺术哲学”、“文化哲学”、“自然科学和精密科学的哲学”等分組会議上討論的情况。米丁在本文中大肆吹嘘苏联代表团在大会上取得了“胜利”,而資产阶级哲学家則說他們在大会上采取“独断”态度,“胡言謾罵”,“力图排斥‘異己思想’”,“拒絕討論由苏联目前的发展所引起的主要的道德問題”。为了反映資产阶级对他們的評論,特将美国資产阶級哲学家G.L.克萊恩的《第十三届国际哲学大会上的苏联哲学家》一文譯載于后。  相似文献   

7.
所公布的登記名单中包括有五十名苏联哲学家,而实际上有十二名以上的人出席了1963年9月7-14日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哲学大会。苏联代表团,它是曾出現在国际哲学会議上的最大代表团之一,包括有像多謝耶夫院士(他率領这个代表团)、M.米丁院士和ф.B.康斯坦丁諾夫教授(辯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面若干教科书的作者或編者)这样的权威的发言人。所有的苏联代表都宣称关心于促进哲学上的  相似文献   

8.
苏联和东德哲学家联合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从1979年9月10日至15日在苏联明斯克举行。苏联和东德的代表团分别由该委员会的两位主席M.T.约夫楚克和E.哈恩率领。这次讨论会的题目是《发达社会主义时期里社会科学的现实方法论问题及其阐述》。 M.布尔(东德哲学研究所所长)和B.S.乌克兰采夫(苏联哲学研究所所长)就《社会科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作了报告。布尔在报告里专注于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一些问题。他把这种关系的阐明看作是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前提,因为世界观是科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布尔指出,科学不仅涉及到由社会决定的、获得社会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涉及到社会的过程。如果科学过程的诸部分  相似文献   

9.
1977年9月,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哲学家在莫斯科举行题为“实验、模型和理论”的第二次座谈会。苏联科学院哲学所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哲学中心研究所的同事们参加了这次座谈会。第一次座谈会(柏林,1976年)的成果,在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刊物上得到广泛的阐明,并且获得高度的评价。在后来这次会晤中,学者们继续讨论了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关键性的哲学问题。发言人更加明确了并发展了早先所发表的一些观  相似文献   

10.
《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自然科学》丛书,共七集。它是由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和哲学研究所联合设立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題学术委员会出版的。该丛书收集了1958年莫斯科第一次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全苏会议以后的许多著名学者的文章。其中有苏联哲学家费多谢耶夫、凯德洛夫,自然科学家W.A.阿巴尔楚维、P.K.阿诺兴等,以及其他国家许多著名科学家,如J.D.贝尔纳、T.巴甫洛夫、板田昌一等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代表团一行五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六名代表及哲学界同行,于1990年11月16日至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学术讨论会。会上,苏方发言的学者有:团长、苏联科学院哲学  相似文献   

12.
我的哲学观     
I.我的已故友人 F.魏斯曼写过一篇题为《我的哲学观》的生动的著名文章。这篇文章中有不少东西我很赞赏;对其中许多论点我可以表示同意,尽管我与他的立场完全不同。魏斯曼和他的许多同事认为哲学家是一类特殊的人,可以把哲学看作是这些人的专有活动。他这篇文章的主旨是通过举例表示哲学家有哪些特点以及哲学与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相比所显示的独特之  相似文献   

13.
令年五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在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城举行了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社会学杂志编辑部代表第三次会议。与会者有保加利亚代表T·巴甫洛夫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代表P·基尔霍夫等,波兰代表B·克拉依耶夫斯基等,罗马尼亚代表H·贝鲁等,苏联代表M·米丁、M·T·约夫楚克等,匈牙利代表И·西格蒂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B·鲁姆尔等,南斯拉夫代表Д·格尔里奇等。此外,《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杂志的代表(E·A·阿拉勃,奥格鲁)也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巴甫洛夫致开幕词。  相似文献   

14.
(一)前往开罗1957年12月20日上午九时,我怀着万分兴奋的心情和无比的信心,和其他参加亚非人民团結大会的中国代表团人员一起,从祖国的首都北京起飞,經过苏联前往开罗,当日下午五时左右到达了莫斯科,在那里会合了苏联、蒙古、朝鮮和越南等国代表团。21日晚苏联出席亚非人民团結大会的代表团团长夏利夫·拉希多夫举行宴会,招待中、朝、越等五国代表团全体人员。大家一致对亚非人民团結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賀,认为这是万隆会議的继續发展。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决和其他亚非国家一起,支持他們爭取和維护独立、反对殖民主义侵略的正义斗爭。  相似文献   

15.
为纪念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六十周年,于1977年10月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马克思城召开了社会主义国家第三次国际伦理学会议,大会的议题是“社会主义和个人的道德发展”。参加会议的有保加利亚、匈牙利、越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蒙古、波兰、罗马尼亚、苏联、捷克等国的学者和高等院校教师近百人。会上讨论了三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了有关新人形成规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本领域:一、社会主义的个人道德发展;二、经济和道德;三、伦理学的方法论问题。Э.哈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致开幕词。他在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结构与个性》这本集体著作是在1974年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伦理学家座谈会的基础上写成的。该书作者是著名的苏联伦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阿尼西莫夫、阿尔汉格尔斯基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R.米勒尔等人。阐明道德结构和个性的道德结构的相互制约关系,是创立道德教育的科学理论的必要前提。只有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创立把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结合起来去培养人的一种严密体系。我们这里所评论的这本1977年问世的书就是阐述这些问题的。该书是用结构方法,从道德意识与个人行为在功能方面的相互联系出发来研究道德意识和个人行为的。该书的任务决定了其对材料进行阐述的逻辑:各章的顺序反映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批年轻的苏联哲学家热衷于逻辑认识论、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唯科学主义倾向。弘扬理性是欧洲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道路,但在苏联,唯科学主义倾向的出现有独特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形成宗教哲学、宇宙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哲学派别,共同之处是重视集体轻视个人。以此为基础在30年代形成苏联哲学。不能简单否定苏联哲学。苏联哲学有三个阶段:一、20年代,这时哲学尚有独立研究的部分可能;二、30、40年代,哲学彻底意识形态化,扼杀一切创造性;三、50—80年代,出现60年代人~①哲学家,他们彻底抛弃30、40年代的苏联哲学。50—80年代苏联哲学具有启蒙性质,座右铭是"人可以也应该靠自己的头脑生活"。其背景是苏联社会正努力从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的价值,具有人道主义性质。带有人的面孔的社会主义是60年代人哲学家的理想,而且对他们来说,人的面孔比社会主义更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80年11月11日到23日,我们中国哲学工作者代表团应邀去南斯拉夫访问。代表团由邢贲思同志、陈筠泉同志和我三人组成。我们在南斯拉夫期间走访了三个城市,同贝尔格莱德、萨格拉布、卢布尔雅那等地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们作了较广泛的接触。交谈之间,得益匪浅,从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9.
法共中央于1962年6月14日在多列士的主持下召集了一次共产党人哲学家的会议。在会上,伽罗第作了长篇报告,题为《共产党人哲学家的任务和对斯大林的哲学错误的批判》。参加会议的除哲学家外,还有许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作家、教授和大学生。法共副总书记W.罗歇、政治局委员F.皮佑、L.居佑、中央委员阿拉贡等都出席了会议。多利士在开幕词中概述了当前形势和反对相对主义、修正主义、教条主义的斗争。他说: “……我们反对相对主义,它对一切哲学观点一视同仁,从而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我们反对修正主义,它特别表现出‘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企图,而要在马克思主义之外建立起各种与马克思主义精神相反的‘社会学’。  相似文献   

20.
刘明艳 《现代哲学》2007,(5):139-140
2007年6月5日俄罗斯科学院哲学代表团一行五人对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访问。五位哲学家向中山大学马哲所师生做了精彩的学术演讲,并和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列克托尔斯基院士在“关于苏联与俄罗斯哲学概览”的专题报告中,围绕“当代俄罗斯对苏联哲学的评价”,“苏联哲学取得巨大成功的繁荣时期哲学的创新点、主要成就及其代表人物”,以及“当前俄罗斯哲学研究的热点和新的生长点”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在当前的俄罗斯,哲学研究正处于新的兴奋点上,几个大的哲学杂志争论激烈,主要的学术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