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统医学与中医学的未来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医学是一种以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为指导,以系统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的合理成分为基础的辩证医学。中医的未来形态是一种类似系统医学的"新中医学"。"新中医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以及系统论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并借鉴系统医学的理论,对传统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从生命本体论立意出发,在对我国当下的医学人文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的基础上,以问题意识为线索,对医学人文关怀的哲学命题给予了反思,在重新界定医学人文关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美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系统地阐述了医学人文关怀的"应然"、"是然"和"建设"的内容及其三者间的递进关系,在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了建设性新观点.  相似文献   

3.
运用系统论观点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提出以人为主体,将人作为一完整系统,人与环境合为大系统,以整体论的健康观为理念的"人体-环境"新系统医学模式,旨在更好地推动中西医结合和预防医学的发展,加速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唤起健康和环保意识,以及更加重视政治和法律政策对现代医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的原创性医学,尽管历经50年的系统临床实践,但迄今对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尚未有明确的共识或权威性描述.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用中医学规律和方法研究西医学、或用西医学规律和方法研究中医学而产生的不同于中、西医学的,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的医学科学;其外延应包括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医学检验"伴随着临床化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分子诊断学等学科的发展,进一步走向深化与细化.然而检验与临床之间隔阂愈演愈烈的现状,显示出还原论指导思想下的"医学检验"模式将难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进而向着以系统论为哲学指导思想的"检验医学"模式的转变,其间正经历着一场由还原论到系统论、再实现还原论与系统论辩证统一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学人文回归的学术性与现实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背景,以哲学和生态审美理论为起点,提出了"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关怀"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医学人文回归的内容及其与医学审美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术性和现实性两个层面,针对我国存在的医学人文缺失的现状,分析了以"三观"(生命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观、科学观)为基础的人文信仰的内容、功能与意义,以及如何从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审美视角出发,运用美的规律去改善、丰富和提升医学人文关怀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人体-环境”新系统医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论观点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提出以人为主体,将人作为一完整系统,人与环境合为大系统,以整体论的健康观为理念的“人体-环境”新系统医学模式,旨在更好地推动中西医结合和预防医学的发展,加速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唤起健康和环保意识,以及更加重视政治和法律政策对现代医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中西医药结合进行总结的有益尝试上海医科大学(200032)马伯英当代科学中涌现出来的许多新理论、新概念,是中西医结合学者首先将之引入到中国医学中来,以之解释中医学的。例如控制论(包括黑箱理论)、系统论(包括耗散结构理论)、模糊理论等等,现在连普通的...  相似文献   

9.
微创医学--一个新的医学理论体系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在新的世纪里,为了回归医学本源、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探求一种新的医学智慧、建立一个新的医学系统.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现点出发,在深入研究"微创"概念及内涵的发展演变、二十一世纪医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和社会对医学-医院最大要求的基础上,作者等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在学界提出了"微创医学"的概念、建立了"微创医学体系"并正在进行着微创医学的具体实践--在微创医学理论指导下建设"微创医院".本文详细描述了微创医学体系:基本理论系统和临床架构系统.创立微创医学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医学上、在医院里达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走出哲学后的中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出哲学后的中医学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310012)侯公林浙江中医学院(杭州310009)沈浪泳一、引言有关中医学的理论问题,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医学界争论的重要话题,西医学在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以后,由于新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介入,使其理论和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