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该病的研究没有成熟的思路可供借鉴。我们从该病的临床表型出发,通过综合分析,推测该病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并成功分离、鉴定了该病的病原菌;为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依据该病的临床特点,确认患者对病原菌易感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充分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IFN-γ相关分子基因多态性是FBGT发病的主要机制的假说,最终通过实验证实了该假说。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存在胆碱能假说、β-淀粉样肽假说、基因假说、营养因子假说、有害网络假说等,但尚无一种假说能较完整地解释AD的发病机制,所以AD的临床治疗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弱视作为常见的儿童眼病,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近年来神经功能影像学工具和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将其应用于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为弱视发病机制的中枢神经系统假说提供了有利证据.临床的需求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科技的进步和多学科的合作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四大疾病,针对该病的新药开发成为医药领域的竞争焦点。从医学史的视角介绍了德国医生、神经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的生平及主要合作者;归纳和总结阿尔茨海默病及其发现的百年史,阐述该病的病理特征和胆碱能损伤假说、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τ蛋白异常修饰假说等发病假说;比较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癌症、艾滋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的经费资助情况。通过大量数据,揭示世界各国医药企业近年来对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制的挫折与艰辛,特别是这期间药物开发屡次失败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存在胆碱能假说、β-淀粉样肽假说、基因假说、营养因子假说、有害网络假说等,但尚无一种假说能较完整地解释AD的发病机制,所以AD的临床治疗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持续了上百年,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日益深入.对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研究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使我们认识到科技的进步促进研究的深入,临床实践对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有助于我们汲取经验,更好地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又称宫体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我们要科学认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努力地限定有限的危险因素,以达到预防该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以下简称Hp)导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是沃伦和马歇尔获得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原因.他们在1982年得出的这一假说,违反了关于这一类慢性病传统的发病机制理念.可能因为这一理念的反传统性,其假说被世界同行基本接受大概经历了20年时间.值得强调的是,对HP的观察、分离、培养、鉴定和人体试验,以及它与疾病相关的诊断、治疗、临床流行病学等研究,应用的都是传统的医学技术.从而表明,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传统技术仍能导致诺贝尔奖级科研成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在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工作中,血-前列腺屏障的研究是个被忽视的领域.在Pubmed等医学类数据库中找不到一篇关于血-前列腺屏障的研究综述.甚至找不到一个关于它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我们的研究目的,就是尝试从不同研究领域的文献中寻找有关"血-前列腺屏障"的理论和实验的依据,提出一个建立在非相关文献间的隐含联系中的假说.我们相信,血-前列腺屏障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张锋  黄希庭  郭秀艳 《心理学报》2009,41(3):233-241
先前研究发现,时序判断任务在启动的靶刺激先出现时出现了重复启动效应的反转,这是以往的理论所不能单独解释的。通过两个实验对我们提出的双加工表征匹配调节假说加以实证检验,实验结果支持了该假说。因此,双加工表征匹配调节假说能较完整地综合解释时序知觉重复启动效应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