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无创检测技术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进行评估和监测对于评价病情、治疗反应以及预测急性发作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相关的检测技术包括无创技术和有创技术,无创检测技术主要有气道反应性测定、诱导痰检测、呼出一氧化氮(NO)测定、呼出气冷凝物检测以及血液、尿液当中炎性介质的检测,常用的测定指标包括NO以及代谢产物、H2O2、嗜酸粒细胞计数及其颗粒蛋白、白三烯等等。在应用于临床时还需要解决标本采集的标准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利用银杏叶提取物(GBE)、银杏内酯B(GB)以及阿托伐他汀(AT)分别对糖尿病患者血清(DS)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进行干预,干预30min、3h以及3d后,测定细胞存活率,上清液中测定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以及一氧化氮(NO)的含量.三种药物均能增加细胞存活率;MDA和LDH水平,组别与干预时间有交互作用(P<0.05);药物干预组NO水平较DS组显著升高(P<0.05),以GBE为著.可见,DS可通过氧化应激损伤内皮细胞;三种药物均能减轻这种损伤,GBE的效果优于GB和AT.  相似文献   

3.
无创产前DNA检测技术(NIPT)作为一种产前筛查与诊断的新技术,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必然会遇到伦理、社会、道德、政策、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分析近5年报道NIPT技术相关的医学学术文献,发现多数文献报道该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无创、安全、快速等优势,却容易忽略伦理和社会相关问题。本文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诊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方法.前者需通过胃镜取胃粘膜活检,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及基因检测等;非侵入性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UBT)、血清Hp抗体测定及Hp粪便抗原检测等.各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不一,适用范围也不同,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需结合Hp感染特点、检测条件及费用情况等.  相似文献   

5.
了解孕妇对无创产前DNA检测的认知及在选择该技术时的影响因素。采用单中心随机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56份(91.2%)。结果显示对无创产前DNA检测真正熟悉的孕妇只有9.2%,不了解该技术孕妇占55.9%。选择该技术的孕妇与地区、受教育水平、经济条件有关。孕妇对该技术的认知水平较低,收到高风险检测报告时存在一定的困扰,甚至不接受诊断而直接终止妊娠。医务人员应加大检测前咨询,特别对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家庭经济收入不高的孕妇,要告知NIPT技术应用、局限性、高风险处理等,减少孕妇心理压力,降低对社会的后续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S-AASI)是一种评价动脉顺应性的检测技术,具有无创、易探作、有效的特点,在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心血管事件和死亡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探讨S-AASI与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使用S-AASI作为一种预测和评价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指标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经直肠超声以其准确、价廉、无创、无辐射等优点被广泛推荐用于直肠癌术前分期和术后随访中.术前传统经直肠超声T分期准确度可达84%,术后使用经直肠超声介导活检可显著提高准确性并具有诊断早期无症状复发的独特优势.未来的研究将重点关注直肠癌多模式术前评估,以及新型超声技术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涉及人体全身各个部位,影响多个器官。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诊断经历了从有创到无创、从局部到全身、从单一技术到整体化优势一系列过程,充分体现了影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动态发展观、整体原则及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9.
简要地总结了现存的一些早产预测手段的研究成果,指出了这些方法的不足及欠缺,提出遵从个性化诊断的原则,遵循循证医学模式,综合各个学科,从方法学上寻找可行、方便、简单、快捷、无创或创伤少的检测方法,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预测方法.提倡在正确的引导下,使医学知识社会化,积极预防早产,减少过度医疗化以及医疗不当化.  相似文献   

10.
机械通气是危重病人重要的支持手段,其重要目的是改善低氧血症、支持肺泡通气、降低呼吸功,并维持或增加肺容积.目前有多种呼吸模式,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机械通气时,应认真评估气道压力、吸呼比、呼气末正压和吸入氧浓度对病人的影响.吸入氧浓度和平均气道压是决定氧合的关键因素,而肺泡通气量主要决定二氧化碳的排除.为防止呼吸机相关性的肺损伤,应将气道平台压维持在30cmH2O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