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国内外脑机能模型的研究概况。总结脑信息处理的三个特性:选择性、适应性及协同性,并论述了涵盖此三个特性的神经元群选择理论。基于神经元群选择理论,提出神经元群的三种类型,并据此建立脑信息处理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5.发育神经生物学是神经科学又一重要研究领域 发育神经生物学对认识脑的结构与功能,探明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脑是物质的,又是进化的。从个体发育来看,脑和身体的其它部分一起都是来自一个受精卵。神经发育这一极端复杂的事件是对发育生物学的最大挑战。发育神经生物学主要研究神经细胞的分化与神经线路的建立问题。神经系统的特性之一是各神经元群之间的精确而又有秩序的联结。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管形成之后,至少经过增殖、移行、集合、轴突生长、膜和代谢发育、细胞死亡、突触发生、突触排除等一系列相互关系的过程。其中轴突寻找目标的活动及突触的发生和排除过程,是人们最感兴趣和研究最多的领域。神经元突起(特别是轴突)的形成是神经元分化的突出表现,它是按化学梯度和接触引导两种机制生  相似文献   

3.
主观群体动力学模型(subjective group dynamics, SGD)探讨群际背景中个体的群体评价与群体成员评价的关系, 针对群际偏见、分化评估和分化接纳意识(awareness of differential inclusion, ADI)三个核心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提出并验证了一系列理论假设。SGD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认同理论、复杂性–极端性假设和态度极化模型、“白乌鸦效应”和个体对人知觉的发展。SGD模型的研究结果深化了群内偏好研究, 支持了社会领域理论, 并从群体机制角度为同伴拒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解释了群体同质性效应并修正了认知发展理论。该领域的发展需要从跨文化检验模型、完善模型结构、研究它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索科洛夫是近年关于朝向反射脑机制研究的代表者。他将朝向反射分为非随意朝向反射和随意朝向反射,认为两者可以同时存在。他认为,在刺激反复呈现的过程中,脑内形成了一种刺激的神经元模型,若所呈现的刺激和已形成的神经元模型不同,则会产生失匹配信号,并再次诱发非随意朝向反射.他吸收了当代BtP研究成果和时间量子、脑内特征侦察器等概念,对朝向反射、注意的脑内神经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认知的神经机制:来自社会脑研究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认知是指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推测他人意图、情感和思想等内部状态的心理加工过程。社会脑假说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大脑内肯定存在着一个旨在认识和理解他人表情的神经机制,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该中枢迅速处理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本文通过回顾社会脑的构成与基本功能,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功能,以及社会脑、镜像神经元对社会认知影响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人类社会认知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三个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6.
联结主义神经网络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代联结主义是神经科学、信息科学和心理科学融合生成的产物,神经网络是依据联结土义理论设计的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模型。该章首先介绍了神经网络及其特性,在对生物神经元和人工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分类、激活规则以及学习规则。最后简要讨论了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在心理学中的一些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Leslie的心理理论机制选择加工模型(ToMM-SP)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探讨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抑制是如何加工的,并验证Leslie提出的两个抑制模型。采用三地点双重抑制任务,对216名4~6岁儿童实施两个实验。分别考察心理定势及三个地点公平性这两个因素对儿童选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因素都对儿童的表现有影响。消除了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后,儿童的表现符合返回抑制模型的假说,即儿童在回避愿望的错误信念任务中的抑制加工是系列的。  相似文献   

8.
Brown和Bigler提出了儿童歧视知觉模型,分析了歧视知觉的三个影响因素:认知因素、情景因素和个体差异因素,每个因素都包含了多个影响儿童歧视知觉的子因素。该模型展示了这些因素影响儿童歧视知觉的机制。完善该模型需要探讨其与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群际理论、主观群体动力学模型的兼容性。歧视知觉的类型需要进一步细化,因此在综合主观群体动力学模型和发展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歧视知觉的分类方案。未来研究还要进一步探讨情绪、文化以及年龄因素对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并探讨该模型对歧视干预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政   《心理科学进展》1991,9(2):7-10
本文分析了心理学、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势,认为当代人工神经网络研究虽然克服了传统人工智能研究中黑箱方法学的弱点,但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和Hebb神经元群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模拟研究不可能赋予机器以人类高级智能活动。本文概括了八十年代以来脑科学在各个层次研究中的新进展,并预言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结合在九十年代的新局面,希望从事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专家们打破脑研究中层次分野格局,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大协作,打破当前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框架,为智能化计算机发展别开局面。  相似文献   

10.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分别从动机和认知的角度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这些工作中,最为突出的是“均等”,“互惠”和“情绪”三个模型的提出.均等和互惠模型试图从动机角度理解个体的公平行为,而情绪模型则更强调个体在公平决策中的认知和情绪的加工过程.近年来脑成像的研究也为这些模型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其中与公平准则最密切的脑区是脑岛和背外侧前额叶:前者一般被认为是反映了个体面对不公平待遇时的负性情绪体验;而后者主要负责决策过程中的抑制控制.但这些脑区具体的功能还存在很多争议,反映了不同理论模型对特定脑区功能的不同理解.未来研究应注意三个模型之间的相互补充,以及加强多模态的脑指标的运用,并注重相关脑区的整体性,此外,公平决策行为中的个体差异,以及社会情境对其的影响也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