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香港的医疗制度由一个"二元医疗体系"组成,在体制模式、融资制度及服务规管三方面的安排都有其独特之处,为香港七百多万人提供了一个全民医疗安全网,能够达到公平、有效、可及性高及质素佳的要求。但是这个医疗系统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隐忧,需要有效的改革,包括管治、管理、服务安排和融资模式改革等。  相似文献   

2.
医疗体制改革应该以二级制为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港特别行政区域政府委托美国哈佛大学一个专家小组对香港的医疗制度作了一个全面评估,并就目前的融资安排提出改革方案。小组发表的报告对香港医疗制度作了很多中肯批评,但所提出的融资改革方案却极受争议。方案的主要缺点是违背医疗二级制的精神,令自由选择、关怀和社会主义等价值难以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3.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委托美国哈佛大学一个专家小组对香港的医疗制度作了一个全面评估,并就目前的融资安排(financialarrangement)提出改革方案。小组发表的报告对香港医疗制度作了很多中肯批评,但所提出的融资改革方案却极受争议。方案的主要缺点是违背医疗二级制的精神,令自由选择、关怀和社会公义(socialjustice)等价值难以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4.
整合医学在具体的医疗改革、医疗模式上有两个维度,即要对患者全程关爱,医院-社区-家庭的医疗服务做到无缝隙链接;要实现多学科的有效沟通、统一结合.以现代心血管疾病诊疗模式为例,提出要更好地落实医学整合/全程关爱,一定要团队协作、共同决策、进行医疗服务整合.借鉴国外较为理想的整合医学模式,提出要实现整合医疗/全程关爱的八项基本要求;医学人文进临床,要坚持三个不变和三个转变.总之,医学整合/全程关爱才能体现医学人文的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医学目的的必由之路,是当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医学教育、医疗服务模式的改革需求.  相似文献   

5.
针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表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提出的卫生改革带来"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医疗服务商品"、"医疗服务市场"的存在是客观的,并通过反驳<评价与建议>提出的四对矛盾,提出"医疗服务商品"、"医疗服务市场"的存在也是必然的,最后分析了所谓"卫生改革失败"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医疗救助作为保障贫困人群健康权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世界各国均备受关注.各国因国情的不同,医疗救助模式也大有不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救助制度,从救助对象的选择、救助项目、筹资及运作方式几个方面对中美两国医疗救助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中美两国的医疗救助在救助对象的选择、救助项目、筹资及运作方式方面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给我国医疗救助制度、模式乃至理念带来很多可借鉴之处,推动我国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7.
"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模式的理念与发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纵观20世纪医疗服务的发展历程,医疗服务的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新的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目前,以“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医院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因此,在阐述医疗服务模式变革与发展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新的理念、新的认识,也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将不断地改善与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新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实施效果,利用2008年和2012年两次横断面调查资料,分析医疗救助对象和非医疗救助对象的卫生服务需要、利用及费用变化.救助对象的两周患病率由2008年的181.34‰下降到2012年的87.81‰,2008年两周患病率救助对象高于非救助对象.救助对象两周就诊率由2008年的110.92‰下降至2012年的46.93‰,2012年两周就诊率救助对象高于非救助对象.年住院率救助对象均高于非救助对象.新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提高了贫困人口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应将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农合紧密结合,持续资助贫困家庭参合.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医疗改革面对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初级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责问题,以及医疗服务供给者及需求者双方均不满意的尴尬局面,由于政府的不当干预及责任缺失使改革举步维艰,医患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我国医疗改革失败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医疗改革全新局面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往往将医疗差错归因于医务人员的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够等主观方面并按照"谁出错、谁负责"的原则对医务人员进行惩戒。这种归因和治理模式对医疗差错发生根源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认知不足,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度组织化、社会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归因上的偏倚取决于用以观察、评估医疗差错的知识框架。这种以个人负责为特征的归因和治理模式源于当前以个体理性为基础的临床伦理学,它将焦点集中在医务人员个人的道德修养上,忽视了组织结构等因素的伦理性。应当适时更新医学伦理观念,通过引入组织伦理的视角,将关注的对象转向医疗服务的组织、系统、制度和结构,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医疗差错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