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构建“医患沟通学”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涉及观念、国情、法制、政策、制度、医疗方式等。构建“医患沟通学”有重要的意义:医患迫切需要恢复和谐信任关系;新型医学模式变革、医学人才的培养及医学发展等更需要搭建“医患沟通”新的研究平台,并完善其理论。医患沟通实践与研究的过程,就是临床教师、医务卫生人员提高医学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可以避免或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思考与实践.医患沟通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技术沟通是指基础性的沟通内容及方式方法,用"心"沟通是指带着热忱、设身处地与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患者沟通,"忘记"沟通是指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沟通,才能达到高水平的沟通.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京地区、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等地多家医疗机构的各岗位在职人员进行调查,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医患沟通过程中的"工具行为"及"交往行为"。以技术规范为导向的"工具行为"和以相互理解为核心的"交往行为"在医患沟通中都是必要的,工具行为是医患沟通的重要手段,是专业人员准确、简洁、高效地进行医患沟通的主要途径。但是,仅仅具有工具行为只能使医患沟通处于缺乏人文关怀的语境之中。恰当使用交往行为,充分显现出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是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服务理念已逐渐由"以医生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在医学教育中也日益重要.设想建立一个适合国情、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体系,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针对医患关系恶化的现状论述了其哲学根源--现代医学的异化.在界定医学异化的概念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医学异化对医学和医患关系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消解医学异化和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即坚持医学研究"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辩证统一;预防医生人格的进一步异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医疗原则;切实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6.
医疗过程不应被看作是单一的技术过程,需要关注医学技术以外的诸多因素,医患沟通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讨论了培养医患沟通技能的意义在于增加病人满意度、提高依从性、提高临床疗效与工作效率、减少纠纷等,并介绍了医患沟通过程中的主要技巧,以期对临床医患沟通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或实践方面阐述医患关系的著作读过几本,近日读到的由广州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刘俊荣教授独著的<医患冲突的沟通与解决>一书,感到此书的与众不同.该书从伦理、法律、心理、社会等多种视角,对医患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并对医患沟通、医患调适、医患冲突的解决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审视.读后让人有种耳目一新,和谐有序之感.正如李本富教授在序言中指出的:"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明晰,视角新颖,实为目前我国研究医患关系的力作."  相似文献   

8.
由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分会及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医患关系-医疗诉讼-医患维权"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24日-27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的50余名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及医学法学和医院管理、临床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医学与哲学>杂志常务主编杜治政教授、中华医学会学术部戴毓平、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东南大学孙慕义教授、香港大学医学院许志伟教授、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李瑞全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张金钟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医学与哲学>杂志常务副主编赵明杰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到会的专家、学者就目前的医患关系、知情同意问题及如何促进医患维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还对由医学与哲学杂志社起草的<关于当前我国医患关系若干问题的评估意见>、<履行知情同意原则的指导意见>、<关于密切医患关系、建立相互信任、维护双方正当权益的建议>三个文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两个叙事医学案例的详细分析试图表明,叙事医学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特性,它所企图构建的"医患共同体"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医患沟通而使患者在当下获得更有尊严、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更深意义上,它可以帮助医者"看见真实之人:从恻隐之心到相互成就"、"看见平等之人:从视域融合到人格认同"。通过体验病人的痛苦从而超越技术主义与"知识-权力"的认知局限,弥合医患分裂,提升甚至成就医者自身,推动实现医学的至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全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师以人文关怀能力、沟通能力、执业环境适应能力和执业危机管理能力等为内容的医学人文执业能力,不仅能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建设,还能推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医师的人文素养,切实维护医患双方权益。提高医师的医学人文执业能力须进行全面的系统教育与培养。由此提出了针对其培养的"理论课程教育—临床实习教育—执业实践终身教育"模式,并阐述该模式中的各个环节,以期为提高我国医师人文执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