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魏晋时期指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共200年的时间。魏晋时期是个乱世,加之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疫病发生频率远远高于前朝。1魏晋时期疾疫概况魏晋时期有关疾疫的最早记载是魏文帝时期,魏文帝黄初三年“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城未拔,会大疫。”[1]。魏文帝黄初四年三月“宛、许大疫,死者万数。”[2]此后,大规模的疾疫在正史中记载共有45次之多,见表1。表1魏晋时期疫疾概况序次时间地域内容出处1魏文帝黄初三年江陵大疫《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2黄初四年三月大疫《三国志.魏书.文帝纪》3同上宛、许大疫,死者万数《宋…  相似文献   

2.
谢道韫(公元349-409年)生活的东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激烈变动的时期.自东汉到魏晋,少数民族的内迁和政权的频繁更迭,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经历了转型变革,"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化带动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  相似文献   

3.
包倩雯 《美与时代》2023,(4):123-125
选取公元5世纪至公元6世纪这个时间段,以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砖和西方的镶嵌画为例,运用图像学理论分析画像砖和镶嵌画的绘画表现,运用比较学的方法研究古埃及、古希腊艺术对于镶嵌画的影响,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对于画像砖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各具特色的艺术样式。中国的画像砖始于战国晚期,发展至南北朝达到巅峰;西方镶嵌画最早出现在几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苏美尔人被认为是镶嵌画艺术的始祖,到了拜占庭时期镶嵌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两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发展特点,凝结了艺术家的理想追求与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产生于南朝齐代.宗白华在<美学散步>当中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可作为六朝时期文艺状况的概括,即"魏晋时期是一个人之觉醒与文之自觉的时代".这句话说明魏晋时期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艺术在此时开始独立于人伦、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里,玄学兴起,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明教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和批判.受伦理思潮的流变影响,服饰礼仪在一定范围内开始出现不合名教礼制的反叛和个性化发展.研究魏晋时期的服饰风尚,可以使我们从服饰和伦理两个层面把握传统文化,为当前服饰时尚审美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公元5世纪末~7世纪初,以汉族人为主体民族,以吐鲁番盆地为舞台的高昌王国割据一方达一个半世纪。汉代以来因各种原因陆续迁居此地的汉人,带动了一方的风气习俗,虽地处西域却一如汉地,特别是在魏晋战乱时期,这里相对比较安定,许多优良的传统风俗和习惯得以保存下...  相似文献   

7.
一嵇康的思想特征嵇康(公元223—263年)是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嵇康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的特征。汉代以降,由于社会的动荡,以及思想本身的发展,两汉时期的经学已经逐渐失去其维系思想统治的作用。一些精于思考的人们开始重新探讨和估价人以及整个世界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这种探索导致了对世界本身(包括人本身)的复归,即对“自然”的复归。崇尚“自然”可以说是魏晋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在阮籍、嵇康那里又可以说是发展到了  相似文献   

8.
李想 《美与时代》2023,(7):15-17
汉末魏晋时期,绘画功能论发生了由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向重视其“畅神”功能的演变,这一演变与汉末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哲学思想息息相关。分析汉末魏晋时期哲学思想的演变,并探讨绘画功能论的演变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对中国画美学思想和哲学内涵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该时期在对中国山水美的认识以及山水画的创作和技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就此方面通过论述并肯定了魏晋时期对中国山水绘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魏晋时期汉地僧团的管理模式,主要依据道安的《僧尼轨范》展开研究,实际在当时,包括慧远在内的一些僧人,都创制过僧团的内部管理制度。塚本善隆先生抄录的《敦煌写本某地方佛教教团规制》,为我们研究魏晋时期僧团的内部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此类文献,我们能了知魏晋时期的佛教内部管理,是建立在戒律基础上,汇通了中国固有的礼制要求和政府需求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寒食散是秦汉时期方仙道的产物。寒食散大略经历了先秦秦汉之初的“成仙”、东汉之“疗疾”、魏晋之“兴奋”、魏晋之后之“服毒”四个功能的演变。寒食散在魏晋时期,被玄学“物化”。它的“医道”思想,主要体现于方仙道与魏晋玄学。  相似文献   

12.
王弼的玄学思想是建立在“以无为本”的基础上的,他认为圣人凭借自身的天赋可以“体无”,同时圣人与常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之情,只不过圣人之情虽然应物而生,但是却能够应物而不累于物.王弼的这一思想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它反映出了魏晋时期对人的关注,对自然界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超越有限之物而达于无限之境的追求,体现着魏晋时期独特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玄学究竟为附着于经学抑或与其对立,是魏晋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魏晋时期,经学与玄学之间的边界是"内在性"的而非"外在性"的,其界限是"流动"的而非"停滞"的,显现儒道两家在思想上具有"相互否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之特点,两者的差异性最后统一在广义的"经学"中,因此,玄学是经学发展到魏晋时期的一个环节和阶段。儒道两家在魏晋时期的"对立"和"界限"本身就是内在于经学之中的,两者的人为隔离在此时被打破,并重新被融合与汇通。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探究当时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原因,而后通过叙述当时佛像艺术对人物画发展的影响、联系以及顾恺之以形写神、谢赫六法论的提出,总结出魏晋时期人物画以线条造型、色彩烘托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既然是变化时期,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亦会涉及到文艺思想领域。那末,我们怎么去看这魏晋风度的产生呢?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标志着魏晋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在经历了秦汉的辉煌帝国中国封建政治已经初步稳固和发展,到了魏晋,疆土的分裂又是如何影响艺术创作的。道儒两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是从魏晋时期开始博弈,最终,道家的“出世”思想浸入中国画坛。文人士阀无不归隐山林。作画自娱。以山水画的创作理论作支撑,说明宗炳《画山水序》对山水画创作观念的影响和启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广泛记录了魏晋间名士的逸闻轶事,为我们研究魏晋清谈及人物品藻提供了很多材料。魏晋时期,河东装氏是与琅蚜王氏齐名的世家大族,时人以“八裴方八王”。从《世谢新语》中对裴氏人物的记录,我们能够看出魏晋清谈品藻之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6,(11)
正众所周知,佛教大约六世纪初传入日本,即"公元522年,司马达等东渡来日,崇奉佛教;公元538年,百济圣明王送佛像、经论来日"为滥觞(参考东京学艺大学日本研究史编《日本史年表》)。当时,中国为南北朝时代,处于佛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六世纪末,即公元589年隋王朝统一了中国。其后,公元618年唐王朝宣告成立。当时,朝鲜半岛处于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时代,公  相似文献   

18.
东晋初年,后赵时期,先由天竺佛图澄,继以弥天释道安,将佛教传入山西境内。公元354年,道安在恒山立寺,遂有五台山附近楼烦的慧远、慧持兄弟二人往归出家,表明五台山地区已有佛法流布,而鲜有寺院建筑。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大同)。公元426年,魏太武帝夺取长安。公元413年灭夏,魏取关中。公元436年,魏灭北凉,取得凉州。至此,魏太武帝统一北方,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魏境内的长安,自前秦苻坚以来,就是名僧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辩析名教与自然成为理论热点。名教代表的是社会的普遍规范,自然则与个体的自性相联系,因此,名教与自然之辩背后所蕴含的,乃是人的主题。相对于大一统的两汉,魏晋时期名教的钳制相对松弛,崇尚个性蔚为一时之风气;另一方面,“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在这种动荡的年代,个体往往感受到存在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审美心理韩鑫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后代虽有继起而难以企及的高峰。书中多记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文人的遗闻铁事,展现了一幅幅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与评述,实际上是对魏晋志人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