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是衡量社会发展和妇幼保健状况的重要指标.低出生体重不仅直接增加新生儿死亡率和儿童早期的患病率,而且与儿童的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从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特点、生长追赶的利弊以及营养管理等方面,探讨适于低出生体重儿的最佳生长模式,以求改善这一特殊群体的近期健康和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出生体重及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是衡量社会发展和妇幼保健状况的重要指标。低出生体重不仅直接增加新生儿和婴儿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而且与儿童的远期预后如生长发育落后、智力低下、脑瘫及成年期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通过运用诊疗最优化的原则,对低出生体重儿进行预防,及早干预治疗,可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关于低出生体重儿生长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是衡量社会发展和妇幼保健状况的重要指标。低出生体重不仅直接增加新生儿死亡率和儿童早期的患病率,而且与儿童的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从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特点、生长追赶的利弊以及营养管理等方面,探讨适于低出生体重儿的最佳生长模式,以求改善这一特殊群体的近期健康和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家长关于低出生体重儿医疗救治权的观点,为医疗决策提供伦理学依据,按1:1匹配各选择124例单胎低出生体重儿及正常儿建立队列,调查两组家长对低出生体重儿医疗救治观点的认识。结果显示,两组家长大多认同低出生体重儿应积极救治且医疗救治权应当由医生和家长共同决定。因此,应加强围产期保健教育,积极预防低体重儿出生。  相似文献   

5.
低出生体重是发生成年期代谢综合征的高危因素."代谢程序化"与"营养程序化"概念的提出对人们从多层面认识该现象的内在机制有重要指导作用.随着对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们终将找到预防低出生体重发生成年期代谢综合征的早期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低出生体重是发生成年期代谢综合征的高危因素。“代谢程序化”与“营养程序化”概念的提出对人们从多层面认识该现象的内在机制有重要指导作用。随着对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们终将找到预防低出生体重发生成年期代谢综合征的早期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比较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影响因素。选择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山东省交通医院分娩的活产单胎新生儿,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婴(OR=2.151,95%CI:1.580~2.927)、出生缺陷(OR=3.325,95%CI:1.444~7.656)、早产(OR=28.548,95%CI:20.460~39.833)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因素;女婴(OR=1.260,95%CI:1.092~1.455)、产检次数4次(与产检4次~7次者比,OR=1.386,95%CI:1.184~1.623)、产检次数≥8次(与产检4次~7次者比,OR=1.576,95%CI:1.238~2.007)、围孕期未服用营养补充剂(OR=1.379,95%CI:1.109~1.715)是小于胎龄儿的影响因素。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所差异,孕妇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1一般资料 对于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5年中新生儿专科出院的1874名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其中出院前终止治疗64人.64例新生儿中,男40人,女24人;早产儿17人,低出生体重儿23人(<2.5kg 15人、<1.5kg8人);疾病诊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6人,先天畸形26人(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1人),宫内感染(包括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虫感染等)9人,核黄疸1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人.终止治疗的原因有:救治无效25人,经济困难14人,严重缺陷14人,担心有后遗症11人.从上述资料可见早产、低出生体重及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终止治疗的主要疾病,终止治疗的主要原因是病情严重救治无效.  相似文献   

9.
我国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因为经济、文化、技术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原因,相当多的患儿得不到合理救治。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让医护人员做到合理评估和告知,适时放弃治疗,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和教育,加快相关制度、法规的建立等措施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10.
全球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多.我国糖尿病诊断率及治疗达标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进展快,治疗现状令人担忧.减轻体重干预糖耐量受损,是决定疾病转归的关键环节、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均可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只有重视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专业队伍素质,针对高危人群重点筛查及干预,早期发现糖尿病及综合治疗,才有可能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