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出自《荀子·王制篇》,体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意识。《逸周书》中说:"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吕氏春秋》中说:"巢覆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管子》中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  相似文献   

2.
1《吕氏春秋》中的中医学治则思想《吕氏春秋》作为杂家名著兼采先秦诸子各家之说,有些学术观点与《内经》很接近,如其反对用宗教迷信方法抵御疾病,说:“今世上(尚)卜筮祷词,故疾病愈来”(《季春纪第三·尽数》)。《素问·五藏别论》则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吕氏春秋》蕴含有许多中医治则思想,在《内经》中亦有所体现,如《季春纪第三·尽数》曰:“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孝行览第二·孝行》又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养生治国须“知本”“求本”,治病亦须“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  相似文献   

3.
陆忠发 《孔子研究》2019,(4):140-142
《列子·说符》、《吕氏春秋·慎大》说孔子能够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这个"关"不是"门闩","关"是指关闭城门所用的插入上墙和地面的孔中的木头。孔子举国门之关,就是把国都城门用来关门的插入上墙和地面的孔中的又粗又长又重的大木头举起来。  相似文献   

4.
正道教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以贵生、养生为鲜明特色。道教重要经典《度人经》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生命的神圣、生命的珍贵,已成为道教徒的信仰与人生追求。全生作为道教另一个贵重生命的概念,早在《南华经》中就已有论述。南华真人在《养生主》篇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吕氏春秋·贵生》中也说:"全生为上",并说:"所谓尊生,全生之谓。"全生就是要体现生命的贵重与神圣,要保全生命的自然本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我在《吕氏春秋·上农》中看到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向一位酿酒师傅请教酿酒的方法。师傅对他说:"一斗米、一两酿酒专用的发酵剂、二斗水,三样东西相互搀和,酿制七天,就变成酒了。"  相似文献   

6.
正《吕氏春秋·孝行览》中将养父母细化为"养有五道",即养体之道、养目之道、养耳之道、养口之道、养志之道。养父母之体对于尽孝来说固然重要,但这只能说是"孝"最基础的层面。《盐铁论·孝养》对"孝"划分了上中下三个等次:"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只有对父母有真诚的爱心,才能对父母保持敬意,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中国的前夕,《淮南子》成书于西汉儒术独尊的前夕,两者相距约百余年,其间历史发生了若干变化,然而两书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淮南子》的作者受到汉初谴秦空气的影响,书中无一字提到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但是,事实上刘安等人在编写《淮南子》时,却从《吕氏春秋》中吸取了大量的思想营养,可以说该书是以《吕氏春秋》为蓝本而写成的。在一定意义上,《淮南子》是《吕氏春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现,两书堪称为秦汉之际道家著作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8.
<正>一先秦至汉初,一些学者把孔子儒家看作诸子百家之学。《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三书皆重视儒家,却都把儒家与其他各家并列,没有说明儒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独有孟子指出了"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贡献,说明儒家不是一家一派的学说,而是对夏商周三  相似文献   

9.
关于《吕氏春秋》的学派归属性,向有歧义,其中“道家说”占有相当优势。本文从《吕氏春秋》成书的社会成因和其对道家学说的吸收改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认为不属于道家。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经过《吕氏春秋》的“忠”和“诚”两个概念的内容以及在其论述中的角色之分析,欲论证《吕氏春秋》的作者(或编者)坚信“忠”“诚”等伦理价值的实践是为了建立治理天下的国家不可或缺之条件。具体而言,《吕氏春秋》的“忠”和“诚”论向战国中期后思想趋势提出以下三个观点:(1)更具备说服力的伦理学说之重建;(2)将“超乎地域性”和“非语言”涵义赋予伦理学说;(3)合乎伦理需求且实际可行的统治术之提出。在此我们能够确认《吕氏春秋》的伦理学说未必只是为了协助对秦王单方面有利的君臣关系建立来提出,也未必代表秦国特有的政治文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周易》本经及大传的结构编排与战国秦汉时期几种散文的体制存在密切联系。《周易》本经的对卦式结构对《吕氏春秋》和《说苑》的体例有明显的影响。《吕氏春秋》包涵宇宙意识的结构框架与《周易》本经沟通天地人的编排特点具有承传关系。秦汉散文序在书末的体例,源于《周易》传文附在本经之后的编排方式。以《周易》为代表的经传合编体例对论说文体制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吕氏春秋》与《荀子》思想主体之比较──兼议学派归属性的一般问题修建军《吕氏春秋》与《荀子》是在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具有共同的思想倾向性而又有着各自特点的两部著作。一般说来,学术界多认为《荀子》是集先秦儒家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吕氏春秋》则是先...  相似文献   

13.
正辟谷,又称"断谷""绝谷""绝粒""停厨"等。《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淮南子·人间训》载:"单豹倍世离俗,岩居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史记·留侯世家》说,张良"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明白,道听途说是极不可靠的,一件事即使不是有意地被歪曲,但被几个人一传播就会失真、变形乃至完全走了样。《吕氏春秋·察传》里就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家姓丁的,常年派个人外出洗涤、汲水,后来他发狠在院子里打了一口井,并对村里人说:“我  相似文献   

15.
《管子·宙合》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古代文献,文中多用战国习语,颇不易解。如"成轴",当指道枢,见于《庄子·齐物论》,又称为"要",马王堆帛书《易传》有《要》篇。又如"一薄",当读为"一夫",古无轻唇音,故薄读为夫,"一夫"见于《孟子》,指独夫民贼。《管子》旧有尹知章注,理解上亦多歧异,例如《管子·宙合》云:"故君出令,正其国而无齐其欲,一其爱而无独与是。"尹注:"正臣,其爱宜一。"黎翔凤《校注》引戴望说,改"正"为"王",不确。"正臣"之论,见于《管子·形势解》。  相似文献   

16.
论《吕氏春秋》的儒家思想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8年),是秦相吕不韦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体著作。《史记》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万言。”(《吕不韦列传》)因为是集论,汇集了儒、墨、道、名、法、阴阳等各家的思想,《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班固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诸子略》)班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虽然杂,但是这并不是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5,(4)
<正>"好生之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尚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阴阳不测之谓神"、"天地之大德曰生。"《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列子·说符》:"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自成书以来,就是一部颇有争议的著作。二千余年来,历代学人,各有论列,见解纷纭。最近几年,学术界又深入探讨,重新评价。在这里,我们试对《吕氏春秋》研究的前人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的学术争鸣,钩玄提要,作一简介。一、《吕氏春秋》研究的历史回顾从《史记》等历史文献看,《吕氏春秋》是秦汉之际颇受当时思想界重视的学术巨著。司马迁在其名著《报任安书》中,即言“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把此书与《周易》、  相似文献   

19.
清华简《良臣》简7中所记载的越国臣下"大同",应该作"夫同",指的就是《吴越春秋》中为勾践出谋划策的忠臣"扶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与《韩非子·说疑》均误作"逢同"。  相似文献   

20.
《世本》云:"鲧作城郭。"《吕氏春秋》云:"夏鲧作城。"然,鲧筑城廓在哪里?本文首先对史前华族、夏族的起源及夏鲧、夏禹等诸多传说进行了评论,认为王国维、杨向奎等先生的华夏起源东方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接着,对古兖州夏丘城及周边地带进行了考古调查,对有关"鲧筑城廓""夏鲧筑城"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古兖州夏丘城是在鲧"治水九载"期内,在鲧的先祖和子孙生活圈内,为鲧筑造是无有悬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