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为了探讨颈椎前后路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对65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Ⅰ期行颈椎前后路手术,采用JOA评分和X线,CT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按JOA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4%。术后X线及CT均示椎管有效矢状径增加,硬膜囊压迫解除。因此,颈椎前后路手术可以达到减压、稳定的目的,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分型及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4月~2011年3月收治颈椎OPLL患者46例.根据患者后纵韧带骨化的范围,将OPLL分为:Ⅰ型累及下颈椎,病变范围≤2个椎体,Ⅲ型累及下颈椎,病变范围≥3个椎体,Ⅲ型累及下颈椎,狭窄率≥50%且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IV型累及上颈椎.手术方式的选择;颈后路推管减压术或后路减压内固定术.以此选择颈后路、颈前路及颈椎前后路手术方式,计算JOA改善率.经过随访后,患者从术前JOA评分平均8.72分(4分~11分)提高至13.11分(8分~15分),JOA平均改善率为53.56%.据此分型可十分明确的选择手术方式,并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此分型可为手术治疗OPLL提供一个客观的临床标准.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效果的影响,回顾性对分别行前路、后路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127例进行5年~10年的随访并依据手术前后不同时期的影像学结果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椎管狭窄率和颈椎序列变化等因素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前路手术组术后能够维持并改善颈椎前凸...  相似文献   

4.
摘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是一种由于后纵韧带异位骨化导致脊髓和神经根受压而产生的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手术时机的选择仍充满争议。手术方法根据手术入路可分为颈前路、颈后路和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内固定及融合方式也很多,即使同样的手术入路,也有多种不同的内固定及融合方式可供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有不同的适应证和优缺点。本文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研究经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自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经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48岁~82岁,平均63.6岁.手术前后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判断神经功能: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颈肩痛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5年,平均18个月.术后JOA评分为13.3(10~17)分,较术前10.2(5~14)分有显著改善(t=14.72,P<0.01).术后症状优良率88.9%.仅2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为一过性.术后颈肩痛VAS评分平均为1.9(1~3)分,较术前5.2(4~6)分明显缓解(t=14.25,P<0.01).经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能使脊髓彻底减压,充分后移,避免C5神经根麻痹,是目前治疗该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伴颈椎间盘突出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治疗,回顾了本院收治的4例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伴颈椎间盘突出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例患者均早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椎管减压,3例患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4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48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固定节段均获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后路手术无再关门现象。术后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均有1个~2个级别恢复,术前A级2例,B级2例;术后B级2例,C级1例,D级1例。提示对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伴颈椎间盘突出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早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预防性气管切开可获得良好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7.
回顾9倒因颅底凹陷症合并其它畸形在我科接受一期经口咽齿状突切除、后路枕骨大孔减压、寰枢椎或枕颈融合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该术式对脊髓功能、枕颈部稳定性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本组术前诊断均为颅底凹陷症合并邻近结构畸形.所有患者均接受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末次随访JOA评分15±1分.影像学检查示齿状突残留基底部均位于钱氏线以下,脊髓减压充分,寰枢间、枕颈间植骨均获坚强融合,融合时间平均3.9±1.1个月.因此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脊髓减压充分,重建稳定性后骨融合好,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回顾9例因颅底凹陷症合并其它畸形在我科接受一期经口咽齿状突切除、后路枕骨大孔减压、寰枢椎或枕颈融合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该术式对脊髓功能、枕颈部稳定性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本组术前诊断均为颅底凹陷症合并邻近结构畸形。所有患者均接受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末次随访JOA评分15±1分。影像学检查示齿状突残留基底部均位于钱氏线以下,脊髓减压充分,寰枢间、枕颈间植骨均获坚强融合,融合时间平均3.9±1.1个月。因此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脊髓减压充分,重建稳定性后骨融合好,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对于严重的多节段颈椎管狭窄,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风险大,减压不充分,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其可降低单纯前路手术脊髓损伤的风险和减少单纯后路手术的减压不彻底和因脊随后移所致的神经根麻痹.通过随访观察,前后路减压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JOA评分,能够彻底地减压并重建即刻稳定性,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后路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外侧植骨融合(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及二者联合运用(PLIF+PLF)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后路手术中的疗效,对59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手术中植骨方式分为三组,回顾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植骨融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隙高度、滑脱角、植骨融合率以及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显示:B组(PLF)的植骨融合率低于A组(PLIF)及C组(PLIF+PLF).在椎问隙高度维持、滑脱角丢失等方面A组优于B组(P<0.05),并且与C组无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A组优于C组(P<0.05),并且与B组无差异(P>0.05).JOA评分改善率比较,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得出结论:PLIF和PLF均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后路手术中的有效融合方式;PLIF及PLIF+PLF的融合率优于PLF;综合分析PLIF应用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后路手术中优于PLF及PLIF+PL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