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6,(6)
正辩经,源自于古印度,是佛教达到树立宗旨、辨明经义、扶正祛邪、训练因明等目的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唐代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过程中,充分参与了当时古印度诸国间最高规模的"无遮大会",与当时佛教和外道各派的顶尖人物辩论大道至理,最后以高妙的智慧及卓越的风度折服群英而获"大乘天"之尊号。辩经的传统随古印度高僧传入我国藏地后,成为了藏传佛教各派重要的僧才培养手段;佛教在汉地的传播中,则多采用具有儒家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集中讨论了初唐佛性诤辩中窥基、慧沼与法宝之间的论争,通过对三人思想的分析,意在究明唯识新译今学与如来藏学思想的分歧所在,并进而阐明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义理系统的分别.文章指出,初唐佛性诤辩已经具备了宗派相争的规模,辩者已经尝试从某一特定立场出发来系统化流传中土的诸种佛教经论教说,因此通过佛性问题的讨论,不仅可以大致透析出不同佛学体系的根本分歧,而且也可以从中寻绎出佛性教说与中国心性传统在表达结构上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法音》2003,(12)
本刊讯为期七天的海南州第二届佛教哲学辩论法会于10月中旬在共和县黑马河乡角科寺隆重举行。全州7座寺院的200余名僧侣参加了辩论法会。海南州佛协会长尕藏多杰等活佛莅会指导。辩论法会主要以培养提高青年僧人讲、辩、著三大通才为目的,促进僧人的学习,提高僧人的综合素质。此次辩论法会内容丰富,辩经精彩,使广大僧侣学到了不少佛学知识,增进了团结。辩论法会期间,省佛协、州佛协和共和县民宗局、县佛协组织各寺院僧侣认真学习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有关文件,宣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进行了生动的爱国…  相似文献   

4.
对于太极图和太极图说起源,目前学界存在着两种已被公认的主张,一种认为源于道藏;另外一种主张则认为源于佛教的阿赖耶识图,本文围绕寿涯的"先天地之偈"以及宗密的"十重图"(阿赖耶识图)展开研究,通过分析佛教的相关典籍来论证后一主张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8月28日至9月1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五台山佛教协会承办的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在五台山隆重举行。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张璞,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妙江法师出席了开幕式。讲经交流会以慈悲·圆融·宏博为主题,来自全国25个省市区的30名法师代表,围绕如何建立  相似文献   

6.
桑吉扎西 《法音》2004,(10):17-21
古印度寺院教育的兴起佛教的寺院教育制度兴起于古印度。大约在佛陀圆寂500年后,随着寺院和石窟寺的不断修建开凿,寺院逐渐成为僧人生活和学修的主要场所。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徒们的不断努力,逐步形成了系统独特的寺院教育体系。寺院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佛教经律论三藏。寺院的教学方式,为讲经、诵经、辩经、著述和禅观实修的有机结合。不过不同的寺院在学修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偏重义理学习,有的偏重具体修证,有的则力图学修并重、均衡发展。学僧们除集体和个别听受三藏经典外,获取和验证所学佛法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立宗…  相似文献   

7.
美善之辩     
《大希庇阿斯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美的可能性,以"美是难以说清的"结尾。《会饮篇》审视了爱与美的关系,爱的阶梯的终端是绝对纯粹永恒的美本身。《理想国》说明通过辩证法可以通达善本身。柏拉图从形而上学二元论出发,划分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一方面,柏拉图提出了美本身和善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柏拉图没有彻底认识清楚"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关系,没有解释明白美和善的确切区别和联系。总体上讲,柏拉图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使其将善置于美之上,美本身与善本身在终极意义上才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8.
《楞严经》在晚明的流行,其主要表现形态是大量注解的出现。对《楞严经》的异彩纷呈的诠释,又是与这一时期的佛教复兴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本文以《楞严经》的诠释为中心,通过对晚明"《楞严》之诤"这一佛教思想史"事件"的梳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楞严经》的历史"境遇",并以此关照晚明时期佛教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2,(12)
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的尼泊尔佛教复兴会访华团一行9人,从9月19日至10月2日,对我国进行为期两周的友好访问。他们先后访同了樟木、日喀则、拉萨、成都、北京和广州等地,于10月2日由广州出境去香港。9月28日,刀述仁副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会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中尼双方就  相似文献   

10.
宋元时期佛教青苗会是在芒种后插种毕举办,僧众通过看经讽咒、营供佛天及上堂说法等形式,祈保青苗在中夏时节生长顺利。在禅宗、天台宗和律宗的清规中,青苗会是"五月分"中重要的常规法事。在语录和灯录中也记有许多禅师的青苗会上堂或保苗上堂,其上堂说法带有祈保青苗和以农事说法的特色。就现有材料来看,佛教青苗会活动主要出现在江浙地区,应是受到这一地区民间青苗会及其他农业祈祷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桑吉扎西 《法音》2004,(11):48-54
格鲁派大约产生于十五世纪初期,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最后兴起的一个教派。格鲁派在吸收其他教派学修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的寺院管理体制和循序渐进的佛教教学体系,在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中颇具影响,深受广大藏族佛教信众的欢迎和崇敬。格鲁派自宗喀巴大师创立以来,涌  相似文献   

12.
<正>“俗”在宋代用来品评书风高低,宋人将书法与学养、胸次联系在一起,认为俗书是病,难以根治。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每个朝代、每一代人对书风的理解与审美都不一样,所以对俗书的定义也不相同。在我们学书过程中要正确看待俗书的问题,不能盲目崇拜魏晋风度,造成千人一面的书法风格。一提到“俗”,我们会想到与它相对的一个词“雅”。“俗”即为不雅,那何为“雅”?“雅”最早出现于《荀子·儒效》:“法二后王谓之不雅。”杨倞注:“雅者,正也。”这是雅的最初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剑波 《宗教学研究》2002,8(4):110-115
本文通过对“无”这个概念的不同含义的发掘 ,认为哲学史上的“无”含义有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万物皆有 ,而无无的“无” ;第二类是有无统一的“无” ;第三类是万物皆“空”的“无”。并从变化发展和物质存在形式二种角度探讨了有无统一的“无” ,从本原、语义、自性三种角度探讨了万物皆空的“无”。在此基础上 ,分析比较了对作为道教和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的“无”与作为佛教基本概念的“空”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发生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的汉、藏、印僧人之间的“顿渐之诤”,作为信史,已成定论.但近年来在“顿渐之诤”的辩论形式、历史真实性及对摩诃衍的评价等问题上,有些学者产生了质疑,提出了所谓“顿渐之诤”只是书信辩论说,甚至认为这段历史都是“建构的”以及摩诃衍被“妖魔化”了.本文仔细研读相关藏汉文文献基础上,认为“顿渐之诤”乃汉、藏、印学者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从辩论的形式、内容到摩诃衍的历史作用,其真实性和正面性皆毋庸置疑、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5.
2005年4月23日上午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南省三亚市,在亚龙湾滨海的喜来登酒店,"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隆重召开。来自海峡酉岸四地(中国大陆暨港澳台地区)的一百余位高僧大德,本着佛陀的慈悲智慧本怀,依据佛陀教义一味和合的理念,密切合作,坦诚交流,为促进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的密切配合及发展,为下一步举办"世界佛教论坛"而共商大计。两岸四地的诸山长老积极建言,提出了  相似文献   

16.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迄今千余年,经六朝隋唐,大乘佛理在中国独得发扬光大,此则为中立足以自豪者。然近年以来,佛教颇有衰落之势,普通人对佛教亦有误解辞,甚旦斥教徒为寄食阶级,佛理为无益社会。实则佛理并非无益社会,教徒亦不当为寄食阶级。普通人之所以有此误会者,乃由于佛理之未能通俗,社会之日趋混乱,而明了佛理之人又未能尽其分所当为,使佛理推用于社会。是故今后改革佛教应从两方面下手,第一,应注重佛理之发挥,第二,应尽量使佛理应用于社会。关于前者,须知佛教本质乃以理证为本,放理不得发扬,则教不能兴盛。理得显…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0,(10)
<正>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是今天世界上被广泛研究和信仰的主要佛教部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些佛教学者开始强调金刚乘(Vajrayana)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大多数佛教学者来说,金刚乘本身就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儒释之辩,对吕才"有了因,不再立生因",以及"去体留依而为喻"的合理性作了分析与论证,并指出了对因明传播与发展的贡献和弊端。同时,也肯定了玄奘将新因明传入中土的伟大业绩,以及在汉传因明本土化过程中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20.
《法音》2017,(12)
<正>本刊讯由本焕学院、南海佛学院、深圳市佛教协会、深圳市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2017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于11月26日在深圳举行。来自中国、泰国、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尼泊尔、缅甸、蒙古、美国和加拿大等十个国家的高僧大德及友好人士出席。圆桌会以"构建命运共同体、迈向南海新时代"为主题,凝聚各方共识,守护南海和平。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在致辞时表示,南海圆桌会为南海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