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也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佛教文化的重镇,八宗法脉,六宗源于长安,是佛教的第二故乡。西安建设国际化文化大都市,也是利国利民、众望所归的共识;建设世界佛教文化论坛,也就成为西安文化建设中顺理成章的重要议题。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也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之一。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内蕴深厚,世所敬仰,文殊智慧源远流长,被及后人。秦晋之好,代有传承。思考西安建设世界佛教文化论坛与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联袂互动,有助于两地的社会进步、文化发展,是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各位法师、僧尼和喇嘛们,在今春的僧尼培训会上,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五台山佛教的优良传统和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特色。然后,我们共同研究一下,如何保持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特色,如何发扬五台山佛教的优良传统,如何弘扬五台山佛教文化。请大家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行动起来,为五台山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早日成功,献计献策,多做贡献,做大贡献!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150年前,杨仁山居士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国佛教的宏誓悲愿,发起创办金陵刻经处,倾力刻印和潜心研习佛教经典,开掘佛教文化的智慧和价值,重塑民族文化的自信,可谓功德无量。今天,我们相聚在南京,隆重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共同缅怀先贤大德、传承精神遗产、探究佛教义理、弘扬优秀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150年前,杨仁山居士以弘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是长期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贡献,佛教才能从一个地方宗教发展成为亚洲宗教,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宗教;当代世界佛教才能具有这样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貌;我们今天才能对佛教历史文化具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加强研究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保存、弘扬和丰富,有利于树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尊,有利于为今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5.
云居寺是中国佛教著名寺院,在佛教界与文化界颇有影响,也是学术界关注的寺院。云居寺之所以在中国佛教里面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它的悠久历史外,还有它的文化品位,这个品位是就云居寺里珍藏的上万块石经版与木经版,它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我国佛教文化留世的珍宝,这些经版不仅对我国的文化、哲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6,(3)
本刊讯“中国的佛教音乐很丰富。各个教派都有自己的音乐.这是佛教文化中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发掘、整理和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这是班禅大师在祝贺北京佛教音乐团成立时说的一番话。一个旨在发掘、整理佛教音乐,培养新一代佛乐人才的佛教音乐团,3月30日在北京广化寺成立.该团是由北京市佛教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合作  相似文献   

7.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我国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8)
正佛教是一种世界性宗教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持续性,强烈影响着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它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适应与改造自然状况的映射~[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佛教文化深深地嵌入了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位民众都是佛教文化的承载者。随着中国民众向外移居,汉传佛教也随着带到海外,传播范围随着中国移民移居地域的扩大而扩大,正所谓有  相似文献   

9.
陈长松 《法音》2023,(12):10-10
本刊讯2023年11月10日至21日,中国佛教协会、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净妙庄严——中国佛教文化艺术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以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70周年为契机,精选展出了古今国内艺术名家、高僧大德创作佛教题材绘画、书法、雕塑作品100余件,旨在展现佛教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保护传承佛教文化遗产,推进我国佛教中国化进程,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这一切都与居士佛教的重要贡献密不可分。从佛教初传居士对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推动佛教的中国化、促其融入中华文化,以及明清以来中国佛教趋于衰落之后居士对佛教文化的复兴所起的作用这几个片段,论述了居士佛教对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贡献,以期对当前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5,(1)
<正>《法音》杂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观点权威,信息量大,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及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视为了解中国佛教发展状况、佛教文化和佛教学术研究动态的良师益友。本刊主要栏目有:法音论坛、专题访谈、佛典  相似文献   

12.
南海佛教是世界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南海历史、特点以及现代意义。笔者认为,南海佛教既是一个地理范围,又是一个现实存在的佛教文化圈,在人数和国家数量上占整个世界佛教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影响是全面的,涵盖了整个世界。中国大乘佛教是南海佛教体系里最有影响的宗教,它与南传佛教一起构成了南海佛教的最大特色。作为当代世界佛教重要一支的南海佛教,其影响已经超过了北传大乘佛教,达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传统大乘佛教流行的中国等国家。只有充分认识到南海佛教在当前世界佛教所处的位置,及其在发挥民间外交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才能将南海佛教的正常功能发挥出来,让南海佛教真正成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挥中国佛教界的爱国爱教的传统,为南海和平与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6,(3)
正陕西是佛教的第二故乡,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曾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中国佛教的重镇。历史馈赠给我们的不仅有星罗棋布的千年古刹,还有数以千计的高僧大德,更有至尊圣物佛指舍利。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西安大慈恩寺接待印度总理莫迪,莫迪专程参访大兴善寺,使陕西佛教举世瞩目。同时,我们也深刻体会到陕西佛教文化不仅潜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更需要进一步研究与释放,陕西佛教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任重而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12)
<正>近年来,南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在本地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除了对佛教经典的弘扬和传播以外,我们也非常重视佛教文化的建设,不断思考佛教文化建设的价值和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在眼下信息爆炸、社会浮躁、道德和信仰危机的社会背景下,尤其凸显了佛教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可贵性和独特性。如何发挥南传佛教的优势,服务民族文化建设、佛教文化建设,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探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明生 《佛学研究》2004,(1):6-10
今年是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的著名佛教翻译家、文化巨人、后秦高僧鸠摩罗什诞辰1660周年。中日两国佛教界在中国古都西安举行以“鸠摩罗什译经与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为题的佛教学术会议,回顾和缅怀鸠摩罗什的光辉事迹,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和印度灵鹫山相媲美的世界佛教圣地之一。因此,它不仅是山西的五台山,而且也是中国的五台山,乃至世界的五台山。五台山不仅有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而且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大宝藏。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5,(10)
<正>《法音》杂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观点权威,信息量大,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及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视为了解中国佛教发展状况、佛教文化和佛教学术研究动态的良师益友。本刊主要栏目有:法音论坛、专题访谈、佛典导读、修证指要、佛门人物、和谐寺院、佛教文史、  相似文献   

18.
张志刚 《法音》2022,(12):21-24
<正>在世界宗教史上,中国佛教被誉为“本土化暨中国化”典范。因此,若要真正认识中国佛教艺术,便要将其纳入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加以深入研究,这样才能以史为镜、知古鉴今,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佛教文化艺术。赵朴初先生(1907-2000)很早就关注“佛教在中国的艺术化”,他在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十四届大会上发言指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历史最悠久的,中国文化是人类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7,(2)
<正>宗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教文化中,佛教文化又有其独特的地位。中国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形成了其独有的特色,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所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5,(11)
<正>《法音》杂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观点权威,信息量大,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及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视为了解中国佛教发展状况、佛教文化和佛教学术研究动态的良师益友。本刊主要栏目有:法音论坛、专题访谈、佛典导读、修证指要、佛门人物、和谐寺院、佛教文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