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慈悲济世,弘法利生,是佛教根本精神的体现,也是佛教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立足点。中国佛教以大乘为旗帜,强调自度度人、普度众生、报恩奉献、积极入世,自古以来就流行植树造林、开荒辟田、修桥补路、扶贫济困、治病救灾,有着做慈善功德的优良传统。自南北朝以来,汉地佛教就曾设有"僧祗户"、 "僧祗粟"、 "寺库"、 "长生库"、 "义  相似文献   

2.
佛教慈善出自佛教的慈悲精神,也属大乘佛教菩萨道的修行方法,无需作秀。然而出于宏观考虑,佛教慈善也可以面向社会进行宣传,由佛教的法师们在公众面前做出表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劝募,激发大众的慈悲心,使点滴之力汇聚成为相当可观的慈善力量,并且努力营造大家都乐于行善积德的健康氛围,这样的慈善行为及宣传,既是救助困苦的实际行动,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与救赎,同时可以让全社会通过了解佛教界做出的大量善举,进一步理解佛教入世利生的积极作用。作为佛弟子,我们的做人和修行宜低调,而我们行善可以高调。  相似文献   

3.
邓莉雅 《法音》2015,(3):18-22
<正>佛教慈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作为。"慈善"一词便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新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佛教逐渐复兴,同时也接续了太虚"人生佛教"的旗帜,积极入世,发挥佛教弘法利生、慈悲救世的大乘精神,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纷纷成立慈善功德会,开展慈善活动,服务社会,展现了佛教强大的社会功能。近年来,各地的佛教慈善功德会纷纷改名或直接命名为"慈善基金会",这一变化并不仅仅只是名称上  相似文献   

4.
明生 《法音》2014,(10)
正"宗教是慈善之母",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佛教徒的内在价值理念和取向。释迦牟尼佛设立佛教的本怀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脱离苦恼。对佛教徒来说,弘法的目的在于利生,一切修行的目的也在于利生,给众生幸福是每个佛教徒的使命。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正缘于此,中国佛教慈善理念特别丰富,并在当代慈善事业中积极践行,取得了国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2012,(10):90
多年来,广东省佛教协会秉承六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人间佛教思想,弘扬"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优良传统,将慈善视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重要方式,充分发挥佛教自身的独特优势,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对多个公益慈善项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人们普遍持有正义与慈善的四种区分:一是正义的义务是消极义务,而慈善的义务是积极义务;二是正义的义务是可以强制的,而慈善的义务是不可以强制的;三是正义的义务是完善的义务,而慈善的义务是不完善的义务;四是正义是一个权利问题,而慈善则不是.这四种区分实质上似是而非.要想完整地把握正义与慈善,我们就必须对道德生活有一种整体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正>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仁慈的真主在《古兰经》中教导我们说:"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99:7)还说:"如果你们行善,那么你们是为自己而行善"。(17:7)慈善是一种精神理念,慈善是一种道德行为,慈善是一种社会责任。敬主爱人、共襄善举、倡导慈善、力行  相似文献   

8.
<正>为响应"全民慈善捐款月"活动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7月16日,泰安市道教协会举行慈善捐款活动。在捐款现场,泰山碧霞祠和灵应宫道观全体教职员工纷纷慷慨解囊,现场捐赠人民币9300元,向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爱心。并以此为契机,提倡每人每天做一件善事,让慈善义举  相似文献   

9.
意雯 《天风》2017,(1):57-57
【凤凰资讯】近日,一段网络主播在大凉山搞假慈善的直播视频刷爆网络,实际上,在凉山做伪慈善直播的团队还有多个,直播内容五花八门。他们借慈善之名给当地村民发钱,直播完后将钱收回,其根本目的是为圈粉赚钱。尽管事件已经过去,但带给当地村民的心理阴影仍未消除,多位村民表示,至今“不相信外人”。  相似文献   

10.
十几年来,他从一个神父晋升为主教,从汕头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到中国天主教公益慈善与社会服务委员会主任,从一名普通的宗教教职人员到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身份的转变没有改变他热心慈善的本怀和坚持无偿献血的行动,无论身受何种荣誉和身份,他都不忘自己的责任和根本;身份的转变只是给他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慈善理念、实现慈善目标的舞台。  相似文献   

11.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仁慈的真主在《古兰经》中教导我们说:"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99:7)还说:"如果你们行善,那么你们是为自己而行善"。(17:7)慈善是一种精神理念,慈善是一种道德行为,慈善是一种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在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之际,我们以深厚之情缅怀这位爱国爱教、弘法利生、关爱社会、热心慈善、竭尽全力、培育僧才的高僧,生前为上海和全国佛教所做的重大贡献。我因工作关系和真禅法师接触较多,法师的思想、精神和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他救世济民的崇高思想,认真维护佛教权益的精神,大胆培养、使用青年僧才的品格, 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3.
桑吉扎西 《法音》2006,(8):27-31
列谢托美1965年出生,1985年在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桑耶寺出家。1995年出任桑耶寺民管会主任。1998年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学习。现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副会长。近年来,列谢托美在爱国爱教、弘法利生、寺院教育、慈善公益等  相似文献   

14.
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慈善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本文旨在对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关系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主要从慈善文化的内涵及理念、中西方慈善文化内容的比较、慈善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作用以及如何推进慈善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求在理论与实践上给予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时至今日,成龙不光是功夫巨星,也是慈善明星。有人问他,艺人做慈善是不是为了作秀,有没有假的?很尖锐的问题,成龙答得更干脆:“有!我就是从假的做起的。”坦诚得让人吃惊。  相似文献   

16.
慈善源于爱     
<正>慈善,是以一颗慈爱之心,去做一些帮助困难人群的善举,而慈善的核心是一个"爱"字。爱从哪里来?有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此,爱是天生的。其实不然,人之初,性本无善恶,一切都是后天育成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是。所以,爱和其他一切学科一样,也是教会的、学会的。只有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从小洒下"爱的种子",长大了才可能生长成一颗慈善之心。  相似文献   

17.
在洛克研究的"宗教转向"中,财产权问题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洛克的财产权理论中蕴含着体现平等主义的慈善思想。在他那里,个人不仅有自我保存的对上帝的义务,而且还有使他人得以保存的慈善的义务。洛克的宗教背景使他的慈善思想非常接近于托马斯主义。他的慈善并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人的一种德性,其基本含义有两点,一是"爱",二是"宽容"。洛克的慈善在一定的条件下性质会发生变化,从仅仅是内在的道德上的品格转化为一种外在的法律上的权利。洛克的慈善的性质可以转化的观点显著地改变了他的财产权理论的面貌,使他同现代自由主义者区别开来。但是,洛克并没有把慈善看作一种高于财产权的权利,如果说他的理论中存在"慈善权"的话,也仅仅指的是人的生存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论企业的慈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善既体现了人们对构建美好社会以及美好生活的愿望,也蕴涵了人们对社会对他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而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组织,其社会责任体系中乃包含着慈善责任.慈善责任在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举最高层次,是企业主观意识到的自主自愿承担的责任,它不具有其他责任与义务如经济和法律责任的强制性特征.企业承担社会慈善责任,符合社会的倡导与公众的期望,但其对慈善责任的承担是有限度的,即企业承担社会慈善责任应与自身的承受能力和企业自身的正常生产以及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应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19.
慈善既是一种悠久的历史存在,又是一种普遍的现实存在。基于差异与否定差异张力并存,是社会慈善的存在本质。差异是慈善行为发生必要条件,即有差异不一定有社会慈善,但无差异一定不会有社会慈善。社会慈善—否定差异,这一命题的要义:差异哲学意义上的"否定"身份,部分差异或差异过大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后果,以及人的"类"或"群体"同一性,是否定差异的正当合理性理由。社会慈善作为否定差异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通过自愿与尊重的方式对差异进行非对抗性否定,不是为了根除差异。社会慈善系统内部基于差异与否定差异之间存在内在张力:其一,基于差异与否定差异内在统一,相互依存;其二,社会慈善是基于差异的客观性,否定差异过大;其三,通过社会慈善可以促使人际差异在优势与弱势群体之间发生转化,此消彼长。总之,社会慈善对社会具有止恶扬善,补正救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11月2日,由上海伦理学会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慈善伦理与核心价值观学术论坛"在上海市召开。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蕴含着向上的精神,又蕴含着向善的精神,向上就是要进取,向善即做一个善人,而慈善伦理就是倡导一种向上、向善的实践精神。慈善的伦理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