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资源,当代道教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传承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陈撄宁先生仙逝已近半个世纪,但其倡立"仙学"的历史过程,应当有补于当代文化建设和道教的创新发展。自觉承担复兴本土文化的历史责任陈撄宁先生生于1880年,当时正值中国政治和文化大变革的前夜,社会环境的变化自然影响到他  相似文献   

2.
<正>举办陈撄宁道教思想与养生文化研讨会,是结合安徽省道教实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探讨加强宗教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怀宁,地处安徽西南部,不仅是著名剧种黄梅戏的发源地,还因历代以来才俊辈出而声名远播。我国著名道教大师、仙学创始人、养生专家陈撄宁就出生于此。10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国宗教》杂志社作为指导单位,安徽省道  相似文献   

3.
关于生活道教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张继禹道长提出“生活道教”的理念 ,我非常赞赏 ,我以为这是继民国年间陈撄宁大师“新仙学”之后 ,道教理论上又一新的进展 ,虽然处在初创阶段 ,但它的前途是远大的 ,因为它能够发扬道教的优良优统 ,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从而使道教焕发出新的生命。道教作为信仰 ,为道教界所关注 ;道教作为文化 ,则为全体中国人所关注。道教学界的朋友都诚心希望道教能在中国新时期健康发展 ,繁荣昌盛 ,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中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 ,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血肉相连 ,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息…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道教协会成立60年以来,其道教文化研究工作经历了从坎坷到发展的过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既为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一、道教研究工作的起步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代会长兼秘书长的陈撄宁先生提出道协应开展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的重视与支持。1961年3月22日,由全国政协宗教组出面召开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一代仙学大师陈撄宁的研究有失公允。近代以来,由于列强入侵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中华文化经受了剧烈的文化阵痛,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应该说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传统文化都顺时而化,站在"卫道"的立场上,开始对其传统文化进行革故鼎新的现代转型工作,出现了"新儒学"、"新佛学""新道学",作为道教界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和理论大师,陈撄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容低估,从三教文化现代转型的视野来审察,他与一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和新佛学大师太虚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于诸多方面都有着可比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及其追随者的内丹思想,认为陈撄宁学派所谓“仙学”是明清内丹思潮发展的结果,构成民国道教发展的一种新型。式对内丹内含的科学因素及其理论,通过对陈撄宁学派之介绍作了新的评析  相似文献   

7.
民国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自觉地引入西方科学精神,改造道教内丹学而创建"仙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他的探索活动中彰显出鲜明的科学精神,其主要包括: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道"与"力"乃宇宙之真宰;去伪存真的实证精神;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陈氏还力图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彰显出会通中西古今的特征。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推动道教的改革与现代转型,而且超越了宗教改革的范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现代文化建设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陈撄宁仙学的内涵,探讨了其仙学独立论、仙学实证论、仙学救国救世论以及仙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出陈撄宁在道教衰微的困难条件下,弘扬了道教文化的精华——仙学,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促成了道教学术的复兴。  相似文献   

9.
<正>道教是否存在兵学体系?对此历史上存在不同答案。以清代《四库全书》馆臣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认为,说道教谈兵论战实属牵强附会,《道藏》中收录兵书战策乃是"多捃拾以足卷帙"。由于《四库全书》编纂者的特殊身份,他们的这种看法曾经有较大影响,以至于在一些学人中间造成一种印象,似乎道教与兵学"风马牛不相及"。与之相对,近代以来,陈撄宁、易心莹、王明等著名道教  相似文献   

10.
正陈撄宁在主持中国道教协会工作期间,鼓励全国道教徒积极参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展道教学术研究,培养道教后继人才,带领中国道教走出了一条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陈撄宁,原名元善、志祥,道号圆顿子,安徽怀宁人,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九代圆字辈传人。1961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他是中国道教界富有传奇色彩、爱国爱教的一位著名人物。  相似文献   

11.
书刊信息     
《中国道教》1989,(1):63-64
中国道教协会道教经书简介一、《黄庭经讲义》作者:陈撄宁小32K本,约五万字《黄庭经》为道教讲述炼养的重要经典,分《内景经》、《外景经》二篇。我会已故会长、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就《黄庭经》二篇义蕴,沉潜探索,择其精要,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分类诠释,使其词能解,理可通,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讲义》后附《道藏》本《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原文。定价:批发0.80元,另售1.00 二、《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问答》作者:陈撄宁小32K本,约一万七千字本书为我国近代著名道教学者、养生学家、中国道教协会已故会长陈撄宁先生于1957年8月,应杭州市屏风山疗养院邀请讲学而编写的。  相似文献   

12.
事有凑巧.1880年,华夏大地上诞生了两位人物:李叔同和陈撄宁.作为佛教的大德,弘一法师李叔同因其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世人闻之如雷贯耳;而陈撄宁先生,作为道教以及中华摄生、养生学术的集大成者,学问精博而深奥,却一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我曾听陈撄宁先生讲授“静功”、“仙学”与《黄帝内经》,初悉道教养生学与我国传统医学有密切关系。尔后,在同道教界师友交往中,更确知道教很重视医药卫生之道,不少高道深谙医药之学。这既是出于自身保健养生需要,也是出于济世利人、修道积...  相似文献   

14.
道教自清初至解放前夕,一直处于衰弱状态,所以得以绵绪者,一是道教是我国固有之宗教,民间基础坚牢;二是道教徒中时有高人出现,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三是全国各大丛林亦重视培养人才,每年开办“讲学”和“韵学”。象近代故世的原中国道协会长陈撄宁先生、邱明中、商明修、王信明、岳崇岱、李理山、易心瑩等道长,都是有社会影响的道教学者和受社会人士尊敬的高道。经他们培养熏陶  相似文献   

15.
论仙学大师陈撄宁之人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焜 《中国道教》2002,(2):32-36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可是流传至清末即已衰落,进入民国,又是时运多蹇,道教一直不振②。直至1949年后,才激发起一些热心于道教文化的有识之士,说及改革和创新 道教的工作,其中影响深远的要算是提倡仙学的陈撄宁先生。在道教界内,一提起近代道教人物,无人不知陈撄宁先生。近日他的著作《道教与养生》③又再版行世,这也是促成笔者写此文的原因。这几年来,研究陈先生“仙学”著作的学者逐渐多起来,早年有其学生徐伯英、袁介■于台湾编辑陈先生的著作《中华仙学》,由台北真善美出版;后有李养正教授、胡海牙老中医师及上海的…  相似文献   

16.
<正>1957 年4月8-12日,中国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前门饭店召开。会议选举岳崇岱为会长,汪月清、易心莹、孟明慧、乔清心、陈撄宁为副会长,陈撄宁兼秘书长,制订《中国道教协会章程》。4月12日,会议宣布中国道教协会成立。4月15日,国家副主席朱德、李济深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接见了与会全体代表及部分工作人员,并合影留念。  相似文献   

17.
继承自家文化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普遍的心理历程,陈撄宁创立仙学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极其缺乏的近现代史上,其“提倡仙学,舍我其谁”的豪迈气魄和以道为本、仙道救国的思想体现了他作为近现代史上道家文化大师勇于担当的主体自觉之道统论色彩,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宏大声音。  相似文献   

18.
<正>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古老的道教也获得了新生。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鼓舞下,1956年,道教界著名人士岳崇岱、易心莹、陈撄宁等倡议成立中国道教协会。这一倡议得到了全国各地道教徒的积极响应。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1957年4月,中国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道教协会。与会代表受到了中央政府朱德  相似文献   

19.
此稿是已故中国道教协会会长、著名道教学家陈撄宁先生1957年8月应杭州市屏风山疗养院邀请讲学而编写的,后又经陈先生修改,在中国道教协会1963年《道协会刊))第三期上公开发表。现根据读者和患者的要求重印,供阅读参考。陈撄宁(公元1880-1969年),道号园顿子,安徽怀宁人。清末秀才,毕业于安徽高等法政学堂,无意仕途,转而学道,历游各地名山宫观,寻师访友,研究仙道之学。从事道教研究六十多年,治学精勤,通晓道教内外丹法及养生修持之道。三十年代曾主编《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著释道书多种。1957年以后曾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在道教界有广泛的影响和威望,为道教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应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之约请,王伟业同志撰写了“中国道教协会”、“陈撄宁”两条目的释文。现征得作者同意,本刊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