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福建省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福建省圆瑛大师研究会主办的"21世纪海丝佛教福建论坛"2016年9月1日至5日在福州奥体中心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福建佛学院、柬埔寨智慧大学、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泰国大乘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美国汉传佛教国际文教中心和中国香港、澳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6,(9)
正2016年9月2日,"21世纪海丝佛教·福建论坛"在福建省福州市海峡奥体中心隆重开幕。论坛由福建省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福建省圆瑛大师研究会主办,福州开元寺承办。其主旨为"慈悲、智慧、忍让、包容、自省、忏悔、中道、圆融、和合与共生"。海内外佛教三大语系300多位高僧大德及社会各界贤达、佛教信众等数千人参加了这一盛会。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高僧大德有:国家宗教事  相似文献   

3.
浅谈福建佛教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福建佛教的特点何绵山福建佛教自唐五代后,虽然发展不平衡,但从全省来看,至近代持久不衰。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依附(东汉)、发展(魏晋南北朝)、鼎盛(隋唐)和衰微(宋代以降)四个阶段。但这种现象在福建没有出现,宋元以后,佛教在福建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据说中国福建省是高僧辈出的地方。今年三月,我和在福建省出生的、现于日本大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慧光法师一起,对福建寺院、尤其是僧伽教育机构,即——以推动整个中国佛教的佛学院为中心做了参访。现就我所了解的福建佛教概况,以及中国佛教的某些现状,作一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南传佛教僧人身上所披的红褐色、黄褐色的袈裟,都是按照《律藏》的规定进行裁剪、缝制和染色而成的,保留了佛陀在世时的服装式样。一、何谓南传佛教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的佛教,其规范称呼为"上座部佛教",这是南传佛教内部和国际通用的名称。上座部,巴利语Theravāda,由"上座"和"部"组成。  相似文献   

6.
释本性 《法音》2000,(1):6-9
福建简称闽,位于东海之滨。行政区划分为9个地区,17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50个县。人口3000多万,面积12万多平方公里。北接浙江,西倚江西,南邻广东,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多丘陵,西有武夷山,中有戴云山,东有太姥山,闽江横贯东西。省会为福州市。一、福建佛教发展简史佛教入闽在三国的吴晋之际,至梁代呈迅速发展之势。表现在:信徒或舍宅为寺,或兴寺建塔;女性出家人及尼庵也相继出现。五代,王潮、王审知兄弟统治福建45年,大建寺塔,大兴佛教,于治下5州34县共添建寺院517座。王审知本人是福州鼓山涌泉寺…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以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厦门同心慈善会和福建省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等三个佛教慈善组织为重点,对它们的慈善活动开展和组织运行机制进行剖析,比较其组织特点和发展优势,并将三者分别归纳为"救济型慈善"、"服务型慈善"和"弘法型慈善"三种类型。以这三个佛教组织进行考察,不仅可以反映出福建佛教慈善的基本状况,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类型的佛教组织运行机制特点,从而揭示我国佛教慈善组织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8.
世起 《法音》2000,(1):74-78
人们看到观音菩萨,便会想到佛教的大慈大悲。慈悲为大乘佛教的根本,贯串着中国佛教整个发展过程。福建佛教界秉承慈悲济世的大乘佛教思想,自古以来行善积德,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形成了优良的传统,近现代更是不断发展、发扬光大。现将这方面的基本情况略作介绍,以供探讨。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前段时间,我从福建的一个刊物上看到,某研究人员认为,近代福建佛教兴办慈善公益事业是从近代在华基督教出于传教需要、兴办各种慈善事业以争取信徒中得到启迪的。我认为,这种说法缘于对福建佛教的历史缺乏研究。其实,很早以来,在历代高僧大…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佛教     
《法音》1991,(9)
19世纪新加坡城成为重要的贸易转口岸和商埠,大量移民进入城区定居。一些华人和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侨民在此谋生之际,同时带去了传统的佛教信仰,大乘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并举。早期的新加坡大乘僧人主要是中国广东、福建一带的禅宗和净土宗僧侣。1989年中国僧人贤慧、会辉和转道等人在新加坡建造了第一座寺院——莲山双林禅寺。稍晚,爱尔兰和尚达磨卢迦创立了第一个佛教组织——新加坡佛教传统教会。  相似文献   

10.
徐晓望 《法音》2000,(1):86-89
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中国宗教文化史上日益引起兴趣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福建自古以来浓郁的宗教气氛一直是区域文化突出的特点。不论岁月的变幻还是时代的兴替,民间信仰与佛教两大宗教文化,都以其炽热的温度,烘托着社会变迁的轨迹。因此,研究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福建区域是较为典型的。如果说佛教曾经是外来文化,那么,它在福建等中国南方的传播及其一度达到炽点的温度,都与南方长久的民间信仰传统有关。福建自古以来即是一个“信巫好鬼”的区域,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的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  相似文献   

11.
释本性 《法音》2000,(1):2-5
编辑:福建佛教历史悠久,高僧辈出,寺院林立,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次福建省佛协与《法音》杂志社联合主办“福建佛教专辑”,为《法音》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福建佛教的机会。法师身为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又生于福建、出家于福建,并从1989年起一直担任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对福建佛教当有独到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因此本刊想请法师谈谈对福建佛教的看法。学诚法师: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早在三国时期,佛教就已传入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并与生长在这里的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出现了诸如百丈怀海、黄檗希运、雪峰义存…  相似文献   

12.
汉传佛教在新加坡的早期传入,是作为"文明象征"与"权力象征",与移民社会、帮权结构紧密相关;二战前后,随着"人间佛教"在新加坡的传播,其菁英色彩与超越性特点获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随着中国大陆佛教输入的停止,汉传佛教作为"地方性宗教"完全"被嵌挂"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人间佛教"的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获得场域上的暗合。60年代后,汉传佛教在教育、文化、慈善、社团组织等领域有更大的作为,呈现出"人间佛教"背景下性别意识、菁英色彩与社会行动的结合。百余年的新加坡汉传佛教实践脉络,是汉传佛教逐渐放弃农耕文明的"地方性"向现代文明的"世界性"回归;其实践经验亦充分表明汉传佛教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正>做好基层佛教工作,要引导佛教教职人员提高自身宗教造诣、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佛教中国化。山西佛教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所谓"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说法;而阳泉佛教寺院众多,是山西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在山西举行。这对于山西佛教而言是一件大好事,对于山西佛教工作定将产生极大的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4)
<正>中新网福州3月20日电(记者刘可耕)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国际化乃至全球化,以及向欧美推行中华禅,经福建本性禅师倡议、并由本性禅师与祖籍福建的菲律宾传印长老、美国净华长老尼、祖籍台湾的美国超定长老等共同发起,并经美国有关部门批准立案的美国汉传佛教国际文教中心,于3月14日在美国洛杉矶蒙特利市隆重举行成立庆典。美国汉传佛教国际文教中心为非营利佛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7,(7)
<正>自太虚大师(1890-1947)提出"人间佛教"的创见,迄今已经近百年了。在两千多年的汉传佛教史上,人间佛教思想是继中国禅宗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创造,成为汉传佛教现代化的指针,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佛教全球化的进程。正如太虚大师所言,人间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如何以佛教的道理改良社会?历经一个世纪的探索,汉传佛教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人间佛教  相似文献   

16.
佛教生态哲学的德性论研究是当前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重要趋势,其本身包含多方面内容。心性论是佛教生态德性论的人性论基础,佛教心性染净说对于克服建立在物欲基础上的现代自然主义人性论具有借鉴意义,佛教心性智慧说则能为生态智慧提供人性论基础;佛教"净佛世界"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建立在主体净化身心、度化众生的德性修养实践基础上的;佛教德性论具有自身独特的美德体系,佛教美德具有丰富的生态环保意蕴。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7,(3)
<正>中新社北京3月4日电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4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宗教新风貌、中华文化新形象方面,中国佛教做出了积极努力。在外界眼中,"60后"的学诚法师是具互联网精神的"佛教创客"。上世纪80年代,他在福建莆田广化寺最初接触电脑,2006年成为中国佛教界最早开博客的人。截至2016年底,学诚法师多语种微博平台"粉丝"数超过127万人。  相似文献   

18.
<正>共生,是佛教"化现代"过程中自主选择和经常使用的概念。共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佛教现代化的语言表达,与教化的方便有关。追本溯源,共生不仅是佛教固有词汇,也是佛教理论与实践的根本精神。"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7,(4)
<正>佛教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到达一个文化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肠胃。"(张光直语)考察佛教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内涵,可以加深对佛教文化及佛教中国化等议题的理解。一、佛教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一)饮食结构1.食物禁忌宗教禁忌被称为是"宗教的最小定义",其中  相似文献   

20.
佛教教义研究中的最关键一环就是对佛教戒律的探索研究,而对其性质特点和宗教作用的认识对于佛教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入手,指出作为行为规范和组织制度的戒律,是贯穿佛教的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四要素"的核心内容;戒律制度是佛教研究中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部分;佛教戒律是人类道德自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戒律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和平对话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