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近些年来,受当前中国社会宗教信仰者日渐增多和宗教文化热逐步升温等大环境的影响,有些部队出现了个别军人热衷宗教信仰、痴迷宗教思想、参与宗教活动的现象。与此同时,学界围绕"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无神论研究宣传教育与宗教信仰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些学者不负责任的观点和言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  相似文献   

2.
弹指一挥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们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解放思想的30年,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30年,也是中国五大宗教沧桑巨变的30年。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贯彻落实,越来越多的宗教场所得到恢复,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宗教界人才辈出,优秀的宗教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此时此刻,我们想起了傅铁山主教2000年在联合国举行的"宗教与精神领袖世界和平千年大会"上的发言。他说,在今日中国,宗教和睦相处更是生动的现实和实践。宗教信仰自由早已写入了中国宪法,在宪法和法律的保障下,我们享受着全面的、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五大宗教的和睦相处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教地位平等,相互尊重,自主地开展宗教活动,兴办宗教院校,培养青年教职人员,出版宗教刊物,印刷宗教经典,扩大对外交往。对于我们宗教界来说,可谓是"黄金时期"。从2000年到现在,中国宗教的"黄金时期"又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与发展。本期,我们约请了五大宗教团体负责人就改革开放30年来各教发生的沧桑巨变做了笔谈,通过他们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带给中国宗教的巨大变化,看到了一个健康发展、蓬勃向上的中国宗教的崭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如何理解"宗教"与"宗教信仰自由"?前提是需要重新分析和审视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和道德伦理赋予"宗教"、"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西方历史与语境下的含义,并成为这一含义的理论基础。而在全球化时代,自由主义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解释不再无懈可击。本文意在区分我们所身处的时代与此前时代,自不同的维度理解既有概念,视"宗教信仰自由"为一个探寻的概念,丰富与发展"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以增强其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文摘二篇     
《科学与无神论》2006,(3):61-61
一、如何理解“宗教信仰的自由”青海省人大副主任桑杰在《世界宗教研究》 2006年第一期发表文章《我国宗教立法论要》中提到“宗教立法”有三个基本原则,即宗教信仰自由、独立自主自办和政教分离。文章认为所谓“宗教信仰自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宗教信仰绝对自由”, 因为信仰“是个人内在的思想追求,属于个人的私事,”国家不能干涉;二是“宗教活动相对自由”,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宗教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宗教具有有神论的世界观、群众性的信仰和文化内容的本质特征,具有自身起源、演化及其消亡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双重性的社会作用;宗教在新中国将长期存在,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宗教应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此,必须要改革与新中国不相适应的宗教制度;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的原则,也要明确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正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日发表《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全文如下: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年4月目录前言一、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二、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法律保障三、宗教活动有序开展四、宗教界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五、宗教关系积极健康结束语前言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始终坚持从本国国情和宗教实际出发,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中共十八大以来,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的中国宗教法治,其基础和关键在于中国当今社会的宗教理解。只有弄清了对宗教"怎么看"的问题,才有可能客观、稳妥、正确地提出并实施对宗教"怎么办"的举措。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已进入"依法治国"的时代,如何依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亦已成为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议题。转型时期的中国宗教法治,其基础和关键在于中国当今社会的宗教理解。只有弄清了对宗教"怎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新疆宗教工作面临的问题更多、情况更复杂,宗教工作应坚持如下立场和原则:一是宗教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二是必须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坚决遏制"泛清真化现象";三是必须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四是正确理解和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同时坚决打击宗教极端;五是必须坚持无神论的立场;六是必须认清"宗教不是科学世界观";七是必须厘清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本质区别;八是必须适时引领伊斯兰教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涵丰富的复杂社会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宗教信仰、思想、情感、意志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痕"。这些记载着宗教信息或特征的遗物、遗迹,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文物"。"宗教文物"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可以是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如寺院(庙观、教堂、清真寺等)、  相似文献   

10.
本报告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对我国当代宗教状况进行了描述。调查发现,我国只有10%的人自认为有宗教信仰。在这些人中,女性、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的被访者比例偏高;宗教信仰与收入之间不存在相关,但当人们的客观收入相当时,有宗教信仰的人对自身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更高,这意味着宗教信仰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现状的满足感。佛教仍然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6.75%的被访者自认为信仰佛教,几乎是其他所有宗教信徒总和的两倍;另外,相较于基督徒,佛教信仰者的年轻人和高学历者比例更高,而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更低。数据显示,1.9%的人信仰基督教,据此推算,我国大概有2600万左右的基督徒,从信徒规模来看,基督教已成为汉人地区第二大宗教;在局部地区基督徒的绝对数量已经超过佛教徒,所以我们判断基督教在我国已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男外,从信徒的组织化程度、信徒参与宗教活动的频率以及信徒对宗教信仰重要性的主观评价这三个指标来看,基督教甚至已经超过佛教。  相似文献   

11.
受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影响,宗教信仰在我国农村地区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心理相互契合,呈现普遍的"嵌入"形态,世俗生活和宗教精神的合体使得中国人的"宗教性"难以被轻易识别。随着宗教管理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农村地区不同程度的"宗教热"、农村基督教的较快增长、宗教的"公共性"和"个体化"等宗教信仰的新现状与新特性,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宗教与社会相互作用结果的自然"析出",也是宗教信仰自身的属性要求和功能延伸。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宗教信仰的研究进路是"嵌入"特征的普遍勾勒和"析出"结果的多维"深描"。  相似文献   

12.
正8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在"实行良法善治维护公民权利政治权利"部分,白皮书指出: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国政府支持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在法律范围内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不干涉各宗教内部事务,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民间信仰(宗教)具有制度化程度低、分散性强等特点,且与其他宗教的界限不清晰,因此学术研究中很难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统计和测量.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研究存在许多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 2012年发布的全世界宗教信仰人口数据的分析,并通过观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尝试通过"他山之石"认识中国的民间信仰,并关照其相关研究.本文所言之"世界宗教”视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世界宗教格局”定位中国民间信仰;其二,从非洲宗教的变迁,从作为世界第三大宗教的印度教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变迁,思考中国民间信仰的持续兴盛的动因,并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真正在中国人的精神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宗教观念是以天祖崇拜为核心的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系统。但是,三代以降,以天、祖观念为核心的宗教信仰系统始终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若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原因就出在儒学身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宗教观念的发展具有二重性:既有对天命、鬼神和祭祀的肯定,又有对人文和理性精神的张扬。这就决定了儒家文化同宗教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利玛窦入华宣教遭遇的尴尬和窘境,在于基督教的反偶像崇拜与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敬天祭祖思想之间的排拒和不容。当代祭祖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就其实质来说,是中国传统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化不是照搬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万变不离其宗",在保持宗教信仰和宗教教义权威性和核心理念不变的同时,学习、吸收和接受传播地对本宗教发展有益的东西,根据当代中国特征做出调适与发展的进步。在2015年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宗教信仰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原因会信仰宗教?基于中国宗教信仰较为弥散的特征,通过对中国宗教调查的数据分析,本研究选取了因果报应信仰作为入手点,通过对信仰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考察,表明在农村地区,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与相信因果报应有正相关关系,从而支持了宗教信仰可以为人们提供积极的现实的补偿的观点。作者还强调,在研究中国宗教时,要将宗教信仰的"意义"探究与当代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加以结合。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的宗教工作思想不是孤立地对宗教予以考察,而是将宗教纳入"宗教、民族、国家安全"这张错综复杂的现实关系之网中加以全新认识。习近平的宗教工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习近平的宗教工作思想可概括为八个要点:(1)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2)区分合法宗教活动与打着宗教旗号的违法犯罪活动;(3)构筑打击"三股势力"的"铜墙铁壁"与"战斗堡垒";(4)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促进宗教和顺、民族团结;(5)构建各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群众的"共有精神家园";(6)保障宗教组织领导权在爱国人士手中;(7)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同宗教界的统一战线;(8)强化边疆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宪法有关宗教问题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一是第二十四条,国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拨乱反正,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引导宗教走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但在另一方面,信教人数持续膨胀、宗教和有神论的社会影响持续扩大、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加剧、有神论渗入党员队伍思想等问题不断发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宗教都鼓励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和行为,为探求到底是宗教的哪一方面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截取宗教性的宗教信仰、宗教实践和宗教观念三个方面探索宗教与公益活动参与之间的相关关系。对2007年居民精神生活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那些自我宣称相信宗教的人更可能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尤其是道教和基督教。在宗教实践方面,参与宗教实践的人群和那些未参与的人相比加入公益活动的可能性更大;然而,中国宗教信仰与宗教实践并不具备一致性。此外,传统的宗教观念和参与公益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宗教信仰来从事或掩饰民族分裂主义和反社会、反人类的恐怖行为,是对宗教信仰及其核心价值的背叛和亵渎,是妄以宗教之名来敌视宗教、反对其纯真信仰,也是对宗教基本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的伤害和摧残,而这恰恰就是宗教极端思想的本来面目。宗教极端思潮所反映的不是宗教信仰所追求的本真,不能代表宗教信仰的基本思想,而是对宗教信仰的巨大歪曲和根本背离。在反对暴恐活动和宗教极端主义思潮时,我们必须标本兼治,既要打下暴恐分子的嚣张气焰,又要从根本上正本清源,进入宗教信仰体系内进行积极引导,让主张正义、和平的宗教教义占据主流,使那些极端思想在宗教内部也没有市场。反对宗教极端思潮的法宝和根本有效的举措,就是坚持正确认识宗教和对宗教的积极引导,只有把宗教看作我们社会的正常存在、把宗教信众视为我们的基本群众,才可能真正深入信教群众,达到以"攻心"而得以"同心"之效。所以,对待宗教的正确方法就是"积极引导"、"加强管理"、"独立自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