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9月21日至23日,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深入五台山等地调研时强调,要高度重视、坚决保护建设发展好五台山。对下一步做好五台山工作,他提出十个方面的意见。一要进一步高度重视起来。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圣地,是山西表里山河的第一山,是山西对外交流开放的第一窗口,是山西人民心中的第一名片。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对五台山的重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5,(9)
<正>近代的武昌不仅是首义之城,还是新佛教运动的策源地,太虚于1922年创办的武昌佛学院,则是新僧的大本营。在太虚建设"人间佛教"的推动下,武汉的佛教信徒几达数万,各种佛教事业兴盛,包括武昌佛学院、世界佛学苑图书馆、佛教居士林、女尼修学院等,大有中国佛教复兴之态。抗战爆发之前,对于武汉的佛教事业,武汉政商界的  相似文献   

3.
正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永平十一年(68)就建有佛寺。五台山青黄庙并居,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道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五台山,不同民族的佛教僧人之间进行广泛文化交流,形成极具融合特色的五台山佛教文化,突出表现在佛教文学、佛教美术、佛教音乐和佛教建筑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在促进五台山佛教文化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发展,而且对于传承农耕和游牧融合的特色文化乃至山西的文学艺术、民居建筑、民间雕塑艺术等,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统治者因个人信仰及政治因素,极力推崇佛教。加之山西独特的自然条件,迎来了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境内佛寺分布众多。这一时期,山西佛寺呈现出新建佛寺众多、分布广泛、分布不均及石窟寺较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大智度论》与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比较中印佛学的特质,以及理解二者的相同相异,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众所周知,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后,印度佛教只是在传承的历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观佛教、唯识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个时期。对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成为主流之后,各个时期的佛教都没有过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学说,并没有在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宗旨"。然而,大乘佛教理论的复杂性,导致修行者无法轻易把握所有的理论。佛  相似文献   

6.
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 :“五台归来不看庙。”它说明 :一、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首府 ;二、五台山佛教寺庙数量最多 ,式样最全 ,历史也最悠久 ;三、五台山佛教最能代表中国佛教发展的水平 ,抑或就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缩影。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其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级的佛教圣地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全面反映它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及状况的著作。诚为可叹 !值得欣慰的是 ,这个空白终于被填补了 ,这就是今年 6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 ,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崔正森研究员撰著的 70多万字的《五台山佛教史》 (上…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7,(9)
<正>在中国佛教史上,山西临汾籍高僧法显(334-420)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代表性人物,他不仅冒险西行,在中国佛教取经史上影响深远,而且译著经传,在佛教译经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除法显外,晚明时代的妙峰法师(1540-1612)或许是另外一位有较大影响的河东僧人了。不同于法显这位"国际化高僧",妙峰的传奇一生彰显出他的"本土化"特征:不像法显那样游历海外,虽去过江苏、陕西、河南、四川、云南等地,但其主要活动区域在老家山  相似文献   

8.
2007年10月10日至11日,山西临汾市政府在临汾金海湾大酒店召开了"法显学术座谈会",主题是"法显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收到论文17篇,来自北京和上海等地的佛教学者方立天、楼字烈、杨曾文、王邦维、黄夏年、徐文明、李利安、温金玉、吴平、冯巧英、萧黎民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总结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和经验,提出应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即: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佛教经典阐释,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思想;推动佛教文化创新发展,向世界弘扬中国佛教和中华文化。在这些方面,中国佛教协会开展了很多工作。一、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国佛教协会通过组织各种层级和类型的学习班、研讨班,引导佛教界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积  相似文献   

10.
<正>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以来,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在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族人文环境下,聚齐了三语系佛教,而南传佛教在中国更是为云南所独有。云南南传佛教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多元文化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既是汉魏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也与隋唐社会环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关,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与儒佛道三教关系下中国佛教发展的新成果。对于中国佛教宗派如何评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例如作为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其主流思想如来藏佛性论是否背离了真正的佛教?本文认为,契理与契机是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原则。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佛教藉着怎样的文化载体,其随机教化的方便与印度是否一样,而在于其根本的宗旨与佛陀创教的本怀是否一致。中国佛教宗派的理论具有儒学化、道学化的特色,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或不承认其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及与之根本上的一致。中国佛教的儒道化色彩,并不影响中国佛教仍然是"佛教"。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5,(6)
<正>佛教是中国与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文化桥梁,也是与世界各国佛教徒友好交流的精神纽带。因此,中国佛教走出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软实力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4月12日至13日,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与深圳弘法寺联合主办的"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特别安排了"‘中国佛教走出去’战略"这一议  相似文献   

13.
太虚大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是佛教改革派的领袖,被誉为佛教界的马丁·路德。他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佛教的转型。创办世界佛学苑是太虚大师进行世界佛教运动的重要实践之一,旨在将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佛教改造人类的思想,从而促进世界和平。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是太虚大师创办世界佛学苑的远因;太虚环游欧美各国,使"创办世界佛学苑"从设想转化为实践;世界佛学苑的分支机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成立;太虚提出中国佛学者应成为世界佛学苑的倡导人以及太虚与印度摩诃菩提会等佛教团体的交流合作;最后总结了世界佛学苑失败的原因和它对后世汉传佛教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昌县是浙江省的宗教工作重点县,佛教历史悠久,东晋时期高僧云集,成为佛教大乘般若学研究中心,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近年来,新昌县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与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联手,开展佛教中国化发祥地研究,在挖掘文化积淀、赋予时代内涵等方面不懈探索。自8月起,本刊将陆续连载"新昌佛教中国化"系列文章,分享新昌的佛教中国化历史传承与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15.
<正>《精进心》一书是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圣凯法师出版的"普隐心语"系列的短章随笔集,其中不仅可见其作为佛教"学者"的思考重心,事实上也处处透露出他作为佛教"法师"的宗教情怀。圣凯法师认为,"当代中国佛教面临三大现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商品经济社会和互联网时代。因此,必须依此而思考中国佛教的  相似文献   

16.
贯穿汤用彤的佛教史研究的主线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亦即力图阐发本土文化在与外来的佛教文化从冲突到融合过程中的主体性。他对于中国佛教史的三期划分,揭示出印度佛教中国化过程的三个阶段,表现出不同阶段佛教的形式和内容的沿革,并体现出不同文化由冲突到融合的规律。他对于佛教中国化规律的总结,有助于我们了解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机制,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识,不仅有利于佛教史学科的繁荣发展,对于探索外来宗教文化中国化规律、实现文明平等交流互鉴,也都极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界有关近代中国"世界佛教运动"研究的叙事,主要是以太虚的志行为中心,然这一场运动还有更多的细节可供探究。法舫作为太虚座下重要弟子之一,所负责的主要是佛教的世界化事业。梳理其参与世界佛学苑创建的经历、在《海潮音》上有关"世界佛教"的论述、海外留学弘法经历以及他与国际性佛教组织的来往情况,能够帮助我们对这一运动有更多细节性的观察。法舫作为近代中国佛教国际化运动的第一代践行者,其筚路蓝缕的经历对于今日"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宗教的国际化事业具有非凡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2021年12月27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佛教协会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协办的"2021年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人间佛教与佛教中国化",旨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中国佛教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发展经验,探索当代人间佛教思想体系,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道路实践。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7,(3)
<正>一佛教在北魏时期取得了空前的迅速发展;北魏是中国佛教关键的成熟期~([1])。然而,北魏鲜卑——这个崛起于漠北荒原的游牧民族,对于佛教的认识与接受,却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佛教在北魏的传播是伴随佛教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而不断进行的,也必然带有少数民族封建政权的特色;沿草原丝绸之路的佛教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魏书·释老志》云:"魏先建国于玄朔,风俗  相似文献   

20.
<正>佛教,过去是、将来还会是中国文化的润滑剂,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并且给出了理论的说明。为什么佛教是一种文化?佛教的文化价值或文化功能,究竟如何表现?本文旨在立足当代中国,讨论佛教的文化价值。一、"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难题什么是"文化"?实际上存在不同语境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典籍与现代西方文献里,该词有不同的内涵。然而,这两层不同的内涵同时蕴含在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化"概念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