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一种宗教都会在其传入的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国各大宗教也是如此,经历了两种变化过程: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在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中国化"过程,成为"中国宗教";而无论是外来宗教还是本土宗教的道教,都要经历"时代化"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要求而发展变化。纵观我国各大宗教的发展历史,历代宗教界的有识之士总是以当时的  相似文献   

2.
正一天主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这在建筑、音乐、绘画等各种天主教艺术形式中都有所反映。天主教有圣像崇拜的传统,耶稣像、圣母像是天主教绘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尤其是圣母像,受到了信众的广泛欢迎。一方面圣母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给人以天然的亲和感,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在中国民众心中地位崇高的观音菩萨;另一方面,圣母怀抱圣子的形象和中国人的心理非常契合,因而大受信众欢迎也  相似文献   

3.
游乐 《中国宗教》2022,(6):82-83
一唐贞观九年(635),基督宗教聂斯托利派教士阿罗本携经籍来到唐朝都城长安,为中国带来了“景教”,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宗教教派。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沿袭了东方教会注重音乐的传统,其宗教仪式大多采用赞美诗与歌咏的方式,“七时礼赞,大庇存亡;七日一荐,洗心反素”。  相似文献   

4.
<正>一、基督宗教“中国化”意向的思想溯源基督宗教自传入中国始,就有着其“中国化”的问题,并影响到其在华的整个历史发展。如景教在唐朝的出现代表着基督宗教始入中华,当时在其教义解说及论证上就有着与中国儒佛道思想的混合。在其术语、神学及伦理道德的阐发上,都与中国传统观念及宗教信仰有着妥协和结合。景教吸收儒家忠孝思想,在景教碑就有“言国主助圣教之广,圣教助国主之光,盖圣教流行之益,缘帝王从奉”之言,要求其信徒尊君事父,包容祖先崇拜等中国传统观念礼仪。这种“将孝养主义与祖先崇拜合一,则实为景教所受儒教思想的影响”。(阳玛诺:《碑颂正诠》)此外,景教还大量借用了佛教术语和思想模式。景教士景净曾参与翻译佛经,因而常用佛典词语来阐述景教教义;而景教碑文中“道无常名,圣无常体”等则类似道教思想及文风,其“宗周德丧,青驾西升。巨唐道光,景风东扇”显然喻指景教东传乃老子之教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5月18日至20日,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在徐家汇天主教堂举行徐光启学术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120余人,他们是天主教內外的徐光启研究专家和学者。这是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国天主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今天,不仅在神学理论上要中国化,也要在教会礼仪生活、圣乐艺术、教堂建设等方面深入探索、大胆尝试。而四川近代"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可以在天主教建筑中国化方面,为今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来华天主教会大致经历过4个阶段:元代的有限适应化,明末清初以耶稣会为代表的与中国主流文化的深层适应,清末民初的殖民化,民国的本地化等。除却清末民初的殖民化这一天主教虽快速传播但却有失健康的特殊阶段,来华天主教会在历史上的中国化大致可以说经历过如上三个阶段,若论其鲜明特征和成就,则可以孟高维诺(Giovannida Montecovino,1247-1328)、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刚恒毅(Celso Costantini,1876-1958)等人所推行的传教路线为代表,其中,尤以民国时期由刚恒毅所主导推动的“本地化”运动最为影响深远,影响了今日中国天主教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6,(3)
正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光,号玄扈,松江府上海县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他致力于农学、数学、天文、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编纂《农政全书》等著作。他也是虔诚的信教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研究范围涉及农学、天文学、数学、水利等,他所编著的《农政全书》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百科全书"。他是进士,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团结互助、多宗教和谐共生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也是全国宗教工作重点地区之一。做好新时代内蒙古宗教工作,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针,以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为重点。本文将从分析内蒙古宗教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就进一步推  相似文献   

10.
正1922年,刚恒毅(Celso Costantini)来到中国,这位对艺术有着极大热情的枢机主教极力倡导天主教艺术的"本土化"。在他的影响下,当时出现了天主教艺术中国化的广泛尝试。其中就包括天主教绘画艺术。今年5月,故宫博物院与梵蒂冈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传心之美——梵蒂冈博物馆藏中国文物展",充满中国审美情趣的天主教艺术品是一大亮  相似文献   

11.
徐光启与马相伯是中国天主教界爱国爱教的典范。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从事的工作有异,但他们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作出了同样令人敬仰的卓越业绩。温故而知新,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重温这两位天主教界著名人物的嘉言懿行与卓越贡献,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天主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时代有不同卓越无差异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万历进士。晚明政治腐朽,阉党专权。徐光启独立不惑,历任翰林院检讨、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天启时,任礼部右侍郎,后遭阉党排挤去职。崇祯初擢礼部尚书,崇祯五年兼东阁…  相似文献   

12.
武昌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瑞明教友所著《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徐光启》一书除前言外共分九章,即时代背景、家庭出身、宗教生活、历法研究、介绍西学、农政全书、政治抱负、军事才能、生活作风。共五万字。今选载其中的一章“宗教生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吴涛 《中国宗教》2020,(4):70-7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天主教开始绘画中国化运动。其中,以陈缘督为代表的辅仁大学美术系的画家团体堪称这次运动的"主力军":他们尝试运用中国化的表现形式,创作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后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天主教绘画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道教兴起以后,根据社会变迁的需要,将泰山神纳入道教神灵体系之中,并延伸出道教的地狱信仰,重塑了中国人的“地狱世界”。与此同时,脱胎于传统民间信仰的泰山神信仰逐渐完成了道教化的过程,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对泰山神信仰的吸纳、利用、改造和扩容,不仅丰富、完善了道教本身的理论体系,也从侧面反映出道教中国化的历史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天主教著名学者徐光启墓将按原貌修复,修复工程于2003年6月6日动工。根据规划,徐光启墓除了要恢复墓道、设置华表、石兽、翁仲外,还要复原墓碑、十字架、坟体、托山、牌坊、石像生等。墓碑上的龟跌将依据嘉定孔庙进行复原。天主教十字架则采用大理石质,上面刻有拉丁文的颂词。徐光启墓在上海市南丹路光启公园内。  相似文献   

16.
正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演化,胡庄的天主教音乐与地方音乐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天主教音乐艺术形式。胡庄天主教民族音乐独别具一格,可以给听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它不但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探索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一山东济南平阴县的胡庄,素以中国的玫瑰之乡而闻名,坐落在这里的胡庄天主教堂也十分著名。而胡庄天主教民族音乐却不大为人所  相似文献   

17.
文殊菩萨成为广泛信仰的对象,是伴随着大乘佛法在印度的兴起、传播而形成的。文殊菩萨的生命境界便是般若空慧之体用的充分展现,其突出特征是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一体、神通方便,这一特征构成了文殊信仰的基本内涵。中国的文殊信仰呈现出极大的圆融性、深入性、普遍性,不仅焕发出强烈的宗教感召力,而且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力。在东西方文化大交融的全球化时代,文殊信仰所代表的东方智慧、佛教心文化,对西方文化可提供重要的价值反思,对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模式,尤其能发挥智慧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倩 《中国宗教》2021,(3):80-81
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步与儒道两家会通,实现中国化的转变,这是中华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一次大规模相遇与互融,也是世界范围内异质文化之间和平融会的成功范例.梳理佛教与儒家、道家道教之间求同存异、互摄互荣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对于当今正确处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文...  相似文献   

19.
<正>9月26日至27日,国家宗教局在北京召开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研讨会。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我国现存的五大宗教,都经历了逐步适应中国社会的复杂而曲折的过程。而今天所讲的中国化,既具有宗教应当适应中国社会的一般意义,更具有宗教应当适应当代中国的特定含义。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广泛讨论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探索。本期特摘编刊发部分会议观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徐光启的姻亲脉络为线索,通过材料考证,特别对孙致弥、许缵曾的信仰世界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和探讨.孙、许二人是上海著名天主教世家的第二、三代教徒,相比于其祖辈,他们的内心世界已很少"两头蛇"的强大张力,也不复有对天主教"惟一真道"的执着,故相应增加了对别种教派的宽容,其人生指南往往是由多种价值理念和宗教关怀杂糅而成.天主教的本真蕴含逐渐消融在固有文化的血脉之中,必须将其置于生平、家世、事功及其人际脉络等诸重透镜之下方能予以辨析.这种信仰生活的内涵嬗替,在明清天主教世家的后代身上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