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言祖语     
伽提婆 《法音》2005,(7):1-1
摩诃男!如是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摩诃男!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诤。彼既如是共斗诤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摩诃男!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摩诃男!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杖,转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摩诃男!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摩诃男!复次,众生因欲缘…  相似文献   

2.
《汉书·货殖传》里有一段文章说:“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夫然,故上下序而民志定。……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谊而贱利。……及周室衰,……陵夷至乎桓文之后,礼谊大坏,上下相冒,国异政,家殊俗,耆欲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佛教界发生诸多僧诤,尤以曹洞宗云门系僧诤为引起制度变革的典型。云门系僧诤主要围绕着祖庭显圣寺的住持职位而起。此次僧诤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寺院内部势力分化,僧众事务难以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云门系开山祖师湛然圆澄制定的规约没有对住持职位进行规范说明,后代法嗣无矩可循。僧诤发生后,显圣寺僧众根据寺院势力分化的局面,制定了住持的任期制度,这就是"三年之期"制度。显圣寺的"三年之期"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僧众争夺住持职位的混乱,是明清佛教发展中寺院制度改革的代表性案例,也对我们认识曹洞宗云门系的发展,乃至明清佛教的变革有着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4.
正"不争"一词在《老子》中出现8次,与之意义相近的语汇或表达几乎出现在大部分篇章,构成《老子》的思想底色。《老子》第66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67章讲"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即"不争",  相似文献   

5.
《楞严经》在晚明的流行,其主要表现形态是大量注解的出现。对《楞严经》的异彩纷呈的诠释,又是与这一时期的佛教复兴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本文以《楞严经》的诠释为中心,通过对晚明"《楞严》之诤"这一佛教思想史"事件"的梳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楞严经》的历史"境遇",并以此关照晚明时期佛教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5,(11)
<正>一、合作与发展——佛教和平论坛★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在主旨发言中说,佛教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体现在和平、智慧、慈悲和中道。尤其"和"的精神为僧俗所推崇。"和"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尤以慈悲、平等、和平、智慧的教义赢得世人的尊重和信奉。2000多年来,  相似文献   

7.
释演觉 《法音》2022,(7):11-12
<正>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少欲知足是佛教倡导的重要理念。佛教认为,少欲知足是修行成道的必要条件,是安乐自在的根本前提。《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在少欲知足理念熏陶下,中国佛教形成了崇俭戒奢的优良传统。唐代百丈清规规定“斋粥随宜,二时均遍”,务求饮食节俭。僧众用斋心存“五观”,就是从细节处培养和践行崇俭戒奢精神。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11)
正一、序佛教的社会作用若能自豪的以"千年传承的法脉"作为自我评价,那应该是在不同的时期,佛教通过教法的合理运用,善于吸收各时代的精神,从而作出适合当时时代的实践方向,在历史中留下顾及社会不同层次的民众所需的鲜明足迹。尤其,强调实践大乘菩萨道的韩中日佛教在悠久岁月里讲求与大众共修的"生活佛教"为目标的上求菩提,更重视下化众生而指向"共生共存社会",不懈地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7月30日)一、经典与理论依据佛教的放生活动,首先源于佛教经典的记载。例如《梵网经》说:"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可见,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情怀与自他不二、因缘果报的智慧。因此,历史上中国佛教大力倡导戒杀、素食,积极组织护生、放生,并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放生文化。例如,南  相似文献   

10.
李贺敏 《法音》2010,(7):58-58
<正>本刊讯6月22日上午,中国佛学院"名誉教授"、日本净土宗佛教教育学园理事长水谷幸正先生,应邀在中国佛学院作了题为《佛教思想与共生社会》的讲座。  相似文献   

11.
<正>无论是研究舞蹈还是宗教,都无法忽略它们彼此共生的关系。佛教与舞蹈,都是对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有形的佛教活动与有形的舞蹈形态,其中蕴含着无形的佛法与无形的精神诉求,共同构成了"佛舞一体"的虚实共生之美。一、千手观音,千手舞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诵经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途径,为了让信徒更加明白教义,一些艺术化了的手部动作逐渐在僧人诵经的过程中产生。这些具有印度佛教风格特征的手部  相似文献   

12.
小和尚讲的故事出自《众经撰杂譬喻》,在《大庄严论忡也有类似的内容。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佛教提倡正信,反对迷信。有没有神通这回事?什么是神通?怎样正确看待神通?这个问题一时不好说。就佛教而言,神通是不究竟的,即使有神通也不能用来哗众取宠。佛教要求证得了生脱死的大智慧,断除个人因无明而生的烦恼。各种修行法门都是弓1导人求得解脱道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个故事会给读者一些启发,从而更加了解佛教。(理净)六师:释通牟尼同时代的外道。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复次,施有二种:有净、有不净。不净施者,直施无所为,或有为求财故施,或愧人故施,或为嫌责故施,或畏惧故施,或欲取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狂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贵故应施,或诤胜故施,或妒瞋故施,或憍慢自高故施,或为名誉故施,或为咒愿故施,或解除衰求吉故施,或为聚众故施,或轻贱不敬施;如是等种种名为不净施。净施者,与上相违,名为净施。复次,为道故施,清净心生,无诸结使,不求今世后世报,恭敬怜愍故,是为净施。净施是趣涅槃道之资粮,是故言为道故施。若未得涅槃时施,是人天报乐之因。净施者如华璎珞,初成未坏,香洁鲜明;为涅槃净施,得果报香亦…  相似文献   

14.
二谛就是俗谛和真谛。“谛”是实义,即非虚妄。审实不虚,谓之为谛。二谛之理难晓,涵义浅深有异,从来争论较大。如《法华经玄义》卷二下所指出:“夫二谛者,名出众经,而其理难晓;世间纷纭,由来硕诤。《妙胜定经》云:‘佛昔与文殊共诤二谛,俱堕地狱。至迦叶佛时,共质所疑’。二圣因地尚不能了,况即人情强生去取。……古今异执,各引证据,自保一文,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破山禅派与聚云法派之间的僧诤所作的探讨存在不少误区。结合双方的言论来看,破山海明对吹万广真的"从上古人单教人明心见性"、"明眼行道者妄行棒喝"等禅学观点的批判是误解了吹万广真的真实意图。破山海明及其法嗣山晖行涣对聚云法派传承问题的驳斥则反映出两派在法派诤议中的不同立场,破山禅派是以面禀亲承为原则,辟聚云法派传承之妄。聚云法派主张以心心相印,反对专务源流的形式主义做法。聚云法派没有因两派僧诤而迅速走衰,它在清代康乾时期的浙江地区相当繁盛。  相似文献   

16.
池田大作"人间论"对话思想是具有当代日本新佛教特色的文明间对话理论。此理论的提出与其大乘佛教《法华经》信仰、日本传统佛教日莲思想、创价学会的"创价"精神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可以说,大乘佛教的法华理念为"池田对话"提供了佛理根基,日莲佛教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为其提供了行动依据,创价学会以"人"为本的"创价"精神是其不断拓展对话的直接动因。"池田对话"的开展让创价学会作为现代佛教团体更具开放精神,池田大作提出的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宗教与社会融合发展的"人间论"现代佛学对话理论,亦具有深入探讨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4,(12)
正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佛教已传遍世界各地。佛教不仅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著称,同时也因其中道、慈悲、和平与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赢得世界广泛的尊重。佛教是一个和平的宗教。佛教教团对内要求"六和敬",对外主张非暴力。佛教在两千五百多年的世界传播史上,从未因自身原因和传教而发动战争,相反,佛陀和历代祖师在延缓、消弭战争或有效医治战争创伤、和谐社会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佛教是一个重视文化交流、以  相似文献   

18.
太虚初评<新唯识论>文言本,明知其尚宋明儒,以执实之凡情直觉,误会并诽毁般若、唯识,却仍容之于真如宗,许其接近禅宗;着眼佛门内诤故.再评其语体本时则指出:其附会禅而归本<易>所立之"寂然"本体实为有漏异熟,乃谬以世间流转事上比佛果法界,故为唯心的顺世外道;儒佛之争时已尖锐故.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是业?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教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5,(11)
<正>2015年10月24日至25日,我们——来自全世界5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佛教代表相聚中国江苏无锡,隆重举行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两天来,我们围绕"同愿同行,交流互鉴"的主题,在佛教与和平、佛教与文明、佛教与公益慈善、佛教教育、僧团建设、佛教弘法、佛教青年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讨,彼此交流思想、分享经验、表达关切、凝聚共识,取得了积极成果。众生自他相依,人类缘起共生。只有全世界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