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越国王钱俶三次刻印《宝箧印经》、三次造塔时间上联系紧密,以往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钱俶所造阿育王塔均用于装藏《宝箧印经》。本文首先引述和辨析了中日学者关于日僧道喜《宝箧印经记》的最新研究进展,提示其背后道喜的撰述立场可能影响了历史记述。继而考察目前存世的钱俶刻印《宝箧印经》的贮存方式、吴越国阿育王塔的内部构造,试图厘清经、塔的真实共存关系,发现两者往往分离贮存。最后将钱俶所刻《宝箧印经》与其所造阿育王塔在东南沿海吴越至宋大塔中共存的仪轨实践和历史背景作一引申推测,认为《宝箧印经》乃是一种"法舍利",吴越国阿育王塔在当时应是作为"法身舍利"和江南佛教圣物加以供奉,而非根据《宝箧印经》所造。钱俶造塔纳经的幕后推动者很可能是力倡印经造塔弘法的吴越高僧永明延寿。  相似文献   

2.
人生与灯草     
一位朋友带着问题去拜访一位高僧。他问高僧:漫漫人生,为何常常显得这样平淡?高僧并未答话,而是从屋里端出来一盏煤油灯,嘱朋友把灯点亮。灯火如豆,但还可以看到室内的一切。高僧告诉这位朋友可把灯拨亮点儿,再拨亮点儿。  相似文献   

3.
憨山大师是明代五台山的一位著名高僧崔正森《清凉山志》卷3曰:“或久栖胜地,道著清凉;或暂入兹山,感通大圣”者,就可为五台山的高僧。憨山大师不仅来过五台山两次,前后住了九年,而且修禅开悟,也是印证于五台山;他不仅研究宣传了五台山的佛教,而且也保护了文殊...  相似文献   

4.
余玲 《法音》2022,(3):5-11
<正>东汉永平年间,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应邀驮经至洛阳白马寺,在此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大约有三百余卷佛经陆续传入并译出。这场以汉明帝夜梦金人而发起的闻法求经之旅,声势浩大而历时绵长,俨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宗教文明互鉴史上的一大盛事。但时至今日,在译介至中国境内的众多佛教经籍中,绝大多数梵文原典已经散佚,现有可资对勘之梵文原典的经文唯存九部,其一即是《楞伽经》。《楞伽经》的梵文原本为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5.
莲池大师     
莲池大师不仅是一位莲宗祖师,而且也是一位禅教律和华严的行者。他的儒释和合、禅净回归和《云栖共住规约》等思想,都对后世影响颇大。他不仅是明代五台山的一位高僧,而且也是明代四高僧之一。  相似文献   

6.
晋孝武帝是晋代信奉佛教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一直礼遇高僧,经常与著名的高僧来往问道。他还听从尼僧的建议来管理朝政,并以皇帝的命令厚葬那些圆寂的高僧。作为九五之尊的帝王,孝武帝还皈依在高僧门下受持五戒,成为一名虔诚的佛弟子。下面就对晋孝武帝与佛教的关系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正一位立志在40岁非成为亿万富翁不可的先生,在35岁的时候,发现这样的愿望根本达不到,于是放弃工作,开始创业,希望能一夜致富。 五年间他开过旅行社、咖啡店,还有花店,可惜每次创业都失败了,也陷家庭于绝境。心力交瘁的太太无力说服他重回职场,在无计可施的绝望下,跑去寻求高僧的协助。高僧了解状况后跟太太说:"如果你先生愿意,就请他来一趟吧!"这位先生虽然来了,但从眼神中看得出来,这一趟只是为了敷衍他太太。高  相似文献   

8.
僧肇(384—414)是佛教著名高僧,被后世佛徒尊为“圣师”。他的著作自南北朝至现在,一直被佛教僧侣所颂扬。只有五台山两位高僧对他的《物不迁论》进行了批驳。这两位高僧是清凉国师澄观(738—839)  相似文献   

9.
(2012年4月5日)各位高僧大德,各位领导,弘法寺各位僧众,同志们、朋友们:2012年4月2日凌晨,当代高僧、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安祥示寂。从此,党和政府失去了一位亲密朋友,佛教界失去了一位慈悲导师。今天,我们在此追思本焕长老,由大敬而生大恸。  相似文献   

10.
明代五台山著名高僧镇澄法师在所撰《清凉山志》卷三“高僧懿行”中云:“传载高僧者,所以彰夫清凉宝山,实陶化圣贤之域。自佛法入中土,凡能出尘体道,以极佛化者,称高僧。……今之所载,凡有二焉。  相似文献   

11.
鉴真和尚与扬州大明寺能度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6周年。饮水思源,我们不得不提起我国唐代的一位著名高僧鉴真和尚。当年他应邀赴日本,出生入死,经六次东渡,方才实现。他留居日本十年,毫无保留地将我国的佛教及建筑、雕刻、文学和医药等传播过去。他的崇高道德和不...  相似文献   

12.
邓莉雅 《法音》2022,(12):46-51
<正>憨山德清(1546-1623)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吕澂曾经评价其为四高僧中最为出色者,因为他,“由台贤所代表的中国义学在此时又来了个回光返照”[1]。憨山一生著述丰富,其中他的《金刚经决疑》在众多关于《金刚经》的注疏中是较为特别的一部。其特别在于,一方面,他不再延续过去逐字逐句地注解经文的方式,而是以高度融合与概括性的思想来论述《金刚经》的主旨,这其实也是宋明以后的许多《金刚经》注疏不同于唐及以前对此经的注疏之处;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7,(9)
<正>在中国佛教史上,山西临汾籍高僧法显(334-420)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代表性人物,他不仅冒险西行,在中国佛教取经史上影响深远,而且译著经传,在佛教译经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除法显外,晚明时代的妙峰法师(1540-1612)或许是另外一位有较大影响的河东僧人了。不同于法显这位"国际化高僧",妙峰的传奇一生彰显出他的"本土化"特征:不像法显那样游历海外,虽去过江苏、陕西、河南、四川、云南等地,但其主要活动区域在老家山  相似文献   

14.
纪华传  安修 《法音》2010,(8):22-27
<正>高鹤年(1872-1962)是中国近代著名佛教居士,同时也是一位为朝山访道而四处行脚的旅行家,以及为赈灾救难而四处奔波的慈善家。他生活的时代是中国遭受内忧外患、人民饱受苦难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历经艰难百废待兴的时期,佛教界忧国忧教的高僧  相似文献   

15.
谭特立 《佛教文化》2011,(6):106-111
马一浮是一位誉满海内外的理学家,他深研佛学融合理学,周恩来总理赞称他是我国唯一佛学化的理学大师. 马一浮和弘一法师的交往甚深,丰子恺先生说高僧弘一是一轮朗月,而马一浮则是一片清空,二者同在一个境界里.  相似文献   

16.
姬虹 《佛教文化》1996,(3):35-35
在古代曾经有一位高僧,十九岁就上深山里查隐居,他在僻静处结f一座茅庐,在这里他住到一百多岁,每天吃野果喝山泉,不为物欲所累,一门心思修炼得道,修行三十多岁,他开始用手指写血经,就这样过了一生。时至今日,他所结的茅庐,所用过的器具,经过立百多年的风霜雨雪,早已消蚀化吉,但是他的真身和几十部血经依然完好如故,这就是著名的玉堂和尚。他的一生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他是如此来得清楚,去得明白,他秉持着如此鲜明而坚决的使命感——这是他有别于去美众生的基本点。他是有所为而来,作为一个修炼者,他的生命就是为了修…  相似文献   

17.
<正>朱士行,三国时期的高僧。他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他从西域求得的经典《大品般若经》,对当时的般若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远在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我们揭开丝绸之路辽阔而神秘的面纱,带来奇特而纷繁的异域文化。至公元67年,汉明帝因夜梦  相似文献   

18.
距今六十年之前,上一个辛巳年,弘一法师曾在福州怡山西禅寺掩关编著,辑录佛经和先辈高僧警句二卷,名《晚晴集》。其中选入诵帚禅师咏菊诗偈:“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弘一法师生平爱菊,由此亦可管窥一斑。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历史上,玄奘法师不仅是一位很有名望的高僧,而且是一位在佛学研究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佛学家,他译著的大量佛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玄奘这样的高僧大德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指不胜屈的。这就告诉我们:佛教界不研究佛学就只徒有虚名,失其本分。人所共知,佛经卷帙浩瀚,内容丰富,一部《大藏经》实际上就是一部综合性的佛教大丛书。这些宝贵遗产,经过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义净是唐代著名高僧。他早年不畏艰险,西行求法,从印度带回佛经四百部、五十余万颂;晚年不惮苦劳,传译佛经,一生译经五十六部、二百二十九卷。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继玄奘之后最伟大的翻译家,被誉为是我国西行求法运动的殿军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