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宋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宋朝历代帝王对道教的推崇,极大影响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于道教文化的态度,这也生动体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当中。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与道士群体交往密切,创作的作品涉及道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抒发仰慕神仙、崇尚清虚的道教感情,赞颂神仙高道的功业事迹,记述与道士隐逸的交往、与道教徒的诗歌唱和,描写道教的各类活动,对名山宫观的题咏等。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道教文化之旅》大型系列丛书以100所正式开放的道教宫观为对象,每册介绍一个宫观。向社会人群提供优秀的道教文化"产品",有利于提升道教形象、扩大道教影响。为打造道教文化精品,满足信教群众及道教文化爱好者需求,中国道协研究室以道教宫观为研究对象,推出《中国道教文化发现之旅》大型系列丛书,并在近日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向社会大众提供了一系列优秀的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3.
武当山道教文化杨立志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位居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首。据文献记载,汉魏六朝时,修仙学道之士荟萃是山,唐末,道教称之为第九福地;宋代道经尊此山为真武修炼之地,武当道正式形成;元代武当宫观教团日益发展;明成祖大建武当山宫观祠庙,明皇室长期...  相似文献   

4.
胡锐 《中国道教》2010,(1):15-18
一、道教宫观的内涵和外延道教的宫观是道教神圣宗教理念的屋化空间,集中反映了道教的神学思维和理念;它随着道教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可以这样说,宫观是道教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也是道教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刘迅教授来我所讲座2017年12月21日下午,美国新泽西公立罗格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迅先生在四川大学文科楼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158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诗·书·琴·园——晚清南阳道教宫观主导践行的文人艺术、地方精英文化与政治行动"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长江学者、我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主持,我所周冶副所长、张钦教授、张崇富教授、欧福克副研究员、朱展炎副研  相似文献   

6.
道教有许多积极的教义精神和内容,都是通过宫观展示和发挥出来的。依托宫观,道教在历史的过程中进步发展,展现了道教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特有的精神风貌,许多著名的高道也是在各个历史的时代中依赖宫观环境发  相似文献   

7.
<正>贵州道教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时,道教就已经传入贵州,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到了元明两代,道教在贵州得以迅速传播,彼时土官、流官、乡绅多信奉道教,广建神祠、宫观。及至清代,贵州道教开始逐渐深入民间,与民俗和民间信仰结合,进一步扩展了发展空间。至今,在贵州的许多传统民俗中都能发现道教的身影,贵州花灯便是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引言宫观,是当今道教的重要体现形式,也是道教文化的主要载体。人们要了解道教,信仰道教,甚或学道、修道,往往先从接触宫观开始。因此,宫观是人们了解道教、认识道教的主要窗口。宫观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道教的前途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锐 《宗教学研究》2003,1(2):104-107
本文通过对南北朝时期道教宫观的发展情况的分析,指出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官观发展的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道教官观在神仙信仰、斋醮仪式以及官观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方面已经与前期道教有了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汤慧 《中国宗教》2023,(1):66-67
<正>“宫观造像”是指道教宫观殿堂中供奉的神像。(陈耀庭:《道教礼仪》、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不同于个人以造功德为目的的造像,宫观造像的制作通常遵照官方规定的形制,因此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程式化的特点。道教宫观造像是道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于具有相对清晰、系统的发展脉络,因此成为研究道教艺术的优秀样本。  相似文献   

11.
<正>河北道教文化历史悠久,冀中南地区即是太平道的发祥地。1直到近现代,冀中南地区仍有众多的道教宫观遗迹。据统计,民国以前河北省道教宫观有347处,冀中南则多达222处,约占全省道教宫观的63.97%。2位于冀东南的广宗县,它的道教及斋醮始自太平道,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且历久弥  相似文献   

12.
宋代国家礼制与道教的互动 王志跃在《殷都学刊》2011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宋代国家的礼制与道教的互动关系,既有国家礼制对道教的吸纳以及国家对道教的多方扶持,也有道教积极融入国家礼制与道教回馈国家的可喜景象。在有宋一代,道教基本上是得到保护的,这就为宋代礼制吸纳道教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宋代国家礼制对道教的吸纳,包括从礼典到实践、从普通的祈拜到含有政治意图的禀告等各个方面。这既是宋代礼制发展的特点,也是儒道二教融合的体现。由于宋代国君的多方扶持,道教在宋代的发展中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与国家对道教的扶持态度相对应的是,道士也积极参与国家礼制。从道士参与吉礼、嘉礼、宾礼、凶礼的史实可以看出,道教正努力融入国家的各项礼制中去。在道士积极参与国家礼制的同时,道教宫观和道教仪式等,也在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田几多郎的“纯粹经验”与老子哲学 姚婕在《日本文化研究》2011年第3期中撰文指出,西田几多郎是日本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纯粹经验”是西田在《善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纯粹经验”即主客不分的状态。由此,西田进一步引申出“真正的宗教觉悟,并不是以思维为基础的抽象的知识,也不单纯是盲目的感情,而是自己悟得存在于知识及意志的根基里的深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宋代国家、礼制与道教的互动关系为:一是国家礼制吸纳道教,如直接纳入礼典、将祖宗神御置入道观、礼仪实施中吸纳道教等;二是国家多方扶植道教,主要表现在政治支持、经济赏赐、大修宫观以及临幸、题画等方面;三是道教参与国家礼制,这一点在吉、嘉、宾、凶等礼上都有所展现;四是道教发挥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娱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把道教宫观管理好,贯彻中国道协和省道协制订的两个《道教官观管理试行办法》,提高全省道教负责人的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陕西省道协于 9月16日至10月5日在周至县楼观台举办了省道教宫观住持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有全省19座宫观的27位负责人。培训班上,各宫观道长就近几年来宫观管理情况交流了经验。大家一致认为,陕西省道教宫观移交道教界管理以来,各宫观在庙宇维修、文物保护、绿化环境、财务管理、对外接待、服务社会及培养青年道教徒等各方面取得了不小成绩;大多数宫观建立与健全了各项管  相似文献   

15.
宫观和道教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教文化是我中华民族文化古老而又常葆青春的一支。它的重要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有识之士的公认,也逐渐为国际上所了解。道教文化曾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宫观是其存在形态之一,同时又在整个道教文化的演变、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这一点,对于认识它的面貌、特点有重大价值,也对当今弘扬其中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积极的内容,对于道教文化本身的发展,有重大的价值。一、道教文化的物化表现宫观作为道教宗教场所的总称,是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它本身是道教文化的产物,或者说是道教文化的物化。道教的宗教建筑泛称为宫观,是…  相似文献   

16.
<正>2010年以来,中国道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及驻会领导班子善尽职守、用心尽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坚持开展玄门讲经活动,营造崇尚经典、学习经典、宣讲经典的良好氛围。倡导文明敬香、合理放生、建设生态宫观,不断丰富和谐宫观创建活动。重视道教文化建设,出版《中华道藏》线装本,参与编撰《老子集成》,出版《道教文化之旅》丛书,举办各类道教文化活动,推广道教音乐、道教医术、道教武术,大力弘扬中华优  相似文献   

17.
<正>10月17日,第四届"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张金涛,秘书长王哲一,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嘉宾应邀出席。本次论坛是由台湾中华道教总会和江西省龙虎山嗣汉天师府联合主办,江西省道教协会及台湾各市县道教团体、知名道教宫观等协办,主题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同根同源,服务和谐社会",简称"同源、传承、和谐"。  相似文献   

18.
吴国桢 《中国宗教》2018,(11):78-79
上海钦赐仰殿道观,原名东岳行宫,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道教宫观之一。相传始建于三国,是东吴孙权为其母所建的家庙。志载初建于唐,梁上原有“信官秦叔宝监造”字样。宋代扩建,明永乐年间重修,明末毁于战乱。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修,占地三十余亩,前殿为东岳殿,后殿为三清殿,两边为十王殿,另有配房数十间,系沪上主要道教宫观,亦为清代申江盛景之一。清末渐衰,其后频遭侵吞,屡作他用。后遭到严重破坏,仅剩下一座危房——东岳大殿。  相似文献   

19.
道服,即道教服饰。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穿道服的现象零星出现,至五代而形成社会风气,北宋蔚为大观,形成了文人士大夫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穿道服的独特现象。文人主要在两种时空穿道服:一是在职官员非公务的私人生活中;一是贬官或无仕的在野文人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穿道服既来源于道士服饰中的"常服",又发生了变异。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是道教世俗化对文人影响在服饰方面的重要表现,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刻的文化意蕴:带有道教信仰意味;是闲适生活方式的象征;代表了一种与世俗礼仪相对的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20.
张燕 《中国宗教》2021,(2):56-57
中唐以后,随着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影响逐渐扩大,"悦禅之风"不但在佛教僧人中广为盛行,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流传甚广。到了宋代,禅宗和净土宗更是成为当时佛教的主流宗派。在此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教文化进一步融合,极大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