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密教对弥勒信仰的影响被学者认为是"有限"的,但语焉未详。二者的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经典、仪轨、造像等。弥勒信仰与密教的结合,产生了密教化的弥勒形象和密教化的弥勒经典,拓展了弥勒信仰修持方法的新途径。但弥勒信仰与密教的融合根本说来还是修持法门的结合。王雪梅,历史学博士,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人员。  相似文献   

2.
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太虚法师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复兴弥勒净土信仰而构建佛教新宗派——慈宗的历史,尽管昙花一现,却对揭示太虚的佛教思想变化有特别价值。太虚慈宗构建活动主要有两次:一是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时期,着意创设一个综合唯识宗和弥勒信仰的佛教新宗派,试图以宗派的形式复兴弥勒净土信仰。二是从1932年住持雪窦寺时期,把慈宗阐释为一个融贯全部佛法、以总持义面目出现的佛教发展新方向,并发展出建设人间净土的新弥勒信仰思想,超越了以往只注重往生的净土思想,是对第一次构建活动的转向和超越,消解和升华了此前的宗派意识。此后,太虚的弥勒信仰思想逐步与人生佛教思想合流,基于弥勒信仰而建设人间净土成为太虚人生佛教思想中融会人间性与超越性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6,(1)
正雪窦山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佛教名山,尤其是五代时期布袋和尚降生奉化,应迹雪窦山,因此更让雪窦山蜚声海内外。民国时期,太虚大师出任本山方丈,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并致力于雪窦山弥勒道场的建设。建设名山文化,本质上是为了传承中国佛教中的精华。弥勒文化中浓缩了中国人的情怀、信仰及追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虽然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但弥勒的形象早已被中国化,弥勒精神亦浓缩了中国人的智慧。近年来,雪窦山结合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弥勒信仰发挥着弥足重要的作用。9世纪中叶,回鹘迁居西域转而尊奉佛教,接受了弥勒信仰,并一直维持到15世纪。本文通过梳理已刊布的回鹘文文献,认为弥勒造像及经变画集中出现于北庭回鹘佛寺中,回鹘文本的弥勒经典以《弥勒会见记》残卷数量最为庞大,文学作品主要有《弥勒颂》《弥勒赞诗》《圣尊弥勒赞》以及佛经题记、发愿文等。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并非仅来自汉传佛教,而有可能也受龟兹以及中亚地区弥勒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7,(9)
<正>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法师,各位嘉宾:今天,我们在弥勒菩萨应化圣地、太虚大师曾经住持弘法的道场——浙江奉化雪窦寺,隆重举行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太虚大师一生的愿行事业,深入研究太虚大师的思想宝藏,对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不断开创佛教中国化新境界,构建世界新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谨向兜率内院中的太虚大师致以至诚礼敬,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7,(9)
<正>在中国近代佛教改革先驱、"人间佛教"倡导者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之际,中国佛教协会8月18日至19日在宁波雪窦山弥勒道场举办系列纪念活动,缅怀太虚大师一生卓越功德,弘扬"人间佛教"思想。本次活动由浙江省佛教协会、宁波市佛教协会协办,宁波雪窦山佛教协会承办。期间,举行了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传供大  相似文献   

7.
正今天,我们在弥勒菩萨应化圣地、太虚大师曾经住持弘法的道场——浙江奉化雪窦寺,隆重举行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太虚大师一生的愿行事业,深入研究太虚大师的思想宝藏,对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不断开创佛教中国化新境界,构建世界新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太虚大师是我国近现代佛教改革的倡导者。面对清末民初中国佛教内外交困的危机,太虚大师在佛教菩萨  相似文献   

8.
在中古时代,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极大地影响了民间社会生活。通过对隋唐时期佛教流传状况和佛教弥勒信仰渊源的阐释,来分析隋唐时期弥勒信仰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东晋出现了四大佛教中心:襄阳、庐山、建康、会稽。它们以佛理探讨为主,但民俗信仰也在教理佛教氛围中培植。道安在襄阳僧团内倡导了弥勒信仰;慧远在庐山教团中进行着阿弥陀佛的集体崇拜实践;建康皇室佛教充斥着低级淫祀;而会稽地区,却酝酿并盛行开了观世音信仰。这些民俗信仰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又具有相当的流动性。佛教的民俗信仰中有一个趋势:弥勒作为佛的身份和上生净土、释疑解难的一面被阿弥陀佛信仰取代;弥勒作为菩萨的身份及未来佛下生人间的一面渐被观音菩萨现世救济取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论、实践以及趋向三个层面系统地阐述了弥勒信仰的人间性特征。在理论层面,动态地考察了弥勒信仰从弥勒净土本义到大肚弥勒的出现,最后发展到人间佛教的创建的演进过程,展示了弥勒信仰的人间性特征;在实践层面,详尽地论述了弥勒大佛的建造所揭示的人间性本质;在趋向层面,深入地探讨了弥勒信仰的未来的人间性实质和走向。  相似文献   

11.
按佛教传统所说,瑜伽行派的创始人是弥勒论师。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是否实有其人无法定论,或以为在瑜伽行派形成以后,大乘佛教为弘传教义而假托弥勒菩萨之名。瑜伽行派的实际创立者当是无著和世亲兄弟两人。现存佛经中仍保存了一些署名弥勒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弥勒信仰曾一度盛行,并对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它作为印度佛教净土思想的内容之一,可在婆罗门教和小乘佛教中找到渊源。只是到大乘佛教形成时,为了解决人生未来问题,才在其净土信仰的系统思想中,产生了弥勒兜率净土的内容。这种思想,在印度的影响并不太大,但到传入中国以后,因与特定的社会条件相结合,却曾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崇拜弥勒的思想,跟随着不同时代的步伐,最先得到传播的是弥勒上  相似文献   

13.
佛教"疑伪经"与弥勒信仰--以佛教经录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淼 《宗教学研究》2006,(1):171-174
"疑伪经"是中国佛教经典中所特有的一类经典,它们尽管受到种种鄙视和排斥而难以流传,但是,从佛经目录中可以看出这类经典在特定时期仍然大量存在和流行,有些甚至保存至今.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弥勒信仰的疑伪经,是反映弥勒信仰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弥勒信仰在当时社会中的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论述弥勒文化的性质、特点和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弥勒文化可以为全球共享的理念。本文认为,印度佛教中弥勒文化本质上是其整体教义的一种集萃、提炼和概括。中国弥勒文化更多加入了中国固有文化元素,使弥勒文化的内容更丰富,世俗化程度更高,国际适应性更强。在当今世界局势处于巨变时期,倡导全球共享弥勒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和理念,有利于激发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共鸣,有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5.
胡同庆 《法音》2014,(4):56-61
正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关于弥勒信仰的造像和壁画很多。仅就经变画而言,便保存有《弥勒经变》多达98幅,同时还有大量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塑像。这些壁画和造像,反映了自北朝至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弥勒信仰情况。一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和中亚地区已出现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造像。随着佛教东渐,弥勒造像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弥勒造像十分盛行。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佛教传入首当其冲,弥勒造像自然滞形于此,在北凉、北魏、北周等洞窟中所塑甚多。这与北朝盛行坐禅、求弥勒决疑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弥勒信仰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即已始之,无论是上升兜率天的弥勒菩萨,还是下生阎浮地的弥勒佛,或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都广受崇奉。在中国,随着弥勒经典的不断译出和广泛传播,弥勒信仰在上层社会乃至民间迅速流传开来,成为先于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的信奉对象[1]。在我国公元460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7,(5)
<正>本刊讯4月9日至12日,应韩国佛教天台宗的邀请,以副会长宗性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6人访问韩国。4月10日,代表团一行在天台宗总务院长春光法师陪同下,出席大光寺弥勒宝殿落成开光庆典,宗性副会长与韩日高僧共同主法。宗性副会长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学诚会长对大光寺弥勒宝殿的落成表示祝贺,并指出中韩两国佛教友好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我会与韩国天  相似文献   

18.
正近代以来,海内外学者对弥勒信仰有较多关注,对弥勒净土也给予一定研究。佛教界的研究以太虚大师及其弟子印顺导师为代表,不仅在人间佛教的角度对弥勒净土予以高度肯定,并深有体证。成一法师编有《弥勒净土法门集》,进一步系统揭示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3,(10)
在外缘具足的情况下,佛教自身建设是决定中国佛教兴衰存亡的根本内因。以戒为师,大力加强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根基上的道风建设;培养千千万万合格的僧才,提高四众的素质;加强中国佛教协会和地方佛协的自身建设,这是关系佛教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大事,必须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当今中国的佛教,适逢大好的机遇。国家和  相似文献   

20.
法界春秋     
《法音》1991,(9)
雷窦寺为筹建弥勒佛学院开办培训班雪窦山资圣禅寺为浙东名刹,1932年,太虚大师住持雪窦寺时设“世界佛禅学观林”,提倡雪窦山为弥勒菩萨道场。为了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加强国佛教际文化交流,继承弥勒菩萨唯识思想,雪窦寺拟创办“弥勒佛学院”,现已着手筹备。由于目前条件有限,先办培训班,为将来弥勒佛学院打好基础,输送人才。培训班的教学,以人间佛教为指导思想,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培养一批既能管理寺庙,又能弘扬佛法的僧青年。培训班定于今年7月份开学,设佛学、语文、美术、梵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