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91,(1)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多少次历史性的考验,光照千秋,历久弥新。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科技日益昌明,社会不断进步,佛教这一古老的文明是否仍有其普遍适应的价值和独特的功用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一个关系到佛教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契理契机地拓展弘法层面的大问题。我们觉得,在这时代大潮的冲激下,每个佛弟子一方面应作佛法理论上的探究,树立般若正见;一方面应在行持上为现代人提供活泼鲜明的菩萨行榜样,将佛陀应世的本怀昭明于世,让菩萨精神的雨露洒满人间。  相似文献   

2.
日恒 《法音》2006,(5):36-37
佛教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之中。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人类社会和文明正面临着种种危机和挑战。作为因应这时代所带来的挑战,最好的对治方法就是交流。承蒙中国佛教协会的盛情邀请,有幸参与盛会,交流所得,诚属荣幸之至。1958年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寺庙和庵堂合组而成的联合会。它成为一股华社文化的推动力,贡献良多,如创办马来西亚佛学院,推行有系统的宗教教育,为培养佛教接班人而尽力。它与其他组织共同向政府争取佛陀日为公共假期,同时也代表佛教徒向政府进言,提供意见,提高佛教的形象。在这一个阶段里,由于各…  相似文献   

3.
黄丽娇 《法音》2022,(8):70-76
<正>中国佛教协会在《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中指出:“今天,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不是已经完成的历史,而是当前和今后我国佛教传承发展的时代大势与前进方向,是一个伴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汲取我国古代佛教中国化的宝贵经验,坚持我国佛教中国化方向,使佛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摆在全国佛教界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1]宗教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议题。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6,(11)
正一、序佛教的社会作用若能自豪的以"千年传承的法脉"作为自我评价,那应该是在不同的时期,佛教通过教法的合理运用,善于吸收各时代的精神,从而作出适合当时时代的实践方向,在历史中留下顾及社会不同层次的民众所需的鲜明足迹。尤其,强调实践大乘菩萨道的韩中日佛教在悠久岁月里讲求与大众共修的"生活佛教"为目标的上求菩提,更重视下化众生而指向"共生共存社会",不懈地  相似文献   

5.
正每一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都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效应。从时间效应上,宗教需要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而嬗变;从空间效应上,宗教会对所处时代的社会宗教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促进自身与整个宗教生态共同进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多信仰的国家,宗教生态更是一个融汇百川、博大精深的大系统。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融入中国社会,并形成了中国佛教,正是通过在时间坐标上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信仰形态嬗变,以适应不同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6.
<正>纵观古今,独具特色的中国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深邃悠久的历史传统,也展现了中国人兼容并蓄、锐意创新的人文精神。这其中,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对中国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古钟走进寺院,与佛教结合,与出家人的日常修行结合,正所谓"钟声警万里,鼓声慧十方"。伴随着时代的流转变迁,梵钟不仅成为中国佛教非常重要的法器、乐器,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典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佛教教育问题百年来一直受到教界、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持续关注。今天,这一问题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愈发重要。因为营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离不开佛教文明的要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佛教文明的力量;而化解当代世界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更离不开佛教的智慧。一、当代中国佛教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初窥一是清末以来佛教界人才匮乏稀缺的状况愈发严重。传统的僧教育中宗门(禅)教育如龚自珍所言的"禅门愈降愈滥,愈诞愈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浪潮中,佛教也正在走向西方社会,其中佛光山系统的人间佛教取得了最为突出的成绩。基于对大洋洲佛光山系统人间佛教信仰群体的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我们可以基本把握这一群体的社会身份、信仰生成、实践开展以及面临的挑战,从而理解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人间佛教进入西方社会的民众基础和传播渠道,特别是这一群体所呈现的信仰取向与实践特征。以此作为东方文明进入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有助于我们认识佛教挺近西方社会的内在机制与具体进程,从而为理解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元交往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赵九明 《法音》2014,(6):16-23
正一、问题的必然性及其意义人类文明进入以科学为轴心的知识时代,从佛教境遇的角度看,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中国,近代以来一个大体上的宏观过程是:前期,佛教被视作宗教迷信遭遇批判打压;后来,宗教信仰者得到怜悯和同情,佛教被当作一种文化载体来研究;当前,佛教处于边缘性的宗教文化地位得到包容,其现实的某些积极因素或价值成分得到认同。毋庸置疑,这是佛教境遇的一个向好过程,佛教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以及佛教现代发展模式与途经,正在教界内外广泛热议,佛教融入现代社会并健康发  相似文献   

10.
<正>进入21世纪,佛教面临一个如何适应发展、顺应潮流的选择,所以佛教界应当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寻求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佛教寺院管理方法与弘法新模式。想要听讲佛法,但没时间去寺院?没关系,我们有微信公众号;上班时间想要喝上一碗寺院里熬制的腊八粥?可以的,留个地址,我们快递给你;想知道你这个月在念佛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12月23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什刹海书院协办的2017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什刹海书院(北京广化寺东院)举行。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始于2014年,每年一次,选取一个佛教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主题进行探讨,旨在以佛法之智慧来关切当下之现实社会。今年为第四次会议,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间佛教与未来社会"。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20年代末,太虚法师提出了"人间佛教"和"世界佛教"的理念,在佛教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佛教的伦理思想和世俗化倾向,最突出的特点是宣扬佛教"人间化"的时代精神。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国佛教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计算机结缘,开启了从深山走向人间,由道场走向电子屏幕的崭新时代。从最初电子公告栏的尝试,到第一家佛教网站的创  相似文献   

13.
王雷泉 《法音》2013,(1):18-24
一、佛教复兴中的围墙困境当前中国大陆佛教,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蓄势待发,指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多年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尚处于复兴临界点,指社会对佛教的需求,与现存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巨大张力。这一围墙困境,导致  相似文献   

14.
<正>《佛教与生态文明》是上海玉佛寺2008年召开的"佛教与生态文明"研讨会的论文集,是国内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亮点:一是研究方法的探讨。佛教生态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四龙 《中国宗教》2022,(11):62-65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既与印度佛教一脉相承,又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而成为东亚佛教的核心。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这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佛教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农耕文明、宗族社会的佛教形态。  相似文献   

16.
传静 《中国宗教》2023,(9):13-1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精神。以下谈谈我个人的体会。一、佛教中国化的“守正”,是要在保持佛教的根本信仰、坚持正信正行的同时,适应时代、适应社会。佛陀为佛法的弘扬定下了“契理契机”的原则。“契理”是指保持佛法的核心理念和教法;“契机”是指实现佛法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应机施教。佛教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爱国爱教传统,  相似文献   

17.
吴容锡韩 《法音》2010,(9):32-32,33-36
<正>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就不断创新着自己的形式与内容。佛教深知,如果它失去了创造之主体性的话,那么它就不可能在中土扎下根来,更不可能延续到现代社会。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里,佛教是  相似文献   

18.
正抚今追昔,灿烂繁荣的亚洲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佛教无疑是亚洲文明沧海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佛教文化起源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后花开三支,一南渡海峡,抵达锡兰、缅甸、柬埔寨等地形成南传佛教;一经丝绸之路沿线传入中国,又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落地生根,形成汉传佛教;一越喜马拉雅山脉,形成藏传佛教。三大语系佛教各自发展繁荣又紧密交  相似文献   

19.
汉传佛教在新加坡的早期传入,是作为"文明象征"与"权力象征",与移民社会、帮权结构紧密相关;二战前后,随着"人间佛教"在新加坡的传播,其菁英色彩与超越性特点获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随着中国大陆佛教输入的停止,汉传佛教作为"地方性宗教"完全"被嵌挂"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人间佛教"的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获得场域上的暗合。60年代后,汉传佛教在教育、文化、慈善、社团组织等领域有更大的作为,呈现出"人间佛教"背景下性别意识、菁英色彩与社会行动的结合。百余年的新加坡汉传佛教实践脉络,是汉传佛教逐渐放弃农耕文明的"地方性"向现代文明的"世界性"回归;其实践经验亦充分表明汉传佛教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我国佛教研究的深入,汉传佛教“社会生活史”问题亦成为学者们关心的重点领域之一。但现有的佛教社会史研究仍然面临着方法论方面的不足,较少关注佛教自身在中国化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与“宗教践履”,缺乏对僧众及其相关“行动”的关切,缺乏对佛教“整体性”及其文明属性等特质的理解,因此在还原历史上佛教社会生活史的特殊情境时难免会陷入碎片化、静态化、抽象化的境地,无法鲜活、具体地呈现佛教信仰者的生活情境、生命体验与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