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2016,(4)
正本刊讯3月17日,浙江大学在紫金港校区举行了佛教资源与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出任"中心"理事长,聘请国际文献保护基金会执行董事长Jeff Wallman,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杭州佛学院院长、灵隐寺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11月4—5日,由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东亚宗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佛教史论坛:佛教史料与史学"工作坊在杭州召开。本次论坛围绕"僧传与圣传"、"文本与文献"、"形象、仪式与史事"三大主题展开,促进了佛教史学、宗教学、写本学、文献学、图像学等不同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不仅就众多具体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还探讨了佛教史学与史料学的方法论与前景。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黄华新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指出浙江大学近年来极为重视佛教学科的发展,不仅引进了一批研究佛教的新锐人才,还大量投入学术资源,欲将佛教研究打造成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高地。在接  相似文献   

3.
<正>南传佛教僧人身上所披的红褐色、黄褐色的袈裟,都是按照《律藏》的规定进行裁剪、缝制和染色而成的,保留了佛陀在世时的服装式样。一、何谓南传佛教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的佛教,其规范称呼为"上座部佛教",这是南传佛教内部和国际通用的名称。上座部,巴利语Theravāda,由"上座"和"部"组成。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11月5-6日,由浙江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联合主办,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亚洲研究中心与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宗教文化与艺术研究室承办的"图像学与风格史:亚洲宗教美术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紫金港大酒店举行。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以"东西方宗教的相遇"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举行,以此为契机,东西宗教交流学会于1982年在京都成立。该学会始终秉承着一种探求精神,即共同致力于探求可以让佛教与基督教同时成立的理论依据。因此,可以说泷泽克己的"以马内利哲学"、八木诚一的神学思想、京都学派的思想一直是学会整体的思想基础。本学会的共同语言并非单一的佛教教义或基督教神学语言,而是一种宗教哲学。此外,在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方面,东西宗教交流学会也曾在美国佛教基督教学会国际大会上设立分会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3月22日至23日,"首届佛教疑伪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举行。来自美国耶鲁大学、2014年巴克内尔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法国远东学院、日本创价大学、新加坡佛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学者参  相似文献   

7.
2017年11月26日,纪念本焕长老诞辰111周年暨2017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在深圳举行,来自泰国、柬埔寨、老挝、尼泊尔、蒙古、缅甸、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高僧大德、佛教界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构建命运共同体,迈向南海新时代",探讨如何为维护新时代南海地区和平贡献民间力量;签署了《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备忘录》,就成立"南海文化研究院"、建立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常设机构等多项议题达成共识。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圆桌会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法师发表了题为"构建南海命运共同体、开创南海佛教新时代"的主旨演讲,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语系的佛教代表和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围绕发挥佛教特有的作用,解决当代世界的问题和人们的困惑等展开热烈讨论,柬埔寨大宗派狄旺僧王、老挝佛教协会副主席本玛·辛玛蓬长老等先后发言。与会各方还签署了《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备忘录》:一是尊重并保护佛教文化多样性,鼓励跨国合作研究,共建"南海佛学大数据";二是设立"南海丝路基金",专项资助佛教学术研究、培养高端人才、增进民间交流;三是在中国南海成立"南海文化研究院",依托地缘优势,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建构南海文化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四是每年召开"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成立圆桌会常设机构,负责处理圆桌会会务、基金管理及研究院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把欧美佛教研究学术史划为四个阶段:一、19世纪20-70年代,是起步阶段,确立了以"佛教文献学"为主导的研究范式;二、19世纪80年代到二战,是成熟阶段,在佛典校勘、佛教考古与思想解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形成了旧英德学派、列宁格勒学派与法比学派;三、二战结束到70年代,是转型阶段,东亚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传统的文献学与哲学研究之余,兼顾适应国际政治需要的"地区研究",在方法上更多涉及佛教的社会史、政治史等领域。四、80年代以来,欧美佛教研究中心从欧洲转到北美,佛教学术空前繁荣,西方佛教学者置疑他们自身的学术传统与理论预设,探讨佛教与西方社会深度交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5,(2):43
<正>本刊讯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是经国家宗教局正式批准的,"旨在培养高级佛学专门人才"的高级佛教院校,成立于1996年,现招收本科班学生35人、研究生班学生10人。一、学制课程本科班,学制4年,开设佛学理论、宗教实践、人文通识等课程;研究生班,学制3年,设有阿含、戒律、唯识、中观、禅宗、天台、净土、佛教文献学、佛教制度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合办的"浙大东方论坛"第八次学术会议——"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究讨会",经过三天的研讨,于2008年10月12日在杭州落下帏幕。来自浙江大学、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美国RUTGERS大学、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11月28日至29日,由陕西省宗教事务局、西北大学、陕西省佛教协会、陕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与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承办的"弘扬玄奘精神·推进文明互鉴——玄奘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敦煌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2.
正佛教,自19世纪传入美国,从最初的移民信仰发展至今,已成为美国成长最快的宗教。尤其是20世纪中期,一批批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例如妙峰、寿冶、乐渡、敏智、法云、浩霖、洗尘等长老,克服重重困难、不远万里来美国广开道场,为美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美国佛教联合会,正是在诸位大德的共同努力下,于1976年成立的。成立之时,正值佛教从美国社会边缘走向主流文化的过渡期,也是佛教本土化进程的关键期。"美佛联"以弘扬和实践"人间佛教"思想为方针,致力于佛教本土化的发展与弘扬。多年来,"美佛联"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7,(4)
<正>密宗作为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成立最晚的宗派,其教理、修法在印度佛教之密教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崭新的本体论、心性论、实践论,并与禅宗、华严宗、唯识宗等宗派的核心理念相互交织,同时又具有自宗的鲜明特色,丰富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内涵。汉传佛教密宗于唐代中期盛极一时,却于唐末"会昌法难"之后逐渐式微。近代时,经过民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等人的提倡,又有持松、大勇、显荫、  相似文献   

14.
佛教研究室成立于1964年,是我所最早成立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范围涵盖中国佛教历史、佛教思想、佛教文献,并兼及国外佛教以及与佛教有关的其他宗教。在46年的历史中,不少蜚声国内外的优秀学者曾在佛教研究室工作过,在中国佛教史、佛教  相似文献   

15.
太虚大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是佛教改革派的领袖,被誉为佛教界的马丁·路德。他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佛教的转型。创办世界佛学苑是太虚大师进行世界佛教运动的重要实践之一,旨在将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佛教改造人类的思想,从而促进世界和平。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是太虚大师创办世界佛学苑的远因;太虚环游欧美各国,使"创办世界佛学苑"从设想转化为实践;世界佛学苑的分支机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成立;太虚提出中国佛学者应成为世界佛学苑的倡导人以及太虚与印度摩诃菩提会等佛教团体的交流合作;最后总结了世界佛学苑失败的原因和它对后世汉传佛教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承办的"新时代新宗教运动与邪教防治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ew Age Spiritual Movement and Prevention of destructive Cults),于2018年11月3日至5日在浙江杭州梅竺度假村成功举办。来自美国、挪威、澳大利亚、吉尔吉斯斯坦和意大利的6位国际学者和来自凯风网、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南开大学周恩来管理学院、福建神学院、浙江省警察学院、浙江大学的11位国内学者通过现场和Skype视频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金陵刻经处是海内外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被誉为"近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仁山居士创办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欧阳竟无、吕澂等佛学大师薪火相传,传承发展至今,已有150年历史。金陵刻经处是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发源地、佛教法宝流通中心,也是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7月5日,中国佛教协会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纪念活动在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以人间佛教的社会姿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与海外相关地区的佛教信仰体系展开不同形式的对话与合作,从而在倡导国际文化新秩序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王颂,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日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从东亚汉语佛教圈的宏观视角出发,以中日两国佛教为对象,把握汉语佛教圈的共性与特性,专长于华严宗的历史与思想研究。出版有专著《宋代华严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日本佛教:自佛教传入至二十世纪》(《世界佛教通史》全集第九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相似文献   

20.
在"人间佛教"的引领之下,台湾佛教将宗教的神圣性融入于世俗的生活之中,积极地从事社会关怀与福利事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台湾佛教也因此遇到了许多困境与挑战,首先,佛教的世俗化与神圣性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其次,佛教亟待进行文化的更新以及自身形象和功能的完善;再次,佛教面对着资本操纵和经济资源搏斗的生存困境。这些新的课题,会对大陆的佛教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