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译者引言     
倪梁康 《世界哲学》2013,(1):148-149
马尔维娜·胡塞尔(1860—1950年,娘家姓施泰因施奈德)是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妻子。马尔维娜的家庭与胡塞尔家庭一样,属于那些很久以来便定居于摩尔多瓦地区普罗斯捷耶夫(今属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①)城中的犹太家庭。1887年她27岁时与当时刚刚成为哈勒大学私人讲师的28岁胡塞尔在维也纳结婚。两人的女儿伊丽莎白(Elisabeth)、长子格哈特(Gerhart)和幼子沃尔夫冈(Wolfgang)分别于1892、1893和1895年出生。马尔维娜陪伴胡塞尔先后在哈勒、哥廷根和弗莱堡生活,直至胡  相似文献   

2.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左翼代表人物,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1917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因对该党叛变革命、实施暴力的行径不满而于1919年退出。随后便到弗莱堡大学,先后受教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和存在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尔,并在海德格尔指导下,于1922年写成了博士论文  相似文献   

3.
倪梁康 ,江苏南京人。 1 95 6年生。 1 98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 ;1 985年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 ;1 985年赴德国弗莱堡大学留学并于 1 99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 :《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 (三联书店 ,1 994年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存在信仰》 (德文版 ,克鲁威尔国际学术出版社 ,1 999年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三联书店 ,1 999年 ) ;主要译著有 :《现象学的观念》 (上海译文出版社 ,1 986年 )、《逻辑研究 (两卷三册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 994- 1 9…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与我们《道德经》的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于1946年春天,在弗莱堡(Freiburg)的木材集市广场(Holzmarktplatz)与海德格尔的相会之中,得悉他对翻译老子《道德经》感到兴趣.  相似文献   

5.
奥地利当代知名分析哲学家R·哈勒(R·Haller)教授应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所洪谦教授的邀请,于1984年9月6日来京进行学术访问。哈勒教授早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后进英国牛津大学在赖尔指导下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奥地利格拉支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奥地利哲学研究和文献中心主任。 9月14日和18日,哈勒教授在北京大学先后作了题为《维特根斯坦与奥地利哲学》和《维特根斯坦是新实证论者吗?》两个专题报告。22日他应邀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了题为《维特根斯坦与怀疑论》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哈勒教授就奥地利哲学传统、维  相似文献   

6.
索科拉夫斯基(Sokolovsky),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教授,卢汶大学博士,英语世界著名现象学家。主要著作有:《现象学导论》(2000)、《胡塞尔构造观念的构成》(1970)、《胡塞尔与现象学传统》(1988)、《胡塞尔的沉思:语言如何呈现事物》(1974)、《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结构与内容》以及《胡塞尔与弗雷格》。我于2004年在华盛顿做访问学者时,多次拜访了索科拉夫斯基教授,现将这些对话整理成文刊发,供读者参考。高:现象学是否属于现代主体主义传统,或者是反对主体主义传统而属于古代的实在论传统,仍然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你曾说,胡塞尔的某些论证和…  相似文献   

7.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取自美因河畔的V .克罗斯特曼出版社 (VittorioKlostermann ,FrankfurtamMain)于 1977年出版的《四个讨论班》 (VierSeminare ,1977)一书。该书辑录了海德格尔在 6 0年代和 70年代四个哲学讨论班的讨论。由于该书篇幅较大 ,我们摘译了 196 9年 9月 7日、 1973年 9月 7日和1973年 9月 8日这三天的讨论 ,内容涉及语言、希腊哲学、胡塞尔哲学和技术问题等。其中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评论 ,虽然数量不多 ,但值得关注。196 9年讨论班的举办地是法国普罗旺斯的多尔 (leThor)。 1973年讨论班在德国弗莱堡的采林根区 (Zaehringen)海德格尔寓所举行。参与者主要是法国哲学家。原文记录是法文 ,记录者有《存在与时间》的法译者F 费迪耶 (FFedier)、瓦岑 (FVezin)、蒙日 (Mongis)、塔米尼奥(Taminiaux)等。全部记录都向海德格尔宣读过。最后由居尔·奥赫瓦特 (CurdOchwadt)将法文记录译为德文。  相似文献   

8.
在胡塞尔意向性的行为现象学中,意志这种实践意向性行为扮演了本质性的角色。随着先验现象学方法的引入和目的论思想的发展,意志与悬搁及先验还原的内在关系也得以凸显,实践意向性行为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向。虽然胡塞尔始终坚持逻辑学和实践学的平行论思想,并在早期呈现出逻辑理性居于主导的态势,但这种平行论在其中后期却倾向于一种实践理性的目的论。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学精神和先验现象学的还原对新人和真正人的塑造,根本说来是作为实践行为被实施的,这是他弗莱堡时期思考的根本问题。实践意向性行为理论不仅在其现象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而且对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的话     
主持人的话:莱维纳斯(1906-1995),这位首先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引入法国,从而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法国思想,而且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哲学家,已经受到汉语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莱维纳斯生于立陶宛考那斯一个犹太家庭。1923年移居法国,就学于斯特拉斯堡哲学系。1928至1929年间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1930年回到法国,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直观理论》。1932年,他发表了法国第一篇研究海德格尔的文章:《马丁&;#183;海德格尔与存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维纳斯成为德国战俘。在集中营期间(1940-1945),他构思了《从存在到存在者》一书。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起,莱维纳斯开始系统地表述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在60年代和70年代,他出版了他的两部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总体与无限》(1961)与《异于存在或在本质之外》(1974)(我们这里译为《异于去是或在是其之所是之外》,理由见译文中的注释)。此后直至逝世,莱维纳斯以文章、讲课和访谈等方式继续不懈地阐发和总结他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胡塞尔在1908年前后向先验观念论的转变使他的学生们深受震动。人们认为,这是他否定自己早期的实在论,而集中研究对象。在这一点上,哥廷根时期的许多(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弟子都对这位大师困惑不解。然而奇怪的是,尽管弗莱堡时期的那些后期弟子们也反对他的观念论,但恰恰是他们,诸如海德格尔、芬克、兰德格雷勃和  相似文献   

11.
在现象学运动发展过程中,胡塞尔和舍勒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前者的《逻辑研究》如何影响后者的现象学发展的问题,是令人感兴趣的。舍勒曾回忆说:“当1901年笔者在哈雷的一次由费因格(H.Vaihinger)为《康德研究》的合作者所举办的社交聚会上首次结识到胡塞尔时,我们进行了一场哲学会谈……此刻就触发了一种后来存在于胡塞尔与笔者之间的精神联系,并且这种精神联系对笔者而言是极为受用的。”(Scheler,Ⅶ,S.308)这里的精神联系主要指当时刚刚出版《逻辑研究》(第一版)的胡塞尔在思想上与舍勒的关联。本文试图通过“质料”概念去透视这种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仔细研读胡塞尔最早写成的一篇"时间手稿" (1893年)的基础上,力图揭示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思想的起源,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胡塞尔现象学得以产生的思想背景.事实上,我们认为,胡塞尔的时间思想在其现象学中占据关键性的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心理学(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边缘"思想)在胡塞尔创立现象学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的《算术哲学(Ⅰ)》出版于1891年。在该书的书评中,弗雷格批评了胡塞尔关于概念的观点以及他通过抽象来说明数的做法。特别地,在批评胡塞尔关于定义的论述时,弗雷格表述了所谓的分析悖论,并且尝试通过涵义和指称的区分来消解这个悖论。弗雷格还批评了胡塞尔观点所导致的三个困难,即如何说明单位的同一与差异、如何说明0和1以及如何说明无穷数。弗雷格的批评对胡塞尔放弃心理主义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象学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纪念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现象学家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发表 1 0 0周年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 2 0 0 1年 1 0月 1 3日至 1 6日在北京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共同主办了“现象学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集中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现象学家、胡塞尔研究专家和学者 ,包括比利时卢汶大学胡塞尔档案馆馆长柏纳特 (RudolfBernet)、德国波鸿大学的威尔登费斯 (BernhardWaldenfeis)、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的卢格尼尼(MarioRuggenini)、美国布法罗大学的K·曹 (KahKz…  相似文献   

15.
伍麟 《哲学动态》2008,1(1):90-94
胡塞尔较早提出"现象学心理学"(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一词,他于1925年夏做了关于现象学心理学的一系列演讲和论述,后由W.比梅尔编辑人<胡塞尔全集>第九卷,卷名<现象学心理学:1925年夏季学期讲座稿>.  相似文献   

16.
这是胡塞尔与耶格施密特修女于1931-1938年之间的谈话记录.当时,在国家社会主义的影响下,胡塞尔越来越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耶格施密特修女是为数极少的坚持与其来往的朋友.在耶格施密特修女每次谈话之后记撰下来的这些记录中,有胡塞尔对其现象学和哲学的反省,也有他对德国以及欧洲时局的忧虑,还有他对他的那些学生和朋友的评论,特别还包含有胡塞尔在其公开发表的著作中极少谈及的对于基督教的思考.可以说,这些珍贵的谈话记录给人们勾勒了胡塞尔晚年的思考和生活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使胡塞尔的形象更为丰满.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事本身……它是意识及其对象性?还是在无蔽和遮蔽之中的存在者之存在?海德格尔1962年9月11-13日,海德格尔在黑森林托特瑙堡主持了关于他的“时间与存在”演讲的研讨课,在讨论记录中可以读到这样的看法:“胡塞尔本人在《逻辑研究》中──主要是在第六研究中──已经接近了本真的存在问题,但他在当时的哲学气氛中无法将它坚持到底”①。1973年9月6日,在海德格尔主持的弗莱堡采林根研讨课上,首先讨论的出发点问题是:“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说,在胡塞尔那里没有存在问题?”②我们试图接着这里的问题思考下去。在海德格…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我国56个兄弟民族之一的维吾尔族世居新疆,并以灿烂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人们所熟悉。殊不知,在我国内地的湖南省桃源县自明朝以来也世代居住着一支维吾尔族的苗裔,我国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就是湖南桃源的维族人。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主席曾向翦伯赞先生询问翦氏的渊源。从明洪武年间诰授湖南维吾尔族“翦”字旌旗算起,“翦”姓维族在620多年的岁月中,享有盛名。一湖南维吾尔族是元代西域高昌都督、回纥族哈勒将军(属高昌国回部望族)后裔。哈勒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公元1211年,亦即元太祖四年)在克鲁伦河与铁木真结盟,并统帅军…  相似文献   

19.
论人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与演变“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是胡塞尔在上世纪初提出的。胡塞尔早期对现象学的建构,主要依托于笛卡尔的“先验自我”概念,结果造就了一门彻头彻尾的本我论。为了摆脱他人的严厉指责,全面发展现象学,走出理论困境,胡塞尔亟需为现象学重新奠基,并最终把目光集中于“生活世界”概念。“这个概念在20年代之前就被胡塞尔零星地使用过。到了20年代,这个概念在胡塞尔那里获得了中心的意义,它成为一个根本问题的名称”。(倪梁康,第130页)胡塞尔虽然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集中论述了“生活世界”概念,却…  相似文献   

20.
一 1927年12月8日,N.卢曼降生在德国西北部小城吕内堡(Lüneburg)一个啤酒厂主家庭.1944年,17岁的卢曼在动荡的战争环境下中断学业,应征到空军服役.1945年被美军俘虏,度过一段战俘营生活.战争结束后重获自由,于1946年到弗莱堡大学学习法学并接受预备行政官员培训.1949年毕业,在汉诺威一家私人律师事务所工作.1952-1953年开始建立他著名的"卡片箱",这是卢曼做学问的独特方式,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引证收集在卡片箱中的文献,使各种文本之间形成一种无言的对话,体现出他的对比研究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