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评价<语言·意义·指称>一书中的哲学观点,作者在该书中提出了一个与传统语义理论完全相反的语义理论,从区别语义学指称和形而上学指称开始,作者定义了语义学标记,对否定存在陈述、空名陈述、分析性等语言哲学的重要难题给予了全新的解释,但这一解释是否完全、一致、系统而且直观仍然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创作语境下的虚构名字用法,我们拥有两个方面的直觉,即"无所指称"直觉和"有所指称"直觉,这导致虚构名字指称难题。针对该难题,空指称论者认为,创作语境下的虚构名字没有指称;全指称论者则认为,创作语境下的虚构名字同外部语境下的虚构名字一样,直接指称虚构对象。空指称论者尊重了"无所指称"直觉,但未能尊重"有所指称"直觉。全指称论者尊重了"有所指称"直觉,但未能尊重"无所指称"直觉。笔者提出接续主义指称观,据此,创作语境下的虚构名字通过指称时间部分完成对虚构对象整体的指称,虚构名字既"指称"了虚构对象,又"没有指称"虚构对象。笔者通过回应可能的质疑,完成对接续主义指称观的辩护。  相似文献   

3.
直觉与分析     
哲学兼具综合与分析。分析是一种认知模式,因而受制于分析者的判断、直觉和感受性。诉诸直觉会遭遇分析哲学家的四种诘难。第一个诘难是直觉与分析的联系并不紧密,对此的回应是:没有分析的直觉将无法言说,而没有直觉的分析是含糊而盲目的。第二个诘难是,直觉是一种认知活动,没有结构与之对应,而理论是关于结构的阐释,因此没有关于直觉的理论。然而,正是因为心智缺乏结构,心智才得以看"入"与看"着"自身,若不求助于直觉,理论就不可能建立。第三个诘难是反对把直觉纳入语义学的哲学分析中,对此的回应是:理论建构只有基于直觉才是可能的,并且分析性思维在每一步骤中都渗透着直觉。第四个诘难是"诉诸直觉是心理主义的一个实例",但不借助于直觉,分析、永恒实体、思想、涵义或真等概念都得不到理解。  相似文献   

4.
论指称理论的后现代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指称理论的演变历程是与“语言学转向”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泛起密切相关的。在这一过程中,“后现代”语义学的设定为指称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后现代”语言实在观的基底,由此使得指称理论能够冲破绝对确定性观念的束缚和对心理观念的禁烟,逐渐地确立具有深刻“后现代”特征的非确定性和心理意向性观念,同时,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也始终贯彻着整体语义分析方法的深化。因此,从宏观上揭示指称理论后现代演变的特征,对于透视整个语言哲学的后现代发展趋向,具有深远的认识论意义。一、从传统语义学的林村到“后现代”语义学的设定历史地…  相似文献   

5.
人们把一般形式语义学的起源追溯到弗雷格、塔尔斯基、蒙塔古和戴维森等哲学家。但是人们忽略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一种特定的关于语言、意义和世界的看法,它牵涉到普遍论、内涵指称论和组合原则等重要的哲学假定,而这样的哲学假定也是形式语义学先驱的著作中所假定的。因此,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对于形式语义学的基本原则和哲学假定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斯托克霍夫教授的研究不是历史性的,而是系统地比较了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和形式语义学的先驱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直接指称论的反描述论论证主要有三种,即模态论证、认识论论证和语义学论证。多数语言哲学家相信,这三个论证对于反驳一般的关于物理对象名字的指称描述论是有效的。但是,三个论证对于一种可能的虚构对象名字的描述论是否有效,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根据虚构对象名字在语义上依赖于性质描述的特点,根据这种描述所产生的模态性质、认识论性质和语义学性质,最终得出否定性的结论:三个反描述论论证对于反驳虚构对象名字的描述理论是无效的。因此,对于反驳描述理论来说,如果直接指称论者使用的三个论证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则至少对于某些种类的名字,指称的描述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单称命题观念的可理解性和合法性是当代弗雷格主义语义学与罗素主义语义学争论的焦点问题。在模态结构下,单称命题观念与一系列强有力的基本假设相冲突。普兰廷加等人发展了一个专门针对单称命题的标准论证,试图通过归谬论证来证明单称命题观念是不融贯的。面对之于单称命题理论的这一挑战,一种颇具潜力的应对策略是区分两种真理观念,即命题在"世界里"为真与命题在"世界上"为真的区分。此策略试图表明,承诺单称命题"在世界上为真"并不导致与基本假设相冲突。本文在此专门考察这一策略的可行性。基于真理问题与指称问题的内在联系,即语句指称(真值)是语词指称的函项,我们力图证明,两种真理观念的区分实际上可还原为著名的顽固指称固定性和持续指称固定性的区分。而后一区分可以相当严格地在卡普兰的二维语义学框架下得到说明。此框架的实质基础是指称纳入的概念。文章基于对空名语义学的相关分析,通过借鉴埃文斯的描述性名称构造方式,构造了一种独特的绝对空名。最后,以此为基础,我们试图表明卡普兰框架下的指称"纳入"概念难以贯彻到底,继而,以之为基础来为单称命题观念提供辩护的策略也难以维系。  相似文献   

8.
外刊学论     
布卢姆菲尔德 :“‘善’的规则———论道德语义学”(Bloomfield ,P ,“TheRulesof‘Goodness’ :AnEssayonMoralSemantics” ,AmericanPhilosophicalQuarterly ,Vol 40 ,No 3 ,2 0 0 3 )“康乃尔实在论者” (Cornellrealists)用指称的因果理论解释“善” (good)这个词是怎样获得它的指称或意义的 ,其方法与普特南和克里普克用来解释“水”这个词如何获得意义的方法一样。然而由这种道德本体论产生出来的语义学却并不是我们日常道德话语中的语义学。康乃尔实在论者的理论主要是 :CRT因果规定论题 (CausalRegulationThesis) :对每个…  相似文献   

9.
徐英瑾 《世界哲学》2013,(1):142-147
克里普克在本访谈中澄清了关于其早年的哲学学习经历的一些误解,并就如何正确理解其名著《命名和必然性》中的相关观点,进行了深入的阐说.在他看来,他在该书中提出的关于严格指示词的一般性理论,也适用于对于空名的讨论,但这种升级版本的严格指示词理论本身必须包含对于“假装原则”的承诺.在对于同书中提出的“指称因果论”进行讨论时,克氏进一步对该理论所具有的跨文化有效性进行了辩护,并拒绝了新兴的实验哲学方法论对于基于哲学直觉的传统分析哲学方法论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第一人称     
本文考察了卡普兰、弗雷格和刘易斯等人的观点,对第一人称代词“我”分别从语义学刻画、自我概念以及它在信念、命题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本文首先讨论了卡普兰等人关于“我”的语义学观点.对“我”的语义学说明的困难在于:“我”确定指称的方式似乎因人而异,每个人在使用“我”时都有其特殊的指称方式;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作者同意卡普兰的观点:要通过描述“我”的使用方法而非寻找弗雷格式的涵义来刻画“我”的语义.人们使用“我”时都依赖于一个先在的自我概念.作者随后考察了笛卡尔、休谟等人关于“自我”的观点,批评笛卡尔的“主体”理解会导致唯我论和循环,而休谟的“漂浮”的“自我”则根本无法理解.作者赞同笛卡尔关于“我”是思想主体和身体共同构成的统一实体的观点.作者还批评了安斯康姆将“我”等同于笛卡尔式自我而“我”并非指称性表达式的观点,指出她无法解释为何可对包含“我”的句子做存在概括.随后,作者考察了刘易斯对“命题”、“可能世界”以及“自我”等的理解,指出:虽然在刘易斯和他之间有明显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每个可能世界是唯一的,且都把其中一个可能世界视为现实世界,但在哪个可能世界是现实世界上却发生分歧.文章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把握“自我”,这种认识方式比任何纯粹的语言学描述更基本,它是我们使用第一人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叶闯 《世界哲学》2009,(2):26-32
大卫·查尔默斯对指称主义一直采取怀疑的态度,他在<概率与命题>这篇文章中,通过揭示指称主义和穆勒关于专名的论点与贝叶斯确证理论之间的冲突,提出了一种否定指称主义的新论证.查尔默斯论证的核心,在于表明贝叶斯确证需要一种指称主义不能满足的条件,即它需要非指称的信念对象.非指称的信念对象需要恰当的描述,可是,查尔默斯在他的语义学中所提出的"中心世界"等概念工具,在给出这些描述时,可能会遇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弗雷格因同一替换律讨论而提出了涵义与指称的理论,这个理论后来引出了弗雷格迷题。弗雷格迷题的形成有多方原因,直接指称论对弗雷格理论批评是主要原因之一,以至于可以说,这是产生于直接指称论哲学立场的迷题。尽管如此,弗雷格理论确有不足。最重要的是,弗雷格理论只有关于涵义与指称的理论,即只有语言层面的理论,而缺少认知层面的理论。这个不足使得在弗雷格理论基础上解决同一替换律问题难有令人满意的结果,让"迷题"多添了几分"迷"的色彩。这里将给出一个新的方案:在弗雷格理论的基础上,增加有关概念的理论,以概念和内涵、涵义等这些概念的形式刻画为中心,建立可以消解弗雷格迷题的形式语义学,即概念语义。通过概念语义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对弗雷格迷题的消解给出统一回答。  相似文献   

13.
根据指称主义语义学,一个专名的语义贡献仅仅在于其所指称的个体对象。在指称主义前提下,根据四元素语言理解模型,听者对包含专名的单称语句的理解在于把握说者表达的以专名所指称的个体对象为构成成分的单称命题。本文论证,在说者和听者对一个专名是否有所指称有分歧的情况下,会普遍地出现对单称语句的理解难题。为解决该难题,本文尝试利用假装概念,提出三元素语言理解模型,通过回应可能质疑对该模型进行辩护,并指出未来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基本的认知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等方面有着系统的差异。(cf.Nisbett,etal.)这方面的大量研究发现文化塑造了人的认知模式。受到这种研究的启发,温伯格对认识论中的哲学直觉进行了实验,发现认知直觉有着系统的跨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理性行动的说明向来是一个哲学难题,大众则普遍相信自己能够判断一个行动是否理性。通过设计若干案例调查大众的"理性行动"直觉,对调查获得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表明:(1)传统(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性行动概念没有很好地刻画大众的"理性行动"直觉;(2)大众对行动是否理性的判断也易于受一些因素(如行动的后果)的污染;(3)大众的"理性行动"直觉与哲学家经过慎思的直觉没有显然的差异。对理性行动的说明应充分尊重大众和哲学家共享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8,(5):147-151
指称理论,因其与意义理论和真理论的密切相关性,在语言哲学乃至分析哲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众多著名学者都试图给出完整可靠的指称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派就是罗素、塞尔等人所发展起来的摹状词以及之后的簇摹状词理论;相应的另一派则是以克里普克以及普特南为代表的直接指称理论。本文指出两种流派各自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二者都不能够达到最严格精密意义上的指称。通过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克里普克所做的相关研究工作,并不是对罗素理论的否定,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存建  何向东 《哲学研究》2012,(4):89-95,114
语词自身并不指称,作出指称的是人——这是斯特劳森(P.Strawson)关于名称之指称的一个洞见。然而,个体有关于名称之指称的对象的多个信念储备,在遇到含有某个名称的表达式并意欲对之做出反应时,他如何确定这个名称的指称?经典语义理论没有专门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语义学”一词此处是在一个较窄的意义上使用的。我们所理解的语义学是关于这样一些概念的全部思考,粗略地讲,这些概念表达一个语言的表达式和这些表达式所指称的对象与事态之间的某种关系。作为典型的语义概念我们可以举“指称”、“满足”和“定义”的概念为例,它们出现于下述陈述之中,如:  相似文献   

19.
分析句与综合句之间的界限是能够得到充分界定的。奎因试图将此种界限模糊化,却是基于一种误解:奎因不是让语义学摆脱掉在卡尔纳普工作中所发现的缺陷,而是否弃自然语言的语义学,用行为主义色彩的语用学加以取代。佩维尔·玛特纳在上篇首先论证:对于科学语言和自然语言的一种逻辑的,即非经验的、非行为主义的分析,是能够得到界定和有效利用的。对于弗雷格涵义—指称图式的一种流行观点的历史重估表明,指示不同于指称,涵义不同于内涵,从而更深入地批判了奎因论题。  相似文献   

20.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从语言的表述和交流方式方面对概念知识进行研究。它研究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试图从语言的结构中引出概念知识的结构。语言哲学不同于语义学,前者研究语言的一般特征,如意义、指称、真理、证实、言语行为以及逻辑必然性等问题,后者着重研究词和外物的关系。语义学是指号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