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骆长捷著《休谟的因果性理论研究:基于"新休谟争论"的批判与反思》一书于2016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当代"新休谟争论"入手,重点探讨了关于休谟因果性理论的三种解释模式:规则性理论、因果实在论和因果准实在论,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论战。为澄清论战中的疑点,作者着手处理了休谟因果性理论中的几个疑难:休谟的因果必然性概念及其含义;休谟理论中的"意义张力"问题;休谟的自然信念理论解读;对休谟的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休谟哲学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大多数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评价休谟的怀疑论及其社会意义,普遍忽视了从休谟本来的意义上考察他的另一个重要理论——观念联想理论,因而也就忽视了这个理论对现代资产阶级经验哲学中普遍存在的反“形而上学”倾向的重大影响。对休谟的观念联想理论现在还存有某些误解,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观念联想理论在休谟哲学中的地位认识不足,以为只是为了论证因果性理论才提出来的;第二,误以为休谟是在解决了本体论问题,即确定了对外部世界本体存在的不可知论以后,才依据这种  相似文献   

3.
以盖伦·斯特劳森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对休谟的因果理论提出了一种怀疑主义实在论的解读,形成了所谓"新休谟争论"。本文通过梳理和评估新休谟争论,对因果的本体论以及模态论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最终提出并辩护一种因果的怀疑主义规则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高全喜 《世界哲学》2003,(6):82-106
休谟的政治哲学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西方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对于休谟的政治哲学以及社会政治理论的研究就呈现出强劲的势头,随着现代自由主义理论危机的日益加剧,对于英国古典自由主义的重新梳理与解释在今日的欧美学术界正在日趋深入。本文是作者已经完成的《休谟的政治哲学》一书的一个章节,该文集中探讨了休谟的正义规则理论,尤其是核心的财产权理论。休谟在18世纪提出了正义规则理论,他对于财产的本质、稳定占有的方式、心理发生的机制,以及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作为法律规则的人为正义的特性等方面的看法,不但开辟了有关财产权理论的一个新的路径,而且对于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刊发表该文意在引起学界对于休谟乃至18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曾允 《道德与文明》2021,(5):96-104
由于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淡化了对同情的刻画并强调仁爱在道德中的作用,因此他在后期是否以仁爱取代了《人性论》中的同情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并由此退回传统的道德感理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但通过考察可以发现,休谟始终将同情,尤其是广泛的同情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仁爱并未取代同情的这种基础作用.相反,无论是在《人性论》还是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仁爱都对同情具有依赖性.此外,休谟之所以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对同情和仁爱做了部分调整,恰恰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同情对道德判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6.
把休谟难题解读为“能否从‘是’中推出'应该'”忽视了休谟难题中“新关系”的重要地位,是把该难题片面化为其第二层涵义的结果.“新关系”是休谟难题中的第一层涵义,是正确解读其第二层涵义的基础.“新关系”必然是一个陈述式道德命题,它的主语人称是第一人称“我”.道德调节功能的本质属性给“新关系”主语人称确定为第一人称提供必然性.陈述式道德命题自身的人称特性给“新关系”主语人称确定为第一人称提供可能性.在全面解读“新关系”的基础上,休谟难题的准确表述就是“能否从‘是’中推出‘我应该’”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休谟的认识论近年来休谟认识论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休谟认识论的本质。传统的观点认为休谟的认识论是唯心的和不可知论的。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经过较为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其认识论中有许多唯物主义的因素,其不可知论也不是绝对的不可知论。首先,休谟认识到观念是以感觉为条件的。他并未一概否认感觉印象有任何客观来源。他认为“外界对象只是凭着它们所引起的那些知觉才被我们所认识”。在这里他是承认了感  相似文献   

8.
休谟哲学产生后的200多年来,西方哲学界对它的理解和评价中有三种最有影响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由休谟同时代的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黎德和后来的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格林提出来的。1764年黎德发表了《根据常识原则来探究人类心灵》一书。这本书是专门反对休谟的,是从哲学上对《人性论》作出认真考察的第一部理论著作。黎德认为,休谟哲学的实质是怀疑主义,是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着重指出,休谟的怀疑论的根源是洛  相似文献   

9.
休谟哲学的解释者,通常都认为休谟是归纳推理的彻底怀疑论者。此外,休谟还被说成是提出所谓归纳法难题的第一位哲学家。然而,直到最近为止,休谟在这方面的论证,却还没有得到周密研究。由于这一论证成了注意的焦点,一场关于休谟在这一论证中想要建立的论点究竟是什么的争论仍在进行。本文的主要意图是对这种解释上的争端,完全按照原著尽可能明确地作出断定。我也希望从休谟《人性论》第一卷讨论怀疑论长文的来龙去脉中,找  相似文献   

10.
大卫·休谟论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谟认为 ,公正是一种社会契约 ,是尊重个人财产权的人为美德 ;功利是道德的最后裁判者 ,也是公正规则的唯一来源与基础 ;理想的社会与政府应以落实社会公正为目标 ,反对“平等主义”的社会利益分配。休谟还认为在特殊情况下 ,维护生存权的公正高于维护财产权的公正 ,从而为“剥夺剥夺者”的正当性留下了道德空间。休谟的公正理论虽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但对于当代社会的公正论研究仍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孙冠臣 《现代哲学》2001,(4):102-104
休谟问题是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问题,亦是因果关系有没有理性基础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断言,那样特定的原因必然有那样特定的结果,我们为什么形成由这一推断到那一个的推断呢?”实际上也是提出了科学理论中归纳方法的有效性问题,波普尔最先把归纳问题称作“休谟问题”,即: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或在什么条件下得到证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一方面回溯笛卡尔的“先验动机”,以笛卡尔的“先验动机”来考量休谟哲学的得失;另一方面则前瞻康德哲学,考量“休谟问题”对康德哲学的历史效应。通过这种“回溯-前瞻”的关联性分析,胡塞尔将休谟哲学织入近代哲学发展的统一性进程。因此,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本质上是以休谟哲学为切入点对整个近代哲学传统的系统反思。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休谟哲学的深层意图与其经验主义怀疑论之间的根本冲突,指明了消解这一根本冲突的方向和路径,澄清了近代哲学发展的旨归,即现象学是整个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  相似文献   

13.
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一直到整个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趣味(taste)问题一直是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从休谟的《论趣味的标准》(Of the Standard of Taste,1757)一文入手,分析休谟的美学思想与传统的经验主义美学之间的渊源和异同,以及休谟如何借助趣味标准这一理论对  相似文献   

14.
一般公认为休谟区分了两种因果性:一、两个"对象"的"相继性关联";二、两个"对象"的"必然性联系".  相似文献   

15.
功利与情感之间——评休谟的道德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休谟道德哲学的定位问题休谟道德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把功利和情感结合起来 ,这既是它的优点 ,也是它的缺点。其优点在于阐述的全面性 ,致使道德哲学的各家各派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理论资源。其缺点在于论述的跳跃性 ,以致给人以不连贯或不协调的印象。例如 ,Abelson和Nielsen在《哲学百科全书》的“伦理学史”词条中这样评价休谟的道德哲学 :“尽管休谟对这些论题给以一定的澄清和好意 ,但他的论述不知不觉地从一类问题转换到另一类问题 ,特别是从意义问题转换到动机问题 ,这是道德感理论所特有的转换。” ( p .93)“道德感…  相似文献   

16.
休谟的自然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休谟的哲学著作要非常细心。他写的每一页,尤其在《人性论》中,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依据各种不同的关联,说了那么多不同的事情,而且毫不在意他以前是怎么说的,这就使得很难明确地说出他是否讲过这个或那个特定的学说。他将同样的原理用于十分不同的题目,以至毫不奇怪,我们可以在他的叙述中找到许多字面上的和实际上的不一致……这就使得在休谟那里很容易找到各种哲学,要不然就是把一段陈述同另一段陈述对立起来,以致根本找不到任何哲学。”(引自塞比—比格为休谟的《人类理智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写的序言,第7页。该书下简称《研究》)格林在他的《休谟的“人性论”导论》中所采取的实际就是后一种做法。格林对《人性论》的解说引出了这样的结论:休谟没有任何确定的信念,他仅仅是把他从洛克和贝克莱那里继承的一些原则发展到怀疑主义的结局。除了由非理性的联想力所组织起来的主观的精神状态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既没有自我,也没有外部世界。格林坚决认为,休谟甚至是比贝克莱更有甚之的主观唯心论者,而且他还是一个非常彻底的怀疑论者,他把对自我之内或之外的永恒性、同一性、能动性的一切信念,都斥之为虚构和幻想。一切都是变化的:变化不受规律的约束。  相似文献   

17.
休谟主义者的动机理论是当代道德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道德动机的产生离不开信念和欲望的结合,反对道德信念能单独、自在地激发道德动机。本文首先分析了这一理论的基本特征与论证过程。其次,文章归纳了主要反对者的观点,即集中在对欲望和适应指向理论的质疑上。最后,文章利用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数据,提出道德信念自身无法自在地产生道德动机,回应了反对者的质疑,并认为这一争论是开放而持续的。  相似文献   

18.
叶枝青  王金福 《学海》2003,3(6):142-144
作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结果 ,休谟的怀疑主义是把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的最后阶段 ,是最完全最纯粹的唯心主义经验认识论哲学体系。休谟认为 ,人类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和观察基础之上 ,“思想中的一切材料都是由外部的或内部的感觉来的”① ,感觉经验是惟一的存在 ,感觉之外的任何客观物体和心灵实体是否存在都是不可知的 ,自我、外部世界和规律性全部是“虚构”的。休谟拒斥形而上学 ,他说“我们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书来 ,例如神学书或经验哲学书 ,那么我们就可以问 ,其中 ,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吗 ?没有 ,其中包含着关…  相似文献   

19.
张曦 《现代哲学》2013,(1):94-100
按照一种流行的意见,谈论public reason似乎是康德主义者的专利.休谟主义者据说因为预设了一个特殊的“理性”概念,并受到“实践理性怀疑论”的牵连,而最终没有机会谈论理由的公共性和公共理性能力思想.本文通过论证指出,这个观点本身是基于将休谟思想解读为主观主义思想的误解.一种恰当的解读,应当将休谟的思想理解为“客观化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休谟主义者所能发展出的关于理由的公共性、人类能动性、道德和道德权威性的本质的思想,反而将最终有助于我们最终重新考虑康德主义者在public reason问题上所采取的那种判断论观点的恰当性.  相似文献   

20.
休谟式动机理论已经被当成道德心理学和行动哲学中的一个教条。然而,这种理论教条在很大程度上却导致了人们对于休谟哲学理论的误解。为了澄清这些误解,重新审视休谟式动机理论的本质显得十分必要,而这种审视的关键就在于厘清作为休谟式动机理论组成成分的欲求和信念的本质。通过揭示欲求和信念都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心灵倾向,真正的休谟式动机理论不仅可以清除很多因为把欲求看作一种单纯的现象学观点带来的困难,而且可以改变人们对休谟动机理论仅仅作为一种工具主义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