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体论”是旧哲学的范畴,它有其特定的含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本来已不再延用这一范畴,但是近几年在关于物质概念,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又提出了本体论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直接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对象,内容和体系,所以就引起了关于本体论的提法是否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有沒有本体论的讨论。现就这一讨论述介如下,供研讨参考。一、有没有和认识论截然无关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2.
《哲学研究》1988年第5、6期上发表了拙文《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前不久又发表魏发辰先生专题论文《关于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兼与林定夷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魏发辰先生在文章中不但对我关于“问题”的定义提出了讨论,而且也提出了建立“问题哲学”或“问题论”的任务。就他对我的文章的质疑,本文作些澄清和说明。就他提出应当建立问题学或“问题论”这一任务来说,这是与笔者近十年来的努力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黄顺基等同志在《哲学基本问题和波普的“三个世界”》(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一文中,就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与哲学基本问题这一论题作了探讨。笔者认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扩大视野,就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的来龙去脉,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等问题进行探讨;而这样的探讨又必然要涉及到研究上的一些方法论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4.
“月亮问题”是量子力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尖锐问题,涉及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为此,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一、“月亮问题”能实证吗? “月亮在没人看它时是否存在?”这是所谓“月亮问题”的第一个疑难。李振伦同志在《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发表的《量子力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以下简称“李文”),对这个问题作  相似文献   

5.
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能否被某种新哲学所“超越”?这并不是什么新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以及研究建构其新的体系的过程中,有的同志又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这些同志认为,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只不过是僵化的模式。人们自身意识水平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可以“超  相似文献   

6.
有些同志认为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意识”在实际含义上是完全吻合的(参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8期吴建国、曹燕明《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这是一个值得讨论和商榷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两个不能完全等同的范畴,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哲学基本问题座谈会在哈尔滨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编辑部、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和《学习与探索》编辑部联合召开的哲学基本问题座谈会,于9月14日至15日在哈尔滨市举行。应邀参加座谈会的有该市的大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哲学工作者二十余人。会上围绕有关哲学基本问题的几个理论问题——存在概念与物质概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与波普的“世界3”,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中提出的一些主要论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1964年,我国哲学界就“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问题,展开了引人注目的讨论。但是,由于把政治与学术问题混淆起来,这场讨论尚未充分展开,就以对“合二而一”的批判匆匆结束了。“一分为二”被评价为“准确地、生动地、通俗地表达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学说”,被当做革命辩证法加以广泛应用。 经过十五年实践的检验,现在问题重又提出:“一分为二”是否准确地表达了对立统一学  相似文献   

9.
说某一观点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际上指的是这一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即“怎么样”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逻辑上看当然是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而形成的。因此,判定“实践”是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首要的基本观点,根本上不是看“实践”在促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的作用即着眼于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成为它自己,而是得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么样”的。就此而言,得出“客观实在”或“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便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0.
张鑫 《哲学动态》2006,(2):63-70
全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工作会议暨“哲学与当代社会”理论研讨会于2005年9月13日在冰城哈尔滨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承办。全国各省社科院的哲学所长及有关学者近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主要研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解方面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李德顺做了题为“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追问和思考———从一个平常问题谈起”的报告,提出了几个在认识上应该注意的问题。与会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第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哲学界对哲学基本问题曾进行过长期讨论。近两年来,讨论又继续开展。报刊上陆续发表各种观点的文章,一些地方的哲学学会和大专院校哲学系,都举行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会。涉及到的问题有: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同哲学最高问题是不是一个概念?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还是诸多方面?各方面的作用、地位及相互关系是什么?等等。  相似文献   

12.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而“物质”则是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础。在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讨论中,“实践”与“物质”这两个范畴的关系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下面的两篇文章就是从这个角度选用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发表意见,以利于讨论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3.
最近拜读了张华夏先生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10期上的大作:《“五个月亮爬上来”——谈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的“实在”概念》,有些不同想法,因为确实涉及科学、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所以希望提出来讨论,以求得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甚至受到衷心的拥护。那么,哲学又是什么态度?它是否接受“以人为本”呢?这个问题现在未必有一致的答案。十年前,笔者曾发表了一篇关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文章,就曾引起争论,被认为是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冒犯。(参见《哲学研究》1994年第2、8、9、12期有关文章)现在虽然理论环境进一步宽松,但是哲学上“本”的问题历来歧见极深,积重难返,看来今天仍有讨论的必要。“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本”的释义上。比起十年前,笔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观察视角也有进一步的深化和转换。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编辑部: 贵刊1978年1~2期合刊有吴江的《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文。在该期第45页上说杨献珍讲哲学根本问题时,“当涉及到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时候,多数话就不能听了,不仅不能听,还要批判。比如他讲,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又在同页上说我提出“综合基础论”认为五种经济成分是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围绕“恢复实践哲学的权威”或者“哲学的实践化”问题的讨论,在西德已经为时很久了,但在我国则是从七十年代末期才开始对这次讨论情况作了一些介绍。日本哲学会1982年第41次大会上也以此为主题发表了研究报告。反映这次讨论的A.巴鲁兹和F.卡鲁巴哈的论文《伦理学的根本问题》首先被译为日文。最近,我们又翻译了H.法伦巴哈的著作《实存哲学和伦理学》。这些著作试图在实践哲学提出的一些问题中,把握伦理学的课题,这一点为世人所关注。法伦巴哈在自己的著作中论述了实践哲学既要保持实存哲学的人学及伦理学所具有的批判精神,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一点上,而要进一步考察现实存在的人的社会和政治立场同对人的现实存在进行科学分析之间的新关系,然而,法伦巴哈在这部著作中也没有解决实践哲学所面临的这一课题,特别是  相似文献   

17.
去年,石国强在《南京师院学报》第1期上撰文,对“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这一传统看法提出质疑。之后,《山东师大学报》、《云南社会科学》等杂志相继发表文章,对此进行探讨。讨论中分歧较大的是两个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年代界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时有无自然科学基础?如有,是否包括三大发现在内。这一讨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问题的争论是紧密联系的,开展这一讨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我们把哲学作为被定义项而界说为“世界观理论”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时候 ,作为定义项的“世界观理论”本身并不是没有歧义的 ;事实上 ,正是由于人们对“世界观理论”赋予了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 ,因而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也被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理解和解释。这里 ,我们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其一 ,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与它的“基本问题”是何关系 ?或者更为明确地说 ,能否离开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去解释哲学的“世界观理论” ?其二 ,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 ,这里的“世界观”是人站在“世界”之…  相似文献   

19.
“哲学研究”上展开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是一次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而且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争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不同意世诚同志的意见;我基本上同意郭月争(郭的文章有不确切之处)和王若水同志的意见。现在,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再作一些说明。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希望在讨论中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95,(3)
佛学是否为一种哲学过去有许多学者争论:佛学是否为一种哲学。有的学者坚持说是,有的说不是。我觉得这两派都见仁见智,各执一端。在讨论“佛学是否为哲学”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必须先要确定“哲学”的定义。关于哲学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下列两种:第一种学者(例如,罗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