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哲学角度探讨现实的社会发展,建构一种发展哲学,是颇有意义的一件新鲜事.新鲜事必然面对艰难.笔者认为,影响理论构建并对我们构成基本前提和要求的有三个方面:以处于世界发展体系中的中国发展实际为搜集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批判性吸收国外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及其他研究涉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理论的研究成果与方法;批判、审视启蒙运动以来流传甚广并在当今仍颇有影响的(姑且称为)“理性主义经典发展观”,分析、审视各种发展理论明显或暗含的假定性前提及其逻辑结构和立法,找出其中不合理无根据的东西;是发展哲学之为哲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本文主要立足第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种想法.  相似文献   

2.
今天,在美国的文化批评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是。旅行理论”(Travelling Theory)。理论正在以前人所不知道的频繁和迅速程度从外面涌入美国。后结构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后殖民主义论述①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盛行的情况下,如何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从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观中总结与疏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便成了一项迫切的理论任务。当代美国后现  相似文献   

4.
美国无神论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思想一直潜存于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在经历了漫长的蛰伏期后,随着美国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在2005年前后以新无神论运动为标志的一种社会思潮正在兴起,并产生了一批代表人物和理论核心。任何思潮的兴起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所处社会的矛盾和时代课题,我们需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来透视美国新无神论思潮的本质属性,并通过其发展变化洞悉美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态势,这对于我们把握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现实的思考与解答读《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战略》梅建明(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130023当世界走出冷战的阴影,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主题之后,发展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在过去十多年中,国内学者在发展哲学、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领域作了大量开拓...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美国药学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发现美国药学学位教育的发展轨迹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性,其学位体系对多样化学位类型具有较强的兼容性,第一级学位教育呈现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宽口径等特征。从教育学理论视角分析,其实践导向性符合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理论;从教育管理视角分析,科学的高等药学教育管理机制决定其实践导向性和体系兼容性;从美国药学教育内部视角分析,高等药学教育的职业型定位决定其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宽口径。  相似文献   

7.
周敦耀 《学海》2002,(2):207-208
一门新学科的创建 ,一种新体系的构筑 ,是学术上艰辛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新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青年教授邱耕田著的《发展哲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当属于这类学术成果。大凡学科初创、体系待建之际 ,往往是诸说林立、尔争我鸣 ,但究竟谁是谁非 ,一时还难予评说 ,唯有诉诸公允的历史长河。当下可寻踪把握的是诸说在争鸣中所显现出来的自我本色。邱著《导论》并非一本有关阐释发展哲学的纯理论性的论著 ,也不是一本移植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理论来探讨发展哲学的书。邱著《导论》是一本立足于中国发展实践的坚实基础之上来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美国的经验出发,对近年来有关族群、宗教以及移民因素之间互动关系的各种理论进行反思。在挑战既有的宗教世俗化与族群同化理论的同时,通过移民为美国宗教带来活力的解释,说明为何世俗的美国社会具有如此鲜明的宗教特征;指出宗教与族群的共生性有助于理解美国宗教群体中所体现的种族区隔现象。宗教在为移民提供归属感、价值和庇护所中,仍扮演意义建构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美国的经验出发,对近年来有关族群、宗教以及移民因素之间互动关系的各种理论进行反思。在挑战既有的宗教世俗化与族群同化理论的同时,通过移民为美国宗教带来活力的解释,说明为何世俗的美国社会具有如此鲜明的宗教特征;指出宗教与族群的共生性有助于理解美国宗教群体中所体现的种族区隔现象。宗教在为移民提供归属感、价值和庇护所中,仍扮演意义建构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朴素心理学和教学工作的角度介绍美国当代一种从认识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归因理论。西方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理论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归因理论通过认识性动机及其形成的研究既具体化也深化了环境刺激通过人的认识、特别是思维(推理)的加工,对人的情感、期望和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林宏 《学海》2002,(5):141-149
美国全球战略从开始酝酿到正式形成 ,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系统完整、从军事战略到全球战略的发展过程 ,大体上可分为酝酿、初步形成、正式形成以及冷战后时期四个阶段。这种阶段性划分的依据 ,是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消长变化的结果 ,更反映出美国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驱使下从本土扩张到海外扩张、从海外扩张到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法 ,深入探讨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对比研究了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从“冷战型”逐渐转向“冷战后型”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转换生成语言学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学派的发展从1957年的古典理论到现在已经经过四个阶段:古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充式标准理论,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他的同事和学生又提出格语法、生成语义学等理论)。本文根据古典理论和标准理论简要地叙述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法具有“转换的”和“生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结海  邓赐平 《心理科学》2013,36(5):1223-1229
后悔内容的研究由于缺乏理论总结长期处于后悔研究的主流之外。Roese和Summerville(2005)通过元分析发现美国人的后悔出现在12个生活领域,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解释后悔内容的机会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机会导致了后悔。而Beike、Markman和Karadogan(2009)的观点刚好相反,他们认为失去的机会才会产生后悔。我们将中国人的后悔和美国人的后悔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人后悔出现的生活领域和美国人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该结果提示,除了(失去的)机会之外生活领域的重要性可能也是解释后悔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三、美国反社会主义活动中的宗教因素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有近80年是以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思想理论的斗争为主体的,而在那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用皮亚杰的守恒理论对中固北京和美国普尔曼的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检查。对被试进行了数量、长度、液体体积的等量和守恒的测验。研究中考虑到民族、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作用。一个包括不同年龄和性别的72个孩子的样本从北京的托儿所、幼儿园随机地取得,另一72个孩子的样本从美国华盛顿州普尔曼市的托幼机构取得。每个美国被试的年龄、性别与中国被试一一对应。每个样本包括4、5、6岁三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男女儿  相似文献   

16.
依据现代系统科学理论,企业这个商品经济社会的细胞不仅是一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而且是一个由各种子系统所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自1904年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在《企业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行为”、“企业活力”和“企业动机”等概念后,人们常常从企业的社会性出发将企业人格化来加以研究,进而提出了“企业素质”、“企业精神”和“企业伦理道德”等研究课题。到1974年11月,美国召开了第一届企业伦理学研讨会,企业伦理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被正式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者J.P.蒂洛(Jacques P.Thiroux)所著《伦理学:理论与实践》(1980第2版共400页),是美国现今流行的一部伦理学教科书。它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伦理观、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学体系及其所探讨的社会伦理问题。全书共分十二章。前六章理论部分,先介绍传统的伦理学理论和伦理学领域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然后明确表述了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后六章实践部分,探讨了当代西方社会的若干伦理问题,综述了这些问题在道德评价上的对立观  相似文献   

18.
错误后减慢是指错误后正确反应与正确后正确反应相比反应时显著延长的现象.目前研究者已经发现错误后减慢、错误后正确率提高以及错误后干扰效应减少三种错误调控行为,其中错误后减慢是最稳定的错误后行为表现.早期研究主要从冲突监控理论、激活抑制假说、强化学习理论和失匹配理论等角度解释该现象,近年来,研究者又提出了注意朝向理论和评估适应假说.对于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可以从错误类型、无意识加工、个体差异、新的分析技术的运用方面考虑,以便全面揭示错误后减慢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牛仔裤:当代美国“粗文化”现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守明 《学海》2003,(1):169-172
美国社会的竞争性和生活节奏的急促性 ,导致美国文化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并存 ,各种优秀文化因素的沉淀往往是事倍功半 ,而粗文化的种子却在其中轻而易举地找到生长的乐土。在这样一个缤纷多彩的世俗化氛围中 ,多元性美国文化充分展现着西方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质。作为美国国粹和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仔裤是美国主流文化严重媚俗的产物。仅用“快餐文化”、“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词汇来表述美国文化的大众化 ,根本无法清楚地阐明美国粗文化现象的特质。美国人对牛仔裤的宠爱 ,从一个侧面表明主宰美国社会的粗文化是美国文化霸权的工具 ;从更深的层面上看 ,它是这个现代超级大国对野蛮粗犷的古代斯巴达人和罗马人的精神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对世界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力。正像昔日西部开拓者们的穿着一样 ,今日流行的牛仔裤也从属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是美国大众文化中不可忽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张亮 《哲学动态》2003,(5):34-35
2002年12月13日,江苏省哲学学会和南京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在南京联合召开了“后马克思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着重就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欧、美国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划界标准问题,以及“后马克思思潮”和“后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新范畴的合理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