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延铭 《管子学刊》2010,(3):122-123
1978年11月~1980年11月发掘的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的西汉齐王墓器物陪葬坑,发掘的五个陪葬坑共出土遗物约12100余件(木质箭杆未统计在内)。除了陶器、铁器、铅器、漆器、泥器、银器、骨器等外,青铜器统计数为6751件,其中铜钫出土3件(出土编号1:83、1:84、1:85),其中1:84残破较甚,残破碎片共计18片,主要为器物颈部、腹部、底部残片。  相似文献   

2.
矩形铜镜     
张越  王滨摄影 《管子学刊》2010,(4):F0004-F0004
<正>矩形铜镜,西汉时期青铜器物,长115厘米,宽57.7厘米,厚1.2厘米,重56.5公斤。1979年出土于临淄窝托村西汉齐王墓陪葬坑中的兵器坑。镜面精工磨砺,无锈处,乌亮可鉴,应为实用器物。镜背有精美纹饰,纹饰凸起1.5毫米,  相似文献   

3.
该铜镜出土于临淄大武乡窝托村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坑同出土矩形钢镜1件(参见《管子学刊》1990年第一期),圆形铜镜4件。圆形铜镜分别置于漆奁内,已破碎,能复原,大小相似,形制相同,体较薄。三弦纹的桥形小纽,纽周围有一周带纹。边饰连弧纹,带纹外有4个肾形纹。3组纹饰皆为微凸平面。无地纹。直径24、厚0.2厘米。该墓出土的圆铜镜,形制独特,对研究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的齐文化面貌乃至中国镜(?)学都有其参考价值。铜镜起源于西亚和中国。中国铜镜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一直流行到近代,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的铜镜都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1987年5月,桓台县田庄镇旬召村农民在村东北侧的高坡地上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墓葬。淄博市博物馆闻讯后前往调查清理,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式,大小不详;墓内出土有铜鼎1,铜觯1,铜铃4,铜戈1,铜觚1计八件器  相似文献   

5.
1992年末至1993年初,淄博市博物馆在临淄区商王村西侧发掘了两座战国晚期墓,其中一座墓墓主为女性,在其椁室中出土了一对金耳坠(见金耳坠复原线图)。其制作之精、造型之美、创意之妙,不仅在齐墓发掘史上为首次出土,亦为国内先秦墓中所罕见,它的出土对研究...  相似文献   

6.
羽鳞纹镜在我国目前仅出土两面,分别在湖南长沙与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墓。因其独特性,且出土资料稀少,使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的羽鳞纹镜的年代判断明显存在研究不足的情况。通过巴蜀地区与楚地之间的历史背景,将有明确出土记载的湖南与四川地区的铜镜作为研究范围,分别从地纹、主纹、环带、四弦钮、镜缘、镜面尺寸方面与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墓的羽鳞纹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提出并论证四川成都172号墓出土的羽鳞纹镜为战国晚期的仿楚式镜。  相似文献   

7.
1958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金盆岭西晋永宁二年墓墓室四角距墓底1.54米处各有一块平砌的砖伸出壁面一段,表明该墓形制乃模拟北斗,象征着整个墓室乃是死者卧斗修炼成仙的炼形之宫。墓中出土的陶俑等40件精美器物分区摆放,其中对书俑应为司命司录俑,其三笔象征司命神所注写墓主人三命,另可识别有诵经真官俑、鬼官北斗俑等。不同的器物群构成不同的功能区域,代表着墓主人地下修炼成仙过程的不同阶段。墓内器物有其内在符号逻辑,表达着墓主人所追求的太阴炼形、飞升成仙的终极理想。文中首次提出墓葬器物分布逻辑分析法,力图还原墓葬及器物背后那个支配着整个仪式结构的思想图景。  相似文献   

8.
鎏金龙凤银盘出土于临淄大武乡窝托村西汉齐王墓陪葬坑。银盘直口,平折沿,折腹,外底微凹。口径37厘米,高5.5厘米。经考证为战国时所造,几易其主,最后归汉初齐王所有。从造型来看上部的外部轮廓线条挺直,底部线条蜿蜒有力,整个器物造型简洁明快,端庄稳健,为突出繁杂精美的龙凤纹做了较好的烘托。  相似文献   

9.
宋代金文著作中曾著录过一件公壶,系公为其女叔姜所作媵器。清代山东境内出土过王妇孟姜匜,也是国为其女嫁给周王时所作媵器,这个姜姓国和文献中的姜姓纪国是否一国,近代曾有争论。1969年烟台上夼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侯鼎和己华父鼎,器与己器共存于一墓的事实结束了已往的争论,证明、纪(己)确系一国。1974等莱阳一座墓葬中再次出土纪国铜器己侯壶。烟台市博物馆收藏一件纪侯钟,与清代寿光出土者铭文有别,传  相似文献   

10.
陶朴满     
陶朴满朱玉德朴满既为积钱罐,应为最早的货币储蓄器。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征集了陶朴满若干件,其中有详细出土地点的仅有三件,出土于齐国故城西北部晏婴墓东北1华里。B30012号,已残缺,内装五铢钱锈成一体。钱罐的形状很奇特,外形象人头盖骨,青灰色泥陶,...  相似文献   

11.
1988年7月,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发掘出土了大量画像石,计有画像155幅之多,品类众多,且许多为精品之作。该墓中主室、北主室的东墙仕女画像及三主室门楣上的舞乐画像绘画水平高超,代表了当时的绘画艺术水平,对研究汉末、魏晋之际绘画艺术发展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冥途路引"是为了让死者能够顺利抵达阴间或前往天国的凭证,在明代墓葬中有少量出土,有"道教路引"和"佛教路引"两种。1956年4月,在扬州市城北乡禅智寺故址之东发现一座明代三椁三棺并葬墓,墓主分为盛仪及夫人彭淑洁、盛氏(疑是盛仪之女)。其中,彭淑洁棺内出土纸质道教冥途路引一张,文字清楚、印鉴清晰,给研究冥途路引增添了新材料,对研究道教文化和明代文书制度有不小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包兆会 《天风》2018,(12):36-37
新疆古城阿力麻里城(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在元代曾是景教活动中心之一,这里曾出土了十多件叙利亚文的景教墓石。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和群众陆续在这里发现了不少叙利亚文景教墓碑,有的收藏在霍城文管所和新疆博物馆,有的存放在伊宁市伊犁地区博物馆。这些碑刻的形制不仅与在中亚七河流域出土的六百多件景教碑刻相同,其十字架形制也与七河流域附近的克什米尔地区出土的粟特文、梵文景教十字架形制十分相似,都是希腊一马耳他混合型,十字架底座有个弧形托住十字架(见图1、图2)。另外,七河流域出土的文物有若干注明墓主籍贯为阿力麻里的墓碑铭文,这表示七河流域的景教徒与阿力麻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元代,它们有可能属于同一景教区。  相似文献   

14.
临淄出土一批汉代青铜器杨英吉1995年9月2日,在临淄齐国故城大城北约一公里处,今敬仲镇泄柳村西出土了一批汉代青铜器皿。这批铜器系该村村民崔东升在修建蔬菜大棚挖土时发现的,共计八件,分别是:鼎一件;斗二件;洗一件;盆四件。经现场考察,这批铜器系出自一...  相似文献   

15.
王恩田 《管子学刊》2013,(1):101-102,128
枣庄峄城新清理发掘了两座墓葬。一号墓出土的宋公鼎诸器是宋公为其女 夫人叔子所作媵器。二号墓出土的 公鼎是荣公白作器。 从比声,读音相近借为邳。邳即薛祖“奚仲迁于邳”的上邳。  相似文献   

16.
玉覆面是由多件小玉石器缝缀在丝麻织物上,而后覆盖在死者脸部的一种葬玉形式。西周晋侯墓地中出土的玉覆面是西周考古发掘中较早发现的。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发掘的大墓中几乎都有玉覆面。晋侯墓中的玉覆面是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在世的人们期望死者像玉一样永存于世。  相似文献   

17.
杨益青 《管子学刊》2020,(1):125-128
1990年在临朐县沂山乡傅兴村出土了一批齐国刀币,共234枚,有齐返邦长法化刀币、节墨之法化刀币、安阳之法化刀币、齐之法化刀币、齐法化刀币五种。1994年在临朐县七贤乡长沟村出土了一批西汉四铢半两石钱范,抢救出三件,形制分为二式。这两批文物都是研究我国古代货币的珍贵资料,现入藏在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王北 《佛教文化》2012,(3):104-107
2012年3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公布其在邺城遗址发现佛造像埋葬坑,并出土佛像文物2895件(块),数量创新中国成立以来佛像考古之最。  相似文献   

19.
正丁四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第1版,全书274页,计17.7万字,为"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之一种。作者认为,"国内的易学研究,……实始于出土易学,始于所谓数字卦问题",大量易学材料的发现,丰富了易学知识,提出了新的易学问题。本书分三编,共九章,由作者发表过的九篇论文略加编辑、润色而成。第一编分两章。"从出土材料论《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认为《周易》卦爻画的来源经历了从五十五数揲蓍法到五十数揲蓍法,从爻体六、一(七)到一(七)、八的演变,今本及出土诸本《周  相似文献   

20.
自1956年刊布《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以来,对该墓中室八角石柱上南北两面上的图像是否是佛像的争论,一直持续到90年代;自1980年公布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后,大批学者普质疑:“这里的造像在风格上却看不到西来的影响,这又应作如何理解?”在日本出土的三角缘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