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信心即自信,它属于对自己态度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在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等活动中都具有核心的意义。自信心作为对自我的信心、信念,对人的情绪、情感、  相似文献   

2.
许文涛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22,45(4):778-784
智慧与自我超越的关系紧密虽毋庸置疑,但基于智慧理论取向的不同,其关系模式存在三种观点:自我超越是智慧表现的影响因素;自我超越是智慧的一个方面或子类型;自我超越是智慧心理过程的核心。三种观点的分歧源自智慧定义取向的不同,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都有其合理性。以自我超越式的智慧自我为核心的智慧自我-人格-表现纵深模型整合了现有智慧与自我超越关系的多种观点,在发现每种观点更适宜的解释水平及其背后意义的同时,为进一步探究智慧多层内涵提供了可能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情感能力是指以情感或情绪为操作对象表现出来的一种智力,即在智力层面上表现出来的情感特色。在理论推演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本研究编制了富有原创性且可测查教师6个维度情感能力(情绪觉察、情绪理解、情绪体验、情绪表达、情绪预测、情绪调控)的调查工具《教师情感能力问卷》,并以此对我国高中教师进行首次情感能力水平测查。结果发现:高中教师的情感能力总体属于正向状态但尚有提升空间;高中教师的情感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善于情绪的觉察、体验、表达和预测;所教不同学科高中教师的情感能力在情绪理解、情绪体验、情绪调控方面差异显著;高中教师的情感能力与其配偶的情感能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自我控制是人们克服冲动、习惯或自动化的反应,有意识地掌控自己行为方向的能力。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认为自我控制的执行会消耗有限的心理能量。力量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冲动行为、人际交互以及决策和判断等领域的研究,影响自我控制力量的因素包括人格和个体差异、情绪和动机以及自我控制训练等。自我损耗与疲劳感的区别、动机和信念在自我损耗中的作用以及力量模型的应用价值等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魏新东  汪凤炎 《心理学报》2021,53(11):1244-1259
相对于面对自己的人际冲突, 以独立自我为主的西方人在面对朋友的人际冲突时表现更智慧(所罗门悖论)。在以互依自我为主的中国人身上所罗门悖论是否会有不同特点?研究1通过在线平台招募中美两国被试, 随机分配到自我与朋友冲突组考察其智慧推理水平, 并考察自我类型的影响。对齐法与方差分析的结果均显示美国文化下朋友组智慧推理显著高于自我组, 而中国文化下两组差异不显著,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文化下独立自我与冲突类型的交互项显著预测智慧推理。在此基础上, 研究2~4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通过启动不同自我类型, 考察个体在自我或朋友冲突组中的智慧推理差异, 结果显示启动独立自我的朋友组显著高于自我组, 而启动互依自我的两组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所罗门悖论可能只存在独立自我高的人身上, 并不具有普适性。可见心理学研究除了关注样本多样性问题外, 更需关注使用单一样本却默认结论具有文化普适性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6.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培养儿童的移情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移情的概念入手,介绍和探讨儿童移情与道德发展的关系研究状况,并对儿童的移情培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我控制”,是指一个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它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行动。许多事实说明,一个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人,遇到问题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反之,这方面能力差的人,就会因小失大,引火烧身,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因此,  相似文献   

8.
情绪自我控制是儿童发展的重要能力,现已成为情绪、动机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提供认识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脉络,并结合已有研究,阐述影响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内外因素.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研究表明感恩能减弱时间贴现,但是并不清楚这种现象是受对未来结果的考虑影响还是受与自我控制关系更密切的对即时结果的考虑影响。本文通过两个研究从特质和状态两个层面考察了感恩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研究一发现,感恩特质与自我控制特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这种相关在控制了一般积极情感特质之后仍然显著。研究二发现,状态性感恩情绪启动补偿了自我损耗,并提升了状态性自我控制。本文对该发现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一位哲学家说过“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危机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破坏作用。因而把自己的情绪调节到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高度,乃是明智之举。人的情绪和其他一切心理过程一样,是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控制的,这就决定了人是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故可以理智驾驭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以下方法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媒介素养教育传入中国近20年的时候,应该提出从美学的视角看待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审美主义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强调人们在网络媒介环境中通过自我呵护与自我建构,从而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素养、加强自身的网络自我行为管理能力,使自己具备较高的视觉素养,具有适当调节控制在网络虚拟时空的情绪和情感,并建立自觉的网络文化批判反应意识,从而达到较高的媒介素养水平。这种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青少年认清媒介背后的权利意识,并以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施加影响,克服单纯感官刺激的诱惑,以此改变自己,达到快乐、纯洁、智慧、美好、甚至不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你知道EQ是什么吗?简单的说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方面的整体管理能力。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就得适时补充EQ的能力。一个EQ高的人,需具备下列五个条件: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及反应,掌握自己的情绪及反应,察觉他人的情绪及反应,能够自我激励,能与他人有良好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机会     
机会,往往是成功之门为我们偶然闪现的一道窄窄的缝隙,若要真正走进这扇门,就必须抓住这个“偶然闪现”,并且毫不犹豫地走进去。观望、徘徊或等待,得到的恐怕就只能是成功之门的“砰”然关闭。能在买彩票时中大奖,靠的完全是听天由命的幸运,而能在纷纭复杂、瞬息万变的形势中抓住成功的机会,靠的则只能是智慧。抓住了机会,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失败为胜利。失去了机会,则只能后悔莫及了。有些机会必须靠一个人的智慧灵光才能抓住,而有些机会则必须靠一个人的实力才能承受,缺少了实力,即使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降临到了你的头上,…  相似文献   

14.
基于情绪的发展性问题考虑,利用ERP技术对个体具体情绪状态到元情绪状态这一发展过程进行探索性研究。采用情绪的图片感知范式,2(情绪状态:情绪体验和情绪自我觉察)×4(情绪类别:愉快、悲伤、厌恶和恐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表明:个体报告元情绪状态比报告基本情绪状态所用反应时更长;约在图片呈现后250ms,个体报告具体情绪体验与元情绪觉察出现ERPs的分离,且对自身情绪进行觉察的过程中的ERPs波幅更负。结论:具体情绪体验与元情绪自我觉察存在不同的神经机制。个体元情绪自我觉察对情绪感受具有抑制作用,元情绪自我觉察会降低个体情绪感受的强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法对101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意义寻求在自我反思与智慧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生活事件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自我反思显著正向预测智慧;(2)意义寻求在自我反思与智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意义寻求的中介作用受到生活事件的调节,生活事件调节了自我反思通过意义寻求影响智慧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因此,自我反思对智慧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的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入,开发自我越来越成为人的自觉要求。而自我的开发,越来越具有了丰富的内容。知识、智慧和情商,构成了开发自我的立体的网络。它与以往的知识优越论不同,也与唯智力论不同,它要求人健康、全面、整体的发展,成为一个丰富的、有良好的整体素质的人。所谓立体开发,有着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丰富的知识,二是发达的智慧,三是健康的情感。从大脑的角度看,既要开发大脑的信息储存区,也要开发左右脑半球的大脑皮层和它们之间的协调能力,还要开发主管情感智商的脑干系统。1.开拓知识知识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相似文献   

17.
自尊概念辨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自尊是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它与其相近概念,如自尊需要、自我效能、自我价值、自我概念等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和联系。该文就自尊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更好地认识自尊这一人格变量。  相似文献   

18.
人际互动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表征自身想法和感受的同时试图去理解他人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以驾驭复杂的社交环境。最近研究发现个体主要通过模拟自我加工过程实现对他人的理解, 但这种自我加工以及心理模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自我与他人。因此, 为进行成功的人际互动, 大脑必须灵活区分自我和他人相关的表征, 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区分(self-other distinction, SOD)。通过探讨感知、动作、认知以及情感等不同加工水平社会认知过程中的“自我-他人”区分及相应的研究范式, 实现对人际互动过程更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为改善社会认知、情感障碍以及自闭症的干预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9.
詹鋆  任俊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57-1466
自我控制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功能, 近十年来, 心理学家主要围绕有限自制力理论展开其研究。事实上, 用于自我控制的资源十分有限, 在它严重被消耗时会引发个体的自我衰竭, 这将对个体的情绪、认知及行为等方面都造成不良的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思想抑制和分心控制等行为都可能导致其处于自我衰竭的状态, 但通过睡眠、放松或积极情绪诱导等方式则可有效促进自我控制资源的恢复。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明确自我衰竭的心理与生理机制, 并深入挖掘自我衰竭与其它影响自控行为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0.
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简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所谓自我控制,即指人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情绪以及其他各种活动,以符合完成某种活动目标的需要。从更高层次上看,它是组成意志行动的重要成分之一,没有人对自身的有效控制就不可能实现意志行动。同时,它本身又体现着人的意志,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相对独立的地位。它是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活动系统,既与人的需要、行动、情感、认识等活动相联系,又具体体现在这些心理活动之中,影响着它们的成败。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但具体到每个人的自我控制的表现却因事、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