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赟 《管子学刊》2009,(1):22-25
《管子》倡导“城郭不必中规矩”,体现出因地制宜、“和而不同”的务实精神,广为我国古代城址规划建设所“兼容”。“不规矩”与“规矩”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通常表现为“中体西用”,“体”即“规矩”;“用”则“不规矩”。研究表明,城址规划被环境所限定,环境则透过城址规划的“不规矩”而被解释,并表现出阶段性差异。一般而言,在地形完整的新建城市中,受礼制思想影响,采用“规矩”方整的布局方式;而在有山川河流或改建城市中,则根据地形随宜变通,凸现“不规矩”形态。  相似文献   

2.
短札二则     
方圆做人要方,做事要圆,认识到这一点,我已经四十好几。由方碰圆,用了四十余年。做人与做事原来是两回事。做人有做人的原则,做事有做事的规矩。  相似文献   

3.
妙联趣事     
1.江苏、四川成巧对 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一个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相似文献   

4.
征人不老催阳春──记第三军医大学皮肤科教授刘荣卿第三军医大学(630038)吴廷瑞“逆境常见超自然,征人不老催阳春。人生哲理一堂课,实践真知自方圆。”这是第三军医大学附属一院皮肤科教授刘荣卿对学术、对人生的深刻体会。作为全军唯一的皮肤科学博导,他年愈...  相似文献   

5.
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为作者新译释的《玄奘八识规矩颂》而撰写的导言。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的是佛教“唯识学”及其“识”的基本含义。在第二部分中则进一步介绍“唯识学”在印度的缘起及其以后的发展史,以及它在中印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是对《八识规矩颂》作者玄奘的总体介绍和评价。第四部分再现了历史上关于《八识规矩颂》之真伪的争议,并对这个争议做出自己的评价。最后的第五部分则是对《八识规矩颂》新译释的几个方法和义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悖谬却入理     
有一首获奖的咏物短诗,说的是“生石灰”:越发冷水越焕发出热情由“冷”而变为“热”,看似悻谬,但仔细一想,生石灰不就是这么一回事么?于是,我也试文写了一首“咏冰”的小诗:即便是弱农也有汽修修硬骨一“弱”-“硬”,使石却人理.这种思维方式之奇特,就在于反党合这,佯谬而实智.从语言形式来看,关键是将一对反义词巧妙地组合在一块.美国著名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曾以非凡的致力创造了惊人的成就。请看一段谈话:访问者:一个人可能遭到的最大悲哀是什么?海伦·凯勒:有眼睛而仍然看不见。无独有偶,中国的保尔——张海迪…  相似文献   

7.
没有借口     
以严格训练而著称、以将军摇篮而闻名的美国西点军校,长期以来传承着这样一个规定:学员遇到学长或军官问话,只能用四种简捷语言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报告长官,不知道”。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回答,也不能多说一个字。有一次,该校一位连长指派一个名叫赖瑞的学员到营部办事,完成时限只有三个小时,却交待了包括求见要人、请示上级、申请紧缺货物等内容的7项任务。赖瑞下决心按时完成7项任务,但具体怎么办却没有十分的把握。果然,事情很不顺利,麻烦就出在当时十分紧缺的醋…  相似文献   

8.
记得从小就常常听长辈们谆谆教导:“严师才能出高徒.”于是在许多老师的训斥和惩罚中慢慢成长,最终虽然没有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却也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当有一天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时候,却又听到许多专家反复告诫:“对待学生应该温和、宽容,做学生的朋友,绝对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一时间,脑海里不禁有些迷蒙,开展工作时更是手足失措,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么办!经过长时间的探求,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方才渐渐明白:面对着四、五十个对人生、对社会懵懂无知而又个性各异的孩子,其实任何一种片面的教育方法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刚柔并济,采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方圆之间,各得奇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结果.  相似文献   

9.
"状态改变:状态继续"与"做:不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结海  朱正才 《心理科学》2004,27(2):392-394
检查了“做/不做”这对概念的不足后.本文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来替代“做/不做”。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框架基础上将事件分为“整体事件”和“分段事件”。研究证实“做/不做”只适合于“整体事件”而不适合“分段事件”。最后.该框架部分也解释了长期存在于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中的假设思想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战场父子兵,上阵亲兄弟!”但这句话用在李嘉诚父子的身上,却不合适。在商场上,李泽楷赢得了“小超人”的声誉,可是却被人看成是一个不听父亲教诲的不孝之子。李泽楷想脱离父亲的掌控在业界早已不是秘密。2006年7月,电讯盈科(0008.HK)主席李泽楷以91.6亿港元出  相似文献   

11.
, 《天风》2012,(12)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红绿灯是没有关系的,只看人不看灯。”近日,“中国式过马路”走红网络,引发热议。反思现状,集体闯红灯现象在中国确实屡见不鲜;进一步说,“中国式”的集体违规行为,在其他地方也不少见:地上垃圾多,自己也会扔;有一人坐在养护的草坪上,大家也会上去坐坐踩踩……不讲规矩,只言利害,理直气壮地挑战着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12.
我在连队当指导员时,有一名班长军事素质不错、工作也很勤奋,连队干部对其评价颇高。可连队党支部在多次研究其入党问题时,却屡因民主测评中得票率低而“卡壳”。对此,这名班长大为自己鸣不平,责怪同伴对他嫉妒、有偏见。而我在“考证”中却发现,这名缺少“人缘”的班长,其症结并非来自他人而正在于他自己。你瞧他,眼神中对人像是怀着敌意,脸色里却像有人赖账似的,而且说话时也分明让人觉出一股冷气。显然,这在心理上让人难以接纳,其群众基础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3.
岳麓为屏,湘江为带,古城长沙素以历史文化悠久而著称于世。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岳麓山下,集中分布着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湖南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成千上万名学子聚居于这片方圆十来公里的区域内生活、学习。校园里古木参天,书声朗朗;校园外市声嘈杂,车来人往,两相对照,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正是在这片高校密集区,却冒出了一则令社会和家长大为震惊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李香莲 《现代哲学》2022,(3):108-114
梦和做梦不仅是传统本体论、知识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新近心灵哲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议题。那么,当我们说“s梦到p”时,到底是在说什么?无论是正统的梦境幻觉模型,还是新近的三种想象模型,都没有揭示出梦或做梦的本质。梦境幻觉模型主张,某人梦到p意味着某人相信p,但这是对“s梦到p”的错误刻画;已有的三种想象模型虽然坚持“s梦到p”蕴含“s想象p”,却无法合理地得出这一结论。本文认为,在理论上,通过合取“想象”的梦经验观与“假装相信”的梦信念观,可以得到一种“综合梦境想象模型”,由此合理解释“s梦到p”蕴含“s想象p”。  相似文献   

15.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进入化境的重要文献依据,后人往往依此句来讨论儒家的自由观念。在后儒的理解和诠释中,“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将社会礼法内化成自己的信念,并以此涤除不合礼法的欲望,使自己的欲念全在礼法当中,从而感觉不到礼法与内心要求的冲突。这种“自由”是不去挑战世俗礼法的心灵自在,它蕴含着牺牲自己内心来迎合不合理的社会规矩之危险。当然,它也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难以脱离具体的历史情境追求无所顾忌的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16.
曲世宇 《法音》2003,(7):42-45
一、什么是业业果思想是佛教整个因果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俱舍论》中说,世界的种种差别都是由于业的作用而产生的。佛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特殊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所谓有果必有因。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因果的存在,客观事物如此,主体生命也不例外,这就是现在人最不能理解的业果轮回。为什么有人聪明绝顶?而有人却愚笨有加?为什么有人大富大贵?而有人却贫困交迫?为什么有人在孩提时代就表现出艺术家的天赋?而有人却先天残疾?所有这一切的不平等难道是偶然的吗?佛法认为绝非偶然,这些差异都是由于“业”的不同而产生。既然业的力量如…  相似文献   

17.
字法与笔法是书法艺术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而随着字体的演变,其规矩性决定字形从圆到方,其书写性要求运笔离方趋圆;同样,笔法的表现,方笔者本出于字法,而圆笔者则便捷书写。方圆互用产生了不同的书法风格。字形与笔法之间的张力,不仅造就了中国文字书写的艺术性特色,也代表着中国书法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吴根友  周衿瑶 《哲学动态》2023,(8):42-51+127-128
先秦哲学思想中,对“孔子梦与不梦见周公”的诠释,经宋明儒的注解,主要体现为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的两种路径。“庄周梦蝶”与“真人无梦”的两则故事,从人生哲学与道德修养的两个角度来看,则主要体现了庄子的怀疑主义哲学倾向和追求绝对道德理性的倾向。而荀子“心卧则梦”的命题,主要表现为追求绝对认知理性的倾向。这三位哲学家有关“梦”的叙事,以及后人对其有关“梦”的叙事的解释或说明,表面上看来并无多少关联性,但从精神现象的角度看,其主旨却是相当统一的,即将“梦”视为非理性的精神或意识现象。不过,宋明诸儒对孔子梦或不梦见周公叙事的解释或说明的思想解释史,却透露出一种可取的“释梦”态度,即从理性的角度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之一的“梦”的义涵。因此,中国哲学史上与“梦”相关的思想论述,似可被纳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使作为精神现象之一的“梦”也可以进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9.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组织的任务就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这句话既揭示了个人加入组织的最根本目的,也道出了管理之于组织的最根本作用。我们经常说,管理是组织的粘合剂,管理者是组织的“牧羊人”。管理的任务无非就是要研究如何把平凡的人一并调和在一起,去实现一些不平凡的事,此事虽看似包罗甚广,但其实却也仅此而已。好的管理应当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过程,优秀的管理者应当是“能为无米之炊”的“巧妇”。  相似文献   

20.
齐白石有一方印,“浮生无一日不画”,短短七个字,却意味深长。 第一重感动是因这几十年的坚守与执著,勤画不辍。“人如果能为自身以外的事物而生存,那么就将冲破生命的开端。”爱因斯坦道破了追寻的意义。追寻本身即是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