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败与畏败     
在我国解放前夕,有个叫冯景禧的年轻人,凑了一笔薄资,满怀发家致富的希望闯入香港。可是他财运不佳.赔光了老本,沦落异乡。谁能想到.二十年后.冯景禧登上了香港“证券之王”的宝座,霍英东在四十年代,动用母亲的积蓄买了条小船去经营海草生意,苦斗了半年,一无所获,如今是香港地产业巨子。陈家和在六十年代与人合资经营玻璃生产,后被人一脚踢开,如今是新加坡的“玻璃大王”……诸葛亮说过:善设者不亡。冯景花等人由败而胜之变的“法术”也是去。此、善败,已是国际商战的重要战术。善败术,善于从失败中奋起的战术、常被视为失…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商战如兵争,力图不战而胜。世界各国企业把生存策略的重点放在市场竞争上,因此产生了多种竞争观。日本著名的企业策略家大前研一认为,避免竞争是最聪明的竞争。现代企业经营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与同行业作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3.
庄子人生哲学中的“命”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天道观和认识论为基础的。安之若命和与天为一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庄子认为人无力胜天,亦不能违命。苟子在《解蔽》篇批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苟子对庄子的批判是公允而且切中要害的。“命”与“天”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关键。“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上古时代以“天”为世界最高的有意志的主宰,与上帝同义,所以“天”当时为一个宗教范畴。“命”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说文》云:“命,使也,从口从令。”段玉裁解释为:“命者天之令也。”“天”与“命”在…  相似文献   

4.
陶新华  朱永新 《心理学报》1999,32(2):230-235
先秦兵家具有丰富的决策心理思想,主要观点如下: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全面信息管理心理思想。2“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全方位收集分析信息;这段时期兵家提出的收集信息方法和手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分析推断;(2)观察法;(3)用间法;(4)侦察法。3“多算胜,少算不胜”的决策心理思想:先秦兵家的决策心理思想是以“全胜而非战”为目标,以全面的信息管理为前提,并且包含有三条原则:“善之善者”的优选原则;“践墨随敌”的调控原则;“奇正相生”的变化原则。  相似文献   

5.
柔和     
玉洁 《天风》2001,(9):44
中国古代有一哲学家,在他弥留之际,叫来自己的学生,给他们上最后一堂课:“你们看,我的牙齿呢?”学生回答:“没有了。”老师又问:“我的舌头呢?”学生回答:“还在。”于是学生顿悟出一个道理:柔韧的东西,永远比坚硬的东西更适合于生存。 老子曾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段话的意思是:水是最柔弱的东西,但是没有什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法音》1998,(4)
佛言祖语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向楼阁城,随顺思惟,观察道路:所谓观道高卑,观道夷险,观道净秽,观道安危,观道曲直。渐次而行,作如是念:我当亲近彼善知识,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诸波罗蜜增胜道因;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无碍道因;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摄...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商家之战已从价格之战转到商品之战,服务之战。商家要想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在竞争中击败对手,除要保证商品质量,制订合理价格外,还要想办法善待顾客。可以说善待顾客已成为商家制胜的又一张“王牌”。那么,怎么才算善待顾客,才能做到善待顾客,这里面大有学问。为什么一些实力相当,商品质量、价格相差无几的商场、店铺,生意好坏却大不相同,这其中就有一个“善待顾客”水平高低的问题。善待顾客,首先要善于“钻”进顾客“心”里。花精力、下功夫去了解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从顾客的刮益出发,…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代,诸子蜂起,论辩成风。论辩是一种促进知识批判增长的言语行为。然而,孔子“崇仁恶佞”.从道德上否定论辩;孟子“好辩”,却宣称出于“不得已”;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怀疑“论辩”的可能;名家之流如公孙龙辈“饰人之心,(?)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将论辩蜕化为诡辩。在先秦诸子中,给“辩”下了科学定义并规定其有效条件的正是《墨经》。《经下》:辩,争彼也。辩胜当也。《经说下》:辩: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当若犬。《经下》:彼,不可两也。《经说下》:彼:兕、牛.(豸区)非牛,两也,无以非也。(从高亨校)。理解《墨经》“辩”的定义的关键在于一个  相似文献   

9.
“道”、“势”二词常见于中国古代各家思想,尤其是“道”更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范畴。然各家之“道”名同而实殊:儒家为仁义之道,道家为自然无为之道,墨家为尚同兼爱之道,法家为因道任法、因道全法之法道,名家循名责实之道,兵家安国全军、决胜败安危之兵道。而且各家道论中,道的涵义也是多层次的:道是世界的本体或本原;道是世界的本质及其整体联系;道是事物的普遍规律;道是运动变化的过程;道是政治原则,伦理规范,治国处世的道理,立身行事的内在根据,等等。(参见张立文主编《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道》绪论,中国人民大…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这部充溢着智慧神光的“兵学圣典”已被视为“企业最优秀的教科书”,探寻这部圣典中的精髓思想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借鉴是一项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工作。近读新千年元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青年学者程美秀同志撰写的《孙子“十胜”思想与现代企业制胜》一书,得知这项工作的确有人在踏实地做,在认真地做,在默默无闻地做。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伦理中,“善”与“恶”是一对互相比较的道德范畴,用来对人生活动的评价。虽然“善”“恶”的定义因时因地因传统而未能一致,但所包涵的共通因素仍是有象可寻的。古代希腊人视智慧、公正、勇敢与节制为“善”的四大条件;孟子则以仁、义、礼、智  相似文献   

12.
兵圣孙子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里的“奇”在思维方法上就是指突破常规思维的逆向思维。古往今来,一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总是大胆开启逆向思维,利用敌方的思维定势,陷敌于思维定势的漩涡之中,做到了“善出奇者,无穷于天地,不竭如江河”,在波谲云诡的战争舞台上演了一出出逆向思维的活剧。  相似文献   

13.
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就是乡里,比邻而居的街坊邻居比什么都重要,处雅得雅,处仁得仁,处善得善,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者是也。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里仁之风,人文之土壤,人处其间一如种子之处土壤,温润肥沃,方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4.
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就是乡里,比邻而居的街坊邻居比什么都重要,处雅得雅,处仁得仁,处善得善,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者是也。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里仁之风,人文之土壤,人处其间一如种子之处土壤,温润肥沃,方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5.
梁涛 《管子学刊》2002,(1):65-69
竹简上篇主要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下篇则已开始提出“性善”论,由上篇到下篇呈现自然人性论向道德人性论的过度;不论是《竹简》还是以后的《诚明》,都受到古代“生之谓性”传统的影响,由于《诚明》主要是道德人性论,并提出“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与天地参”,比之竹简向前发展一步。  相似文献   

16.
《周易》虽然具有大量论述“天道”问题的内容,但人道才是它关注的中心所在,所以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由忧患而思天下之和谐,而思一人伦秩序之建立,而思探求一安身立命之道,这实为作易者的用心之所在。同时,《周易》中固然也涉及到许多条祀鬼神、占筮卜问的内容,但在作《易》者那里,隆重的祭礼、繁琐的程序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对待神灵的那份诚敬之心。对此,李鼎祚道:“鬼神害盈祸淫福善,若人君修德,至诚感鬼神,则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故观龠而不观盥,飨其诚信也,斯即‘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龠祭,实受其福’之义也。”…  相似文献   

17.
孙子“知彼”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子“知彼”思想颜晓峰一、彼难知《孙子》中曾两次提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都把"知彼"列在首位。这样排列不是随意的,反映了孙子的军事认识论思想。把知彼摆在知己之前,既点明了在军事斗争中"知彼"的重要性质,也道出了在军事认识中"知彼"的困难程度。正因...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兵法》博大精深,其战略思想可以用于企业经营。在这方面,张瑞敏是一个典范,其战略思想深受孙子影响。本文重点探讨孙子的“势胜”、“知胜”和“变胜”思想对张瑞敏经营哲学的影响。张瑞敏的成功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企业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读《中国古代同一思想史》马涛王永祥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同一思想史》(齐鲁书社1991年5月版),从同一思想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了新的梳理、研究,为我们研究、透视中国古代思想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角度。王永祥教授原先是专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同一观”的研究有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这为他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同一思想史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古代同一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和精到的概括。这里仅简略介绍一下王著对中国古代同一思想中发展观方面的论述。作者认为,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同一性思想的孕育、萌芽、产生、及其最初形态自身演变和发展的时期。在先秦,作为哲学同一性范畴的“同”、“和”、“一”等,是与哲学同时产生的,它们都是社会生产力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实例到抽象概括的发展历程:最初形态的老子的“道”、“一”的同一性,阐述了两种对立物如柔与刚、曲与全、无为与有为等的同一性,它们都是以实例的形式出现的。孙武、孙腹所讲的战争基本矛盾(胜与败,攻与守等),军队素质自身的矛盾(勇与怯、强与弱等),战略战术中的矛盾(进与退、奇与正等),也都是一些具体的对立面的  相似文献   

20.
~~张载“合两”成性义释@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孔子研究院①张岱年先生解释张载语云:“性即全宇宙之本性,乃总一的;而其中含两。所谓两即内在对待。惟其含两,故不能无感。实言之,宇宙万物之本性,即屈伸、动静、终始之能而已,此即所谓性,即所谓道,亦即所谓神。此总一之 性,乃即人的本然之性。人人物物皆禀有此性,不过有显露与不显露之别。”(张岱年,第213-214页) ①此“亡”字《张载集》校改为“成”,然“成”字恐非,因张载下句明言“舍日(成)善而日成之者性”。牟宗三云:“从表现上说,善恶相对而施设。及至无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