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此即彼、各执一端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直观性、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便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要害。要克服这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就必须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提供以下几则材料,旨在训练“在对立面的统一中”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追问“什么”是欧洲形而上学的核心,它真正追问的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在理性观照下,事物在不同层次上的显现与本质。事物的这种显现与本质,既是它们的存在,也是关于它们的知识。但是,对于列维纳斯来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前,尚有人与他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外于“知识”,外于“存在”。因为它是自由者间的关系,他者不可由“我”来显现、观照,是完全异于“我”的。因此,人与人之间首先是伦理-道德的关系,而不是知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伦理-道德外于、高于知识。然而,对于人这种有限存在者来说,他的一切知识,实质上都是对“不断(的经验事物)”的一种断,都是在不全处作出全的论断。因此,知识实乃包含着自由与责任于自身。换言之,伦理-道德也在知识中,知识实际上也是事物的一种自由的存在。因此,存在论-知识论与伦理学之关系,是否如列维纳斯所认为的那样,仍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3.
惯性思维又叫常规思维或顺势思维,决策学中把它称为基本假设思维。这种思维是指行为主体在处理一个问题,看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常用以往的知识、经历、经验和直觉,不由自主地对问题的原因或结果直接作出条件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在学术上就是所谓的“已知障”,即受到虚假事实的障碍而形成的思维定势。比如,有一幅漫画,画的是公园里有一把长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位女士,旁边还有一只狗。一位男士也想坐在椅子上,就问这位女士:“你的狗咬不咬人?”女士说:“不咬。”结果那位男士一坐上去就被狗咬了个一塌糊涂。比如中国成语中有“只知…  相似文献   

4.
一提及“空虚残败”的意境,世人就容易将其与“悲凉凄惨”划等号。这就如同“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样,已成为人的思维定势。在经历了时间的洗涤后,成为一种深深根植于人心的固定意境。  相似文献   

5.
我在《思维论》前言中说:“1997年有人查阅了我1981—1997年发表的全部书文,扼要出40点,认为这是我提出的新的思想或有新意的思想,或者说,是有异于他人的观点。以这个标准来衡量,1998、1999两年,这种有异于他人观点的观点又增加了20点,总共60点。”这里我要说明一下,这60点并非是一个不可变动的死数,因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哲学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些思想体系,它们产生于某个特定的时代却并非专属这个时代,相反,它们具有跨时代的特征:马克思哲学就属于这些为数极少并且具有恒久铁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生活在工业社会,但他对“后工业社会”的某些重要特征作了“准确”的预见(参见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6页);马克思哲学属于现代唯物主义,但它又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现代”中露出的“后现代”端倪,并对其加以批判审视。因此,兴盛于20世纪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无法忽略、漠视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马克思哲学。马…  相似文献   

7.
自然化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库恩的自然主义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第1章中,库恩试图确立“一种历史作用。”他的意思是,这种作用的一部分是作为“科学探究理论”的材料。他用“理论”意指可以与科学自身中的理论相比拟的某种东西。这样,参考标准的哲学区分,如“发现”和“辨明”之间的区分,他写道: “这些区分不是基本逻辑的或方法论的区分,那样它们就先于科学知识的分析了,它们现在似乎是用之于回答那些问题的传统的实质性回答集合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循环性根本不会使它们无效,但循环性确使它们成为一个理论中的一些部分,并且通过这么做,使它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儒学与医学之中,身体之“窍”(七窍/九窍)被视为“精神”的“孔窍”、“门户”与“通道”,它们内根于“五脏”,外联于天地之气。保持“孔窍”的通畅,无论对“卫生”,抑或对“修身”均意味重要。其中,耳、目、口三窍尤为儒家修身所注重。阴阳五行理论兴起后,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得到彰显。 在承继前人五脏“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这一思想基础上,理学家一方面深刻挖掘出身体之窍的本体论向度,提出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图:“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这一连续性的发窍结构,并借助于汉儒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思想,揭示出天地之心一人心(灵窍)一七窍一体结构的时间性(“七窍”、“灵窍”与天地万物的运作的同步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丰富的“七窍”与“心窍”修身经验,这些经验极大丰富了孔孟“四勿”与“践形”功夫。 儒家强调身体之窍、心窍的“虚”、“无”性格,与萨特所代表的意识现象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通身是窍”的理念折射出儒家的“主体性”乃是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儒家身体的这种本体论向度,不仅迥异于Hans Jonas所批评的存在主义的虚无主义精神气质,而且为克服这种虚无主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问题的中心     
在我们下面译出的文章中,作者说:当前,宗教的危机是“无神论思想不可抗拒地在上升”。其实,这种情况,从十六世纪已经开始了。从那时候起,静止的“世界观”逐渐为动的“世界观”所代替。这种重大的变化,“不仅牵涉到我们的思想,也牵涉到我们的信仰”。作者断言:在这里,存在着两种动向,一种是马克思主义,它强调“超人”的向前发展;另一种是基督教,它一直认为人类是应该向上的。这两个向前和向上的“力量分离开来,它们就变得软弱无力而衰落下来”。它们彼此之间产生了对立的矛盾,但这种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这两种动向好比直角形的两个分力,它们是对立的,但是在它们两者方向不同之间,必然会得出一个合力,这个合力既是向前的,又是向上的。换言之,“基督教的向上同人类的向前合并起来了。”这就是“彻底的统一”,在这统一中,将会出现“精神化了的无国籍”的人民。  相似文献   

10.
古籍中“善”语词的用法虽然多种多样的,但它们无不指向“好生活”.“善”语词的本原性意义蕴含于“善”字的内在结构之中.“善”字从“羊”从“菇”,与膳相通,字面意思是竞言羊为美味.其本原性含义包含着俗、神二谛,其世俗谛是古人对以羊肉为代表的美食的称道和希冀,其神学谛则是事神以致吉祥.“善”的伦理义内在地包含于活人与先人的伦理关系对待之中.而羊,在这种关系调解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的精神内核内嵌于“历史具体”中,这种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唯心史观以精神的历史来取代现实的历史,把“世界精神”当成历史的真正主体,其结果必将导致现实的历史被虚无化。马克思基于对劳动问题的探索,通过思维具体实现了历史具体,从而跨越了思辨的深渊,打开了一条通往社会现实的道路。只有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中,才能使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由思维抽象走向思维具体,从而实证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和暂时性,论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李自璋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1):42-43
“发散思维”,是心理学,特别是创造心理学讲得较多的一个概念。它是与收敛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受固定的范围和方向的限制,而沿着不同的方向、角度、标准去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现有知识的范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由已知探索未知。但是,值得提出的是,诸多心理学论著或心理学教科书、工具书,对思维的“发散性”与“求异性”不作严格区分,言“发散思维”又叫(或“就是”)求异思维,或曰:“Divergent Thinking又译求异思维”,等等。如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5卷,教育心理学)》,杨靖主编的《简明心理学辞典》、张念宏主编的《教育百科辞典》、张述祖、沈德立编著的《基础心理学》、J.M.索里等著、高觉敷等译的《教育心理学》等等即如是说。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和译文是不准确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儒家“六天”说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天”说是郑玄对周时祭祀制度的一种解释。郑玄依于《周礼》及《春秋纬》,把天分为实体与作用,认为昊天上帝是天的实体,其功用对应于五时而有五个帝。郑玄以为帝就是天,把它们合起来,就有了六个天。王肃把郑玄对周时祭祀的这种解释称之为“六天”,并站在古文学家的立场上对郑玄的解释提出了异议。后儒们则时有附郑、难郑之说,逐渐形成了儒家的“六天”之说。  相似文献   

14.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是19世纪最优秀的化学家之一,农业化学的创立者。被誉为德国“化学之父”。在一次提取碘的实验中,他用海藻灰做原料,在浸出液中通入氯气后,碘元素析了出来,实验完成后,李比希发现烧杯底中有一些深褐色的液体,他几乎没有想一下,就认为这是氯化钾,很草率地贴上氯化钾的标  相似文献   

15.
与此相联系,有必要引证莱布尼茨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中,莱布尼茨论证说,单称命题具有全称命题的逻辑形式,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具有“任意的”量。既然全称的肯定和特称的否定总是矛盾的……那么这种矛盾在单称命题中如何才是有效的呢?我们应该说单称命题等价于特称命题进而等价于全称命题吗?是的,应该这样说。  相似文献   

16.
“原点思维就是从思维的原出发点考虑问题。”课堂上,我向学生讲了原点思维的定义,然后讲了一个小故事。清朝末年,重庆商人刘继陶到川北收购桐油。没想到桐油尚未榨出就已被先到的商人订购一空。正当他无计可施时,一个推销油篓的小贩启发了他的灵感。他了解到今年桐油大丰收,油篓需要量大,因桐油尚未榨出,还没有人注意油篓市场。他果断地将计划购买桐油的钱全部用来订购油篓,垄断了油篓货源,结果获了厚利。讲完故事,我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刘继陶思维的原点是什么?”部分学生应声答道:“买桐油。”同学们看到我否定的神情,稍为沉寂后,如梦…  相似文献   

17.
从泥塘中采藕,是一件辛苦活。采藕季节虽然天气很寒冷,但人还要站在污泥中,把手伸进污泥里,先把污泥挖开,再将藕一根一根地刨出来,可谓苦不堪言。据说几位日本农民在塘中采藕,其中一位肚子有点不舒服,放了一个响屁。旁边的一位农民开玩笑说:“要是你这个屁对着藕放,藕就会被冲出来了。”这句话说得大家捧腹大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其中一位农民在哈哈大笑之后,反复回味着这句话,他想,藕可能会被气流冲出来吧。于是,他抓住这个念头不放,回家后马上动手试制,很快发明了一种冲击采藕器。用这种工具采藕,不但速度比手工挖要快得多,而且采出的…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明阶段,用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命题来解释: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产生了“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从那个时代开始,在这几个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人们已经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体系正是于这个时代建构在阴阳五行观念思维模式上的中行思想.即“以法自然的人与天调为基础,以‘中和之美’为核心,以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1].这种中国人特有的“关联思维”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宇宙观念以及生发的哲学思想和态度,也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森林里住着一只山羊和兔子,山羊在星期一、三、五说谎,兔子在星期二、四、六说谎。在其他日子它们说实话。一天,来了一只猴子,见到山羊和兔子,分别向它们提出关于日期的问题。山羊和兔子都说:“前天是我说谎的日子。”那么这一天是星期几?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问题解决中的“三思再反思”思维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洪礼 《心理科学》1993,16(4):247-249
一、“三思再反思”思维模式“三思再反思”思维模式是作者近几年来联系实际去思索、探讨和运用后提出的。它是一套在教学中探索完成智能任务和解题的最佳方法的重要思维模式,它包括着在问题解决中思维的策略、技术和方法,并要求将此模式中思维的策略、技术和方法养成思维习惯,在头脑中形成定型,达到能广泛运用。此模式要求中学生(包括教师和其他类别的学生等)在解答或解决有难度的题目或较复杂的问题时,要“先三思、后解题、解中要监控、解完再三思”。“先三思”中的“三思”是指:1.审题或接触到问题时,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首先从整体上全面把题意和与题意有关的知识及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