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恋爱现象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某高校最近一次大学生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谈过恋爱和正在恋爱的超过60%,而成功率则在5%以下。如何看待谈恋爱的学生这么多,而成功率却这么低这一现象呢? 目前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  相似文献   

2.
一、调查目的经过十年动乱,新一代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怎样呢?他们的意识倾向(主要是理想)、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心理需要又如何呢?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在1982年11月试图通过对广州地区部分大学生的调查,对这个问题作一客观的分析和基本  相似文献   

3.
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上的宗教性活动有越来越普遍的趋势,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陕西百万大学生宗教与信仰问题调查”课题组在2006年圣诞节期间,对西安地区大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了解到了目前大学生对基督教、天主教的一些认识和看法,特别是借此机会还调查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情况,并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作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加大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的教育,增加大学生基本的宗教学知识等相关的建议,以期引起社会有关方面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自尊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的自尊状况进行描述分析。测量工具为Rosenberg的“自尊量表”。被试取自北京市3所高校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共788人。结果显示,约80%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显示高自尊,另外约20%的大学生显示低自尊。  相似文献   

5.
第一组数字: 2010年第3期《科学与无神论》杂志刊登着李志英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大学生信教的若干问题》.文中有这么一段:2005年的调查显示:在中学以前开始信教的大学生占信教学生总数的79%。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学生全部是中小学以前开始信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比例均在50%以上.其中天主教的比例高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6.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87.7%)大学生不信仰宗教,超过六成(63.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无神论者”。少数民族大学生、高职院校大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大学生、父母信教的大学生、家乡宗教氛围浓厚的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相对更高。大学生信仰宗教主要是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和“消灾祈福”,而且主要是受父母亲戚的影响。此外,85.0%的大学生信仰宗教是在高中及以前,但是只有15.4%的信教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频率较高,68.0%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信教是上个世纪末以来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目前,学术界和高校思想教育研究领域对此已有了较多的关注和描述,涌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多是对大学生信教现象本身的调查和描述,以及成因分析和对策的研究。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这些信教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到底持一种怎样的态度,他们对当前形势的看法怎样影响了他们信教的成因,学术界研究尚少。本文试图利用2005年针对大学生思想动向的调查结果,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力图寻找影响信教大学生思想动向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驱除心的魔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凝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上海、北京、广州、天律等大城市卫生部门的调查统计,有些高校近半数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症;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4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心理障碍达31.13%;一些地区的高校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因精神疾病而自杀的问题;第四届高校卫生保健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量表对478名在校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在校大学生中四分之一的人恋爱心理压力需要作一定程度调整;2.在校大学生汉族和少数民族在价值倾向这一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3.在校学生中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在学业负担这一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基本现状,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参考。使用自编调查问卷,随机对101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37份,调查发现大学生有宗教信仰者64人,占被试的7.65%;其中大学生的信仰宗教排名依次为佛教、道教、基督教:信教学生最初接触宗教的原因主要是:承袭家庭传统占37.5%,寻求心灵寄托占35.94%,受信仰群体的感染26.56%;大学生去宗教场所的主要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1)祈福占51.73%;(2)参观浏览,占49.34%;(3)陪同他人参观,占44.68%;(4)好奇,占32.38%;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92%的信教学生对不同宗教信仰者持好感和理解态度.另有89%的无宗教信仰学生对宗教信徒持好感和理解态度;无宗教信仰的学生中有8.12%A-有皈依某种宗教的想法.有10.51%人没有参加宗教的原因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他们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宗教信仰人群。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理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是高校办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但现实是在一部分高校中出现了逐渐迷失的倾向.通过调查,试图探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以引起高校的重视,改变现状,努力营造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氛围,并把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今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状况如何?笔者在本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2000名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回答信不信宗教,若不信,信什么,理由何在?若信,信哪种宗教,原因何在?等等。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宗教“可信可不信”、“说不清”、“很模糊”、“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有1180人,约占总数的60%。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对命运和科学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9月至2004年4月,作为“大学生科学世界观教育与研究”课题主持人,我在北京、甘肃、湖南、广西等省市区的8所高校进行了一项“大学生情况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8份。问卷共有37个问题111个选项。调查显示,接受调查者共有男生264人,女生134人。其中中  相似文献   

14.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新冠疫情期间家庭环境、自控力和居家学业情绪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居家学业情绪中积极学业情绪占主导,消极学业情绪中羞愧和焦虑程度较高;(2)大学生居家学业情绪在性别、专业和居住地方面差异显著;(3)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居家学业情绪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影响部分通过个体自控力这一因素实现。该研究结果扩展了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为促进大学生居家学习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化在国家与民族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形式。大学生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国家文化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对传统节日的观点与态度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春节为例,通过问卷法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待春节的态度与观念、现如今他们的过节方式,以及春节对于大学生们的意义。发现:大学生的传统节日观体现文化补偿与逆向流动的心理特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要考虑出生年代、成长阶段、性别、地域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沈阳市1—4年级2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在选取研究对象时,分别以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作为代表进行分类,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去调查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试图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及其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其中女生总体幸福感得分的均值大于男生,且在对健康的担心这一因子分上男女生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其中一年级的幸福感得分与其他三个年级有较大差异。根据研究结果,分别就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展开讨论,并给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当代北京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结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研究旨在考察当代北京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研究使用作者自编的调查问卷调查了北京4所大学的350名学生。调查结果揭示,当代大学生看重的工作价值观呈现4因子的结构模型,分别是:经济报酬与工作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与10年前的大学生需要结构相比,当代北京大学生已经从绝对个体观念转为集体中的个体观念,能够更加全方位地考虑个人的工作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发展调查问卷》对25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探索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和规律。结果显示大学生发展状态较好,不同年级大学生发展问题和不满意感无显著差异,发展问题与不满意感显著正相关,情绪低落、学习落后、未来忧虑显著正向预测不满意感。本研究发现八种发展模式,大二时积极发展更多,大四时消极发展更多。大学生整体发展较好,发展模式多样,可能出现大二高峰和大四低潮。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研究与发生抑郁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疾病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某综合性大学10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全部数据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为38.53%。女生的抑郁发生率高于男生;一年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高于其他年级;农村生源学生的抑郁发生率高于城市生源;高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学生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者;文理科学生的抑郁发生率相近。结论: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值得高度关注,其抑郁情绪与性别、年级、生源地、生活事件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应从加强社会-学校-家庭联系与支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解决相关问题。促进大学生心身健康,使其人格得到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污名对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由于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大学生为了避免自己和家人遭受歧视而回避求助,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探讨污名的内涵、影响因素、污名的分类及对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提出对策减少心理疾病污名感,提高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