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主客体关系问题同哲学基本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史上各种不同的哲学派别,总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去解决主客体关系问题的。旧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把客体理解为客观世界,看成是认识对象,把主体理解为孤立的个人,看成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东西;相反,唯心主义则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从主体的活动中,也就是从他们所理解的“神”或“观念”的活动中,导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並以此解释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可见,他们解决  相似文献   

2.
论中介客体     
论中介客体任平目前学术界研究客体问题的主导框架和运思模式都因袭了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框架。这种框架的缺陷在于:它撇开了实践或认识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表现在客体观上,首先使主体性变成了唯一性、单一性和同质性;其次使主客体之间成为单一关系结构;第三使运行结构偏狭;第四使活动结果单一。新的研究框架应当是具有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结构的主—客—主框架。这种框架首先可体现出多极异质主体性;同时能涵主—客关系与主—主关系,使客体具有中介性和交往性;主体不仅与客体相互规定,而且与另一极主体相互规定。主—客—主框架,突现了中介客体的范畴。所谓中介客体,是指多极主体交往活动中的共同对象。诸多主体间借助于中介客体的联结,形成交互主体间性关系。客体作为上一代主体交往的结果,它又成为后一代人交往活动的条件。客体的规范性与主体间交往活动的创新性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中介客体范畴的提出将使历史观、认识论、科学观、价值论、伦理学乃至日常思维领域发生整体性的转变作用。如在历史观方面,把客体作为中介,即可把社会关系向实践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即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这里社会关系是通过自然这个客体的中介作用而建立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这个秘密可以概括为"实践中主客体的对立同一"。"主客体的对立同一"有别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理解的"不同性质的东西的对立同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键步骤是将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客体"范式用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主客同一"和"主客对立"既相当于又不同于传统理解的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马克思哲学中的三组基本关系及其相应的矛盾运动都可以用主客体的对立和同一来描述: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对象化意味着主客同一,异化意味着主客对立;在人对物的关系中,私有财产意味着主客对立,共产主义意味着主客同一;在人对人的关系中,主奴关系意味着主客对立,自由个性意味着主客同一。因此该原理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具有重要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4.
1.近几年来,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能否成为哲学基本向题,是哲学界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笔者既不赞成“哲学基本问题应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取而代之”的主张,也不赞成“主客体关系问题并非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而是认为主客体关系问题应该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2.要弄清主客体关系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必须首先明确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选择和改造客观事物能力的人;客体则是作为主体在实践中认识、选择和改造对象的客观事物。从外延来说,主体  相似文献   

5.
论主客间认识关系的主体间情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认识活动直接涉及两类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以及主体与主体的互识(交流、传讯)关系。正象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必须以主体间交往实践或社会互动为前提一样,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也直接以主体间的社会交流为前提。主客间认识关系总是现实地被主体间关系所中介,总是在一定的主体间社会传讯的情境下发生和实现。哲学认识论,作为人类  相似文献   

6.
人的认识选择性问题,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主客体关系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包括从客体到主体和从主体到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客体本身的结构和属性制约、决定着主体的活动并  相似文献   

7.
关于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多数学者研究价值问题大多遵循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即从主体和客体的特定关系中考察价值,总体上把价值规定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近年来对于这一方法论模式的合理性,学术界有人持有不同的意见。下面对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的争论做一介绍,并对有些观点遇到的问题做一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大连市干部学校、大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辽宁大学哲学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发起的关于主客体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8月17日至22日在大连市召开。与会代表就主体客体这一对范畴在哲学史上的演变,当前提出主客体问题的时代背景作了探讨,对主体、客体的规定性、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主客体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客体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和提供会议的有关论文内容综述如下: 一认识论与本体论、主客体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交往学说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承认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关联,从费希特主体间性的相互承认到黑格尔市民社会的相互承认,再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社会交往,可以大致梳理出一条思想脉络。费希特从主体的自由效用性先验地演绎出主体间性,论证了有限理性存在者之间的相互承认构成自我意识的可能性的先天条件,黑格尔则从更加辩证的和现实的视角提出市民社会中人们在劳动、财产、交换和契约中达成相互承认。最后,马克思在黑格尔关于劳动的承认理论基础上,建立起唯物史观的社会交往学说,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交往的异化形式。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等技术体系的助推下,网络游戏在20世纪末以其独特的魅力异军突起。它既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推手,又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表现,并展现出五大审美特征:审美活动与叙事共时性、审美媒介数字化、审美主体间互动性、审美主客体无间性、审美多样性。网络游戏的这五大审美特征可以归为三类,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的角度而言,其呈现出审美活动与叙事共时性、审美主客体无间性、审美多样性等特征;从审美客体的媒介的角度来说,审美媒介数字化特征明显;从审美主体间的关系来看,审美主体间互动性也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1.
交往与异化──关于现代交往的负面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走向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正在一个空前的大变革时代苦苦地探寻新的生长点和理论热点,正在经历着研究主题的诸多转换。在这方面,主体间交往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因为,无论要从理论上建构关于人与世界的总体理论,还是要在实践上形成健全的社会关系,关于交往问题的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在对于交往范畴和交往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作出一般阐述之后,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热情似乎正在悄悄减退,目前尚未出现使交往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化的迹象。笔者认为,关于交往问题的研究切不可染上草草收兵的理论浮…  相似文献   

12.
现象的分析     
多年来,目,内哲学工作者注重探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并以主客体统一的原则分析哲学的诸多理论问题。开始,主要是以主客体关系重新探讨哲学认识论,之后,有的以主客体的关系建构新的哲学体系,有的将主客体的关系命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的用主客体的关系分析唯物史观,有的以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来规定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这其中不乏有益的探索。本期发表的杨河同志《现象的分析》一文,从主客体在认识和实践中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现象和本质的范畴,认为现象具有主观和客观两重属性,它既在主体之中又在主体之外,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并没有与主体认识的现象和本质相对应的物质原型。还认为,主体意识与客观存在的绝对分明的界限正在消融,代之而起的是以主体性为主导的两极渗透。杨河的探讨不失为一个新的角度,很值得作进一步研究。例如,该文从主客体相互作用角度对色、声、味和时空等现象作了分析,那么对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如何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上去界说?如果对现象和本质可以作这种分析,那么是否可以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辩证法的规律及其它范畴?怎样使这种探讨有更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如何在探讨中达到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科学统一?等等。探讨这些问题,无疑将会对哲学的根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我们期待更多的、有新意的研究文章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3.
张秀华 《哲学动态》2006,1(12):42-47
考虑到工程活动就是从人类生存的现实出发,自觉依循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变革现存世界、创造价值,并通过价值评价进而实现价值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探究工程价值及其评价问题,以更好地指导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工程实践。一价值与工程价值一般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效用关系,其基础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即人的需要。简单地说,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根据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状况和程度,价值被区分为正价值、零价值和负价值。工程价值是指工程活动及其成果满足人的需要的一…  相似文献   

14.
何谓主体尺度?在近代哲学中,与对主体及主客体关系的不同理解相联系,对主体 尺度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基本倾向:一种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客体尺度的主观再现,即主观化的客体尺度;另一种是将其理解为与客体无关的纯精神尺度。前者的代表是洛克的经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后者的代表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马克思通过揭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体观的缺陷,确立了理解主体、主客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实践原则,实现了根本性的视角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主客对立源于疏离感性生存实践而妄谈主客之分。作为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揭示了主体问题的实践本质,洞穿了主客体对象性共在的真相,从而既消除了主体与客  相似文献   

16.
李隆华 《现代哲学》2003,20(3):22-26
生产作为运用知识的活动这一点昭示了人类关系的本质。由于知识是达于主体间、主客体间相互作用内在性质的信息,所以,运用知识进行生产就是在按主体间、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建立相互关系。显然,这是人类关系所独具的形式;由此建立起来的关系必定具有和谐的品质。而这种关系乃是人类的本质关系。借用北宋张载的说法,可以称之为“民胞物与”。  相似文献   

17.
阿多尔诺的主客体思想关涉到他对同一性哲学和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非同一性哲学、社会批判理论的建构,特别是阿多尔诺对于客体优先性原则的阐释,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况。同时,主客体关系问题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对于从思想史的角度把握阿多尔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关注现实、从现实出发、研究现实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和非常基础性的问题。可什么是"现实"?如何才是走向"现实"呢?这个问题值得做深入探究。从黑格尔、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赫斯甚至施蒂纳,一直到尼采,都强调回归"现实"、从"现实"出发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与尼采的相关思想及其启示入手,从"现实"的社会、自然基础或者"现实"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角度谈一点看法。现实(Wirklichkeit,Actuality)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并不古老,似乎近代哲学才逐渐把它当作一个  相似文献   

19.
交往实践辩证法:对立向度与范畴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往实践辩证法具有规范向度和批判向度,这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此二者的关联与交互作用,构成交往实践辩证法的主线。此外,交往突践辩证法还具有一系列范畴:多元主体与交往共同体、合理性与合法性、交往结构与交往功能、建构与解构、中心与边缘、整合与分离、主体际与主客关系等都是其重要范畴。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研究交往实践,有助于揭示“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结构转换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需要、利益、价值评价则是联结主客体并构成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中介。需要表现入与外部世界(客体)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关系的内在化。它包括人自我意识到的需要(明确的愿望、理想等),也包括人尚未明确意识到的需要(本能、意向、习俗等)。需要是驱使人活动的内在原动力。它既受现实世界的规定,又对现实世界作出规定,从而推动着人们进行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它是历史发展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